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limboy.me/links/2022-45/
Web Programming
Github Blocks
Github 正在内测中的 Feature,让文本具备了动态、可交互的能力(比如通过 p5.js 来展示项目的实时数据、添加一个画板或者以类似 Excel 的表格),甚至可以给文件夹添加这个能力(比如可以快速地看到目录内部的文件组成)。理念上跟 Coda 或 Notion 有点类似。
Github Mona Sans
Github 开源的一款全能型字体,支持 Variable Fonts。传统的字体是分开设计的,比如 Regular 和 Bold 是两种 Style,就需要下载两个文件,如果再加上斜体、不同的字重,下载量就很可观了。Variable Fonts 则是将所有的样式都集中在一个文件里。通过设置不同的 Weight、Width 还可以实现动画效果,而不是生硬的切换。下载下来看了下,一个 woff2
文件的大小是 134KB
,还可以接受。
Write Better Error Messages
要处理好 Error Message 是非常困难的,这会涉及到已有错误处理系统的调整(因为错误无处不在,所以这个量通常很大),还需要跨部门(比如前后端)协同,而不同部门对 Error 的态度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这类事情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这就容易出现用户看到 Error 不知所措(比如「系统错误,请重试」),然后定位问题也不方便。这篇文章分享了 Wix 团队如何花了一个月重构了他们的 Error Message,如何应对这些困难,最后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We reviewed every single piece of content related to errors and decided if it was relevant for this effort. Once we had a list of all the errors we considered “generic” or “not helpful”, we sent everything to developers.
“Generic errors are the result of ba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We must all care about it together.”
Rendering Patterns
随着 Web 技术的发展,页面的渲染模式也多了起来,SSG、SSR、Streaming SSR 等等,这些不同的渲染模式是如何工作的,有什么特点,用户体验上有什么不同,这篇文章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渲染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HTML 是在哪里(Client 还是 Server)渲染的、是否需要 Hydrate(让 DOM 可以接受事件)、数据跟 HTML 是否分离、内容是否流式传输这几点。衡量指标主要有:TTFB (Time To First Byte), TTI (Time To Interact), FCP(First Content Paint)。
PS: 文章最后附有一张表格,对比了不同模式的差异,想直接看答案的可以跳到最后。
Level TypeScript
非常棒的 TypeScript 教学网站,区别于其他的 Tutorial,这个网站会在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交互式练习,题目的设计跟当前的知识点联系紧密,会自动判定是否回答正确,我试了几个章节,非常顺畅,答对之后也挺有成就感的,感觉这是在线课程值得探索的方向。
Tiny Helpers
这个网站收集了很多网页开发可能会用到的小工具,很齐全了。
Mastering the Command Line
文章不长,主要介绍了几个 cli tips,偏基础一些,比如 ctrl+R
Fuzzy search history,或者 ctrl+a
, ctrl+e
跳转到头/尾等等。
Cool Stuff
TickTick
一直想要一个结合了 Calendar 的 Todo App,最后找到了 TickTick。目前使用下来感觉还不错,结合自带的番茄时钟,可以方便的回顾每天都干了啥,花了多少时间(只是大概,时不时会出现「忘了开番茄」或「中途干别的事情去了」的情况)。
一个好的工具对人的改变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以前我不太习惯在工作时打开番茄时钟,但当这个 feature 和 task、calendar 结合起来后发现很方便,然后就很自然地用了起来。一个槽点是,完成一个 pomodoro 后,会播放一个完成的声音,这个声音在专注时略显刺耳,又无法被关闭,已经提交了反馈,希望能得到改善。
Worth Mention
Managing Complex Change
对于一个组织,如果要做出改变的话,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以从 Vision, Skills, Incentives, Resources, Action Plan 这几个角度去衡量,确实其中任意一个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 缺少 Vision:咱为啥要做这个?
- 缺少 Skills:咱搞得定么?
- 缺少 Incentives:做完了有啥奖励?
- 缺少 Resources:没有支援,光靠我们自己也不行啊
- 缺少 Action Plan:不知道啥时能交付什么
诱饵效应
假设有产品 A 和 B,以下是顾客可以选择的选项:
(1) $100 – A
(2) $300 – B
(3) $300 – A + B
在这个情景,(2)是“诱饵”,用来引导顾客选择“目标选项”-(3)。因为人脑资源有限,所以人倾向于思考可以容易完成(cognitive ease)的决定,对于人脑内说,只要是容易下的决定便是好决定。当我们比较(1)和(3)时,模棱两可的选项给予大脑巨大压力;而比较(2)和(3)时,选项(3)明显较好,所以我们能在无压力下作出决定,令我们更轻易下了购买(3)的决定。
经济学人杂志在 2009 年有过类似的尝试:
- 订购全年在线版本:$59
- 订购全年打印版本:$125
- 订购全年在线+打印版本:$125
有一个教授与他的学生们做了个实验:保留选项 2,16% 选择 1,84% 选择 3。去除选项 2,68% 选择 1,32% 选择 3。
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背后可能是被安排的决定。
我的哥哥 我的家:张益唐的妹妹深情回忆
张益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有听过,一位传奇数学家,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问题的论文(111页,咱也不知道讲的啥,反正难度很大就是了)。8年前的他通过在孪生素数上的突破名扬数学界。我也是看了李永乐老师的这个视频后开始知道他。而他之所以会被称为「传奇」,不仅是超常的数学能力,更是那种骨子里对数学的热爱。
爸爸和哥哥之间的沟通,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我是那种在爸爸面前,有什么话都要啪啪啪地说出来,然后等着爸爸来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的孩子,但是哥哥相反,他很少把他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给家里,他更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有好消息时就会来信告诉家里,自己遇到难处了,他就不说了,来信也少了。研究不顺利,不肯发表自己认为不完美的论文,与导师关系破裂,毕业拿不到推荐信,没有工作只能打零工,居无定所甚至住在房车上,这些都是我后来从网上知道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对我们讲过。他人生最低谷的那段日子,也正好是爸爸病重的两年。现在的我能体会他当时的举步维艰,还有无法面对家人的落寞,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他的逃避曾经让当时的我很气愤。但是我猜想爸爸能够感受到儿子所处的困境,所以爸爸也选择了沉默。一个病重的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去帮助自己远隔重洋的儿子,那么只能选择不再给他增加负担,只能期待他自己度过难关。
