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瓜之味:与生活平和之美的相处
文/牧雲散人
利用吃饭的时间陆续看完了《青木瓜之味》。这是一部以五六十年代的越南为背景的影片。看完之后的感受,正如片名“青木瓜之味”,平淡,亲和。它不是一杯青梅酒,甜后微醉,不是一杯咖啡,有提鼻的香浓,也不是一杯可乐,激爽过后翻出一个带眼泪的嗝,甚至也不是一杯清茶,而只是山林间树荫下的一捧溪水。
影片非常的生活化,平和的如同一湾夏日池水般静静躺卧在树林子中间,几片树叶被风解落轻轻飘入池中。这种平和状态下生命的存在状态,是习惯了斗争、强烈战斗激情下的国人所鲜有的,静态自然的人性贯穿期间,让人窥见了生活的平和真实。
作为整部片子的主角女佣小梅,其生命纯真的展露,也就是其人性的展露,是她对于生活细微之美的发现与亲合相处,用“与生活平和之美相处”来形容,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小梅的身份是一个女佣,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生存的艰辛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那里只是调料而不是全部,她没有被作为一个下人的身份压挤,而是不时展露出她对平淡生活之美的发现与喜悦,葆有生命特质中对于美的新奇。在她的房间窗口,一个用柳条粗糙编织成的笼子里,豢养着蛐蛐。在乡下农村,蛐蛐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蛐蛐的叫声也是随时都能听到的平常,但她却用一个小笼子来专养,可她的角色却是一个女佣,一个下人。
影片中的另一个点睛细节,是女主人因拮据没能给她们足够的钱买菜,她们用青木瓜皮下的略带青色的瓜肉来做菜,剩下的木瓜白肉却是不要的。这就是片名《青木瓜之味》的用意吗?小梅用刀轻轻切开白色的瓜肉,露出里面满满的白色未成熟瓜子瓤。这发现令她新奇不已,小心翼翼的用手指去按压,感受。
生命本性中的真性情,在小梅这样一个未谙世事的女佣身上,如露珠挂叶,美而直白。虽然,这本是存在于每个人心灵记忆里的库存,可是多少人会因为生存的艰辛而蒸发,但小梅却将其晶莹剔透的保存,呈现,这就显得极其难得少有。
生存是艰难的。女主人家的生活因为男主人对家庭的不承担责任而倍显艰辛。男主人对于家庭的态度如同手中的一个物件,可以随时取用,也可以随时抛弃。女主人只是默默在承受,包括承受男主人的别恋,与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柔韧如木”,这是东方女性的特点。越南自古以来是在汉文化圈的涵盖之内。其长相都有明显的两广人特征,语言也带有两广发音特点。“柔韧如木”的性格,如同东方建筑的木质结构,具备有强大的抗震力、扛冲击力,同时具备力学承载力。这与西方石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石料建筑强悍刚直,但抗震能力很弱,在外力冲击下很容易就坍塌掉。
片子的后半段,应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主题了吧。十年后小梅已由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一个大姑娘,性情中的纯真未变,“与生活平和之美相处”的特质未变。她转了新主人。新的主人是一个年青音乐家,有个新潮的未婚妻。小梅还是默默无闻的做她的女佣工作,养她的蛐蛐儿。却因为这种自然散发的真与美,比照出了男主人未婚妻一身现代潮流下透出的浅薄。具有上流社会身份的男主人为其吸引了,抛弃现代味十足的未婚妻而倒向她。小梅于是开始了生命中的角色大转换。男主人也开始教她认字,念书,开启她不一样的人生新旅程。
写到这里我想插几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人文精神成了近现代西方文明的转折。沉冗的宗教教条倍受批判,倡导人性启蒙,提倡人文代替神性,人类转向了对表面“人我”的认知。如果翻开近现代的文学名著,我们看到这些名著多以描述追求爱情自由幸福为底本,似乎唯有描述追求爱情才有作品的立足之地,爱情自由成为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而在此之前,无论东西方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东方人,爱情没有占据人们生活的主体,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精神的归属(信仰),才是生活中的主角。
人文精神,人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生命一旦离开了神性,一切的认知都将陷入迷茫。夫妻之间有爱情,更有恩義,业报轮还是无法逃脱的安排。无法脱出轮回圈的生命,还业就是活着的主题。觉悟生命本来才是根本。喜欢谁不喜欢谁,觉得谁好谁坏,这样的一种表面感受,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CclHq5I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