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盐巴
“我永远都不可能像你那样追星的。”
这是我舍友常常发出的感叹,常见于我小心翼翼像对待什么宝贝似的拆新专辑、带着诡异的微笑翻阅娱乐杂志、又或者兴致勃勃地整理周边做收纳的时候。
虽然自认为离我眼中的“疯狂”——譬如参与每一场演出、为偶像打榜拼销量——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不妨碍书架上厚厚一摞杂志、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抽屉专辑,又或是为一次见面奔赴另一个城市的行为成为他人眼中的“不寻常”。
11岁的我向妈妈申请用生日蛋糕换来第一张专辑,在那时候尚且热闹的实体音像店拆开塑封、浏览歌词本的雀跃心情仍在脑海中鲜活。从那时起的十几年里,虽然“墙头”越来越多,但总归是永远年轻,永远在追星。
《爱上大明星》剧照
越长大,对追星这件事慢慢有了更多思考,有时候也尝试置身事外去观察自己的追星行为。
在我与偶像的关系之中,与其说是“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不如说那是“我所尊敬的某某”。因为了解自己三分钟热度、对什么都浅尝辄止,所以被那些明白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的人、即使天赋不高仍为热爱坚持前行的人吸引,我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寻求自我缺失的投射,也获得激励。我审视着对方的经历和作品,也同时审视着我自己,窥探着自己内心的快乐和痛苦。
大家提起“哥哥需要我”总是笑,但对我来说或许从不是他们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他们成为我在这个漂浮不定的世界里一个小小的寄托。
目睹公认的努力家无法达成自己的梦想黯然退场的时候,我坐在宿舍深夜安静的走廊里落泪,共情的是努力却无法获得回报的自己;看着在不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的人,面对未知的未来和自卑的内心,似乎也涌出一些勇气。
因为从未将舞台上的人视为被崇拜者,因此能够与他平等对话,也能够接受对方并非完美无缺的神,从而在其中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如同某项运动、绘画、旅行,或者钓鱼、逛街、剧本杀,追星终究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或许就是交换关系,粉丝与偶像也一样。交换并非意味着强制的、消极的功利交换,因此也没必要把追星刻板印象化。追星和到楼下面馆吃碗面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来不会想着放下碗不付钱就走,如果菜肴美味,也一定不吝赞美。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饭馆,就像量力而行去给出自己的一点支持。因为得到了别人生产的文化产品,所以支付一定的价格,在尊敬的感情之外,追星本质上也不过是普通的消费行为罢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追星似乎也就很难逃开“饭圈”这个话题。对于社恐到一年间认识的陌生人也屈指可数的我,这个趣缘的群体的确开拓了我的社交渠道,找到了不仅在追星,在价值观上也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对将我们联系起来的偶像都已经失去了热情,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贴着“某某的粉丝”标签交往的关系也不会改变,不管是人生困惑、学习就业、社会问题、生活吐槽都可以分享。
《我们的追星之路》剧照
最奇妙的经历要数发现与追星认识的朋友在现实中另有牵绊。初入大学的那年,意外地发现与一位同好是校友,当时已经是研究生的她带着初离父母庇护的我跑了很多现场,也带给我很多关于升学、就业的信息;待到自己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意外地发现另一位同好是同校的师妹,这一次身份互换,我学着那位师姐的做法,自觉承担起了帮助者的角色。
不过,其中混杂着的纷争和站队也往往让人糟心。追星的头几年,我还会充满好奇地在深夜瞪大眼睛,追着一个又一个id分析一场粉圈大战的来源和发展,后来我想开了:追星图的就是自己开心,如果一天的疲惫后还要从他人的阴阳怪气、语焉不详之中寻找战场的线索,不免就违背了初心。
宗教改革倡导“人人可以读圣经”,虽然并非意指偶像是那个万能的上帝,但或许粉丝也需要一场“改革”——追星是自己与偶像的关系,又与他人何干?每个人都有对一首歌、一部剧集、一场电影进行自己的解读的权利,也应该尊重他人同样的权利。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不过,即使我这样说:“追星只是我的一个普通爱好。”依然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追星有什么用呢?”
我喜欢在春天里什么也不想地乘上一辆公交吹着风在城市里闲逛,也喜欢全身心投入地学习有趣但或许我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这些不会给我带来金钱或者有保障的未来,大抵也算是大家口中“没用的事”。
但我是及时享乐派,在这个已经很辛苦的世界里,“没用的事情”是救命稻草。因为没用,所以才能享受单纯的快乐,留下一些与自己对话的时间,行动本身成为目的,因为爱而爱,因为想付出而付出,因为想学而学。
《诺丁山》剧照
从远古的巫术活动起就存在的音乐,和人类的诞生相交织,印证了人类对于旋律的本能渴望。音乐和文字意味着想象的空间,视觉则赋予戏剧真实感,从而创造了可以寄托想象和理想的平行世界。它们让人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如同中学时代的课间,让人获得喘息和安慰。虽然未必获得什么走下去的力量,但总觉得脚步没有那么沉重。
2020年的夏天的夜晚,我在一场重要面试里犯下不该犯的错误,夜里辗转反侧,懊悔地流着泪。在这个时候偶遇的歌成为忠诚的陪伴者,陪着我一起眺望月亮。那些看起来是非必要的东西,或许是遇到生存危机时第一个要舍弃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二十不惑》剧照
人生苦短,如果事事追求所谓的意义未免太疲惫,何况当下的快乐为何不能成为意义本身?在追星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在塑造着下一秒的自己,丰富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因为有音乐而轻快的脚步,还是为他人的经历共情哭泣,或是奔赴现场的哐当哐当响的夜班火车、在剧场里忘记自己投入剧情的一秒,都是青春里闪闪发亮的鲜活片段。言及“被拯救”或许太过夸张,但他们的作品真真切切给过我很多快乐的时光。
回到那个饭馆比喻,谁又能拒绝面前一碗热腾腾的、散发着香气的食物呢?在那一刻,尽管抛下一切,暂时把头脑都交给味蕾吧。
排版:傲寒 /审核:同同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稿件示例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阅读原文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cE6FDJh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