PS: 这是作者本人在知乎上就「攻克 Landau-Siegel 零点猜想」的一个回答,可以一并看下。
关于Landau-Siegel猜想,我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这些年我的整个思考也是断断续续的。2007年我发过一篇关于Landau-Siegel的论文,其实当时是有可能继续做下去的,但是后来遇到了一个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的问题一下变得热门了,所以2010年到2013年去做孪生素数去了,就做出来一个7000万的结果。后来想想,觉得Landau-Siegel还得做,所以就又回到这个问题上。我一般是几个问题同时在想,一段时间注重这个,一段时间注重那个,Landau-Siegel实际上上世纪末我就开始想了,我喜欢几个问题一起想,有一个问题初步想出来了,其他那些就接着想,都是比较大的问题。
Writing Down What I Do — In Obsidian
作者从 Bear 切换到 Obsidian 后,借助 Obsidian 的 Block Reference 开发了一套 Work Notes System(视频演示)。
原理是使用固定的每日模版,然后通过引用对应的 header 就能 inline 展示相关的内容,比如周模版是这样:
## Outcomes
- [[Work/Tracking/2022.08.29|2022.08.29]]: ![[Work/Tracking/2022.08.29#Outcomes|2022.08.29]]
- [[Work/Tracking/2022.08.30|2022.08.30]]: ![[Work/Tracking/2022.08.30#Outcomes|2022.08.30]]
- [[Work/Tracking/2022.08.31|2022.08.31]]: ![[Work/Tracking/2022.08.31#Outcomes|2022.08.31]]
- [[Work/Tracking/2022.09.01|2022.09.01]]: ![[Work/Tracking/2022.09.01#Outcomes|2022.09.01]]
- [[Work/Tracking/2022.09.02|2022.09.02]]: ![[Work/Tracking/2022.09.02#Outcomes|2022.09.02]]
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
算是曲线弥补了 Obsidian 在 Query 能力上的缺失。文章的最后,作者也附上了每日/周/月/季/年的模版。
I quit my job at AWS…
but currently the YouTube business pays me more than what I was getting at AWS.
这位叫「Lucy」的小姐姐从 AWS 辞职后,开始专心做 YouTube,而且从 YouTube 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在 AWS 工作时的收入(主要是 Sponsorship 和 Brand collaboration)。这个视频讲述了她做出这个选择背后的一些思考。虽然在 AWS 工作时,工作内容有助于产出视频,但视频制作也是一个很费功夫的事情,当两头不能兼顾时,还是选择了自由度更高,更有热情的 YouTube 创作。
视频中她也提到了 One-Way Door and Two-Way Door Decision,她认为从事 YouTube 创作是一个 Two-Way Door Decision:即使不 work,也能从这扇门出来,利用习得的经验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而不会被 lock 住。
One-way door decisions are decisions that you can’t easily reverse. These decisions need to be done carefully.
Two-way door decisions can be reversed. You can walk through the door, see if you like it, and if not go back. These decisions can be made fast or even automated.
她目前的粉丝数才 5 万多,就能达到超过 AWS 的收入,所以在 YouTube 上进行某个细分领域的持续高质量创作是可行的商业模式?
一份完整的日本经营性签证指南
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获取日本经营性签证的一些细节,给有需要的同学。
成为巴菲特
一个是纪录片,一个是播客,前者可以对巴菲特这个人和他做的事有大概的了解,比如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每天的 Routine 大概是怎样的,如何开始的投资生涯,有什么人生理念,身边人对他的影响,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坎,如何迈过去的等等,可以把「巴菲特」从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具象的人物。后者会更加细致,比如投资盖可(GEICO)保险公司就讲了两集:GEICO 的保险模式是怎样的,巴菲特为什么看好 GEICO,为什么会在濒临倒闭的边缘注入大量资金,他的思考是怎样的等等,还是能学到不少的。
我觉得「投资」这件事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不一定用在股市上,也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价值投资」的几个重要理念:能力圈、护城河、控制情绪(不要被市场先生影响到)、安全边际,在做设计或决策时都会有帮助。
以显著低于企业内生价值的折扣价格买入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股权, 从而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保护投资本金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不会遭受实质性的经济损失,长期持有,通过公司本身内生价值的增长,及其价格对价值的回归来取得长期良好、可靠的回报。
Full New Elon Musk Interview. Ron Baron Conference Nov 2022.
Elon Musk 与 Ron Baron 的一次访谈,聊到了特斯拉、Twitter,中文稿可以看这里。关于 Twitter 他提到了一个愿景:让每个人都通过推特Blue(蓝V)实现付费认证,一个月只要8美元,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 Twitter 的财务危机,而且能有效地打击 Spam,毕竟如果创建一个 Spam 账号都要每月交 $8,成本就太高了。但这个看起来两全其美的策略,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毕竟想付费使用 Twitter 的用户应该不多吧,也能看到有不少用户开始往 Mastodon 上迁移了,或者创建了账号。Stephen King 也是公开表达了对这个收费机制的不满。
本文转自: https://limboy.me/links/2022-45/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