写过了已离开的过去和正经历的当下,余下该写的,是未来。
其实如果没有最后的这部分,写书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那么大的不同。
进入成年阶段,人就像是进入无穷多维度构成的无穷大的空间,财富,技能,内心修养都各个只是数不清的维度之一,如此高维的宏大空间里,经历的不同把每一个人散落在距离彼此都太遥远的距离上,使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凭自述过往和心情,自言自语未必能怎样有益于他人。
03 去过经过选择的生活
现在有个流行的健身软件Keep,打开时的界面很燃,写的是「自律给我自由」。
如果脱离了常规的通勤上班等社会活动的被动约束,避世生活会更加需要自律。作者在这里分享了自己一段「不自律」的生活感受,我想也是所有人都会有同感的。
为什么纵容自己随心所欲,也会无以为继?为什么不加选择的生活,会处处有模糊的不适感?
我觉得这种不适感正是我们内心得到的启示。
也就是说看起来直接简单的放松自我管理,并不是获得最优体验活着的路径,路径应该是什么?
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都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是人们交流中永远在探索的主题。
作者在最后的内容中这样思考:「人的需求原来是这样的纷乱复杂,因此必须有个支点,使繁多的需求有个方向」,比如说,忙碌久了想清闲下,清闲久了又想入世,都是人的需求,方向很不同。
我经常把我们的世界想像成一个自由度极大的游戏,作为玩家,我们每天登录后能新得到的最原始游戏资源就是时间和精力,然后使用它们换取金币,技能点,宝箱这样的间接资源,再使用间接资源达成自己参与游戏的目标。
确实会有上面的问题,就是并没有人告诉你这个游戏的目标确切是什么。自由度大,大到了这目标是完全没有定义,也可以随便怎么定义的,而且,即使你有定义了某个目标,在去达成它的过程中,也会经常产生其它方向的念头。这些念头与去往目标的方向并不一致,乱的很。
作者用「支点」这个词来收拢人的需求,我理解指的是「人与现实世界的主要固定连接」。
因为人哪怕是在精神世界为主要世界去生活,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会有连接,不管你是否明确意识到它们,是否主动管理它们。
支点或者主要固定连接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就像有人选择了体育,有人选择了哲学,或者选择赚钱,建设家庭,什么都可以,但重要的是确切有一个这样的概念。
所谓「去过经过选择的生活」,就是主动明确并且选择了一个与现实的连接管道,这就像在解物理题之前,首先要有个标准参考的坐标系。有了这个参照,纷乱的方向才能够投影到其中得到有体系的价值衡量。自律只是个态度,执行这种态度需要有参照的准则。
我觉得有时候说信仰,终极追求,或者精神寄托,也是指的同样的东西。
最后,作为文字工作者,也是享受自己职业的媒体人,作者给自己选择的「支点」是这样的。
看不到方向,就自己成为方向,看不到光明,就自己成为光明。这不是狂妄,而是担当。哪怕是一灯如豆,至少也能给小蚁照个亮。
这个选择是有背景的,因为作者曾有过对当下文化的失望(她本来就是文化行业的),看到一些社会上的负面事件,网络舆情显示出的民众反应,和铺天盖地的媒体利用社会现象制造流量的方式,使她感到「悲观消极和无奈」。
所以这也是文字工作者很主流和原生的理想使命,就像写书,就像写字,在给自己意义之外的输出,更重要也是向外界和他人发出一种声音。
不要畏惧于这是否自视过高,也不要自卑于声量能有多大,哪怕像照亮小蚁的油灯,也是光明。我想应该感谢这种思路,才会给这本书的面世,更高的普世意义。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t6jzM8F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