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社交媒体与我们的内心领域,越来越成为三种形态的世界,这种错位之间,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灰暗地带。而在纠缠拉扯出的缝隙里,是随时会冒出的焦虑与追问:
为什么面对父母,我总有负罪感?为什么在我们身边,愿意信任的朋友越来越少?为什么在感情的世界,我永远无法与TA完成磨合?为什么在焦灼的职场,总摆脱不了暗箭明枪?……
在本期数字刊里,记者们用Q&A的框架,通过30个具体的问题,努力呈现在家庭、朋友、工作、亲密关系以及自我相处中,人们该如何面对如影随形的负面情绪。在音频节目“Talk三联”中,参与本期封面报道的记者还会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复盘完成整期稿件的过程,以及所接触到的种种情绪问题。或许你所面对的灰暗,也在其中。而究竟什么是抑郁,它和悲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界限?在视频节目“Shot三联”中,你可以找到更专业的解释,以及应对之道。
关于情绪,我们需要想明白哪些问题?
主播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不确定的大环境及其带来的问题,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在这个尤为困顿的当下,你是否也为负面情绪所困扰?家庭、朋友、亲密关系、自我认知……我们该如何认识和接纳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和解释世界?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您和负责封面报道的记者一起,探讨困顿生活下的情绪问题:如何建立高自尊的自我、保持长期愉悦的内心、自食其力调整负面情绪?
本期试听选段
记者们的一点感受
● 跟一个人成为朋友很自由,不跟他成为朋友也很自由,但是我们对朋友的那种责任感,就会变得没那么强。
● 比较可悲的是,有的人会把从小自己跟父母的相处模式,带到了跟别人的相处模式之中,觉得跟人只能这么相处,这是他不断跳进一个坑内的原因。
● 所有的问题其实就两件事:一个是你怎么认识和解释自己,还有一个就是你怎么认识和解释别人与世界。
● 从熟人变成朋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自我暴露。
●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我要赚钱多,哪个工作、哪个行业赚钱多我就去哪儿”,他不太会有负面情绪,自洽就没有负面情绪;但是如果是一个人,既觉得这个工作做得不顺,又想赚钱多,这个事怎么解决?
● 失恋的痛苦跟你断了一只大臂,就是手断了那种痛是一样的。不要觉得失恋的人看起来那么矫情,他们真的是在经历一种肉体上的疼痛。
在本期播客中,你还可以听到
06:34 谁来治愈我的“深感无力”?
08:06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扭转归因+抱团取暖
11:53 朋友or爱人,孰先孰后?
12:42 如何延长朋友的保质期?
14:17 原生家庭:我们相处模式的母版
20:50 情绪的底层逻辑是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
25:40 频繁跳槽?或许需要打碎滤镜再求职
28:34 拒绝标配人生,我有我的标准
31:34 如何体面地哀悼一段亲密关系的逝去
36:50 如何判断是冷暴力还是冷处理?
39:50 职场PUA:拒绝leader的双人舞
44:24 如何摆脱焦虑魔咒?
文/刘畅
英语的“脆弱”(vulnerable)有“可被伤害的”之意。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负面情绪像一个提醒信号,提示人们做出调整。它曾帮助人类的祖先躲避猛兽,驱赶敌人。但在当今社会,被负面情绪左右,往往会阻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它源于外部事件和对外部刺激的内在解读,接纳它、讲述它,能帮人走下去,甚至获得自由。
家庭关系
文/张宇琦
一个人该怎样摆脱或减轻因父母产生的负罪感?一方面,我们要先搞清楚愧疚是因为自己真的犯了错,还是父母试图给你贴上某种标签。如果是前者,那么负罪感是你能够和他人共情的证明,并不需要为此过多苦恼。但如果是后者,你应该及时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问题,进而试着和父母冷静地沟通,不过度防御,也不要陷入那些消极的评价。
○ 父母那些让我厌恶的行为,为什么又会出现在我身上(徐菁菁)
○ 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刘畅)
○ 他为什么对我报喜不报忧(吴淑斌)
○ 我的家人去世了(徐菁菁)
○ 父母觉得他们说什么都对(陈婉婉)
朋友关系
文/徐菁菁
毫无疑问,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参加团队建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游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蒙住眼睛向后倒去,另一个人则负责在身后接住他。通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忌地倒下去。“他会遵守规则接住我吗?”“他足够强壮吗?”“他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在我们决定把自己的安危交给另一个人之前,有太多疑问萦绕在脑中。
○ 为什么我总被孤立(刘畅)
○ 为什么我的讨好都没有回报(薛芃)
○ 为什么我总成为别人的“垃圾桶”(刘畅)
○ 为什么我和一些好友渐行渐远了(吴淑斌)
○ 为什么朋友过得好,我会不开心(张宇琦)
亲密关系
文/吴淑斌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准确辨别自己所遭受的是否是冷暴力——因为有时候伴侣保持沉默,可能是为了避免说出激化矛盾的话。而如果有以下这些迹象,或许说明你的伴侣正在把它作为一种“惩罚工具”:这种“沉默”经常发生,并且持续时间很长,即使在争吵完全过去之后,对方也不愿主动与你交谈;只有当你道歉、恳求或屈服于对方提出的要求时,情况才会结束;和以前相比,你已经主动改变了自己的许多行事方式,以避免再次陷入这种“被沉默应对”的处境。
○ 为什么她的爱总令我窒息(刘畅)
○ 难道我是“吸渣体质”吗(刘畅)
○ 我如何开口说分手(徐菁菁)
○ 失恋,为什么让人这么痛苦(吴淑斌)
工作关系
文/杨璐
在奔赴“杰出年轻商业领袖”的目标之前,对大多数职场新人来讲,可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思维转变成职场思维。以高考为中心,十几年的填鸭式教育塑造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范式。乖乖听课和完成作业的学生成绩不会太差,让很多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刷题考试打分三段式,让学生的世界里评价标准单一,只要认真做题,就可以考试过关。考试之前要做充分的复习,让学生特别容易把总要的目标和任务都当成考试处理,总想做足准备再出手。
○ 如何摆脱“宫斗”的漩涡(杨璐)
○ 我的“社恐”是不是个问题(杨璐)
○ 领导为什么总PUA我(杨璐)
○ 为什么我找的工作都不适合我(杨璐)
自我观照
文/徐菁菁
你是否曾因为一点轻微的身体不适而上网寻求信息,结果因为看到了许多可怕的说法而变得恐慌?这类似于医学院学生的“大三综合征”——几乎所有的医学生在医学院校读书期间,从开始接触临床课程起,就会不断地从教科书或授课老师处了解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并将自己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感与相应的疾病对号入座。当网络变成了医学教科书和授课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大三学生”。
○ 我不是又长肉了吧(杨璐)
○ 为什么我会莫名感到孤独(魏倩)
○ 想干的事情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魏倩)
○ 我为什么睡不着觉(杨璐)
○ 我不够成熟吗(刘畅)
○ 是我太敏感了吗(吴淑斌)
○ 我深感无力(刘畅)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报道中,有关情绪问题的讨论在最近几年开始增多,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自处,逐渐成为人们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下,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随时都会在我们内心掀起一番波澜。
我们该如何区分负面情绪与心理疾病?内心的孤独与焦虑,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面对自己或身边人的情绪问题,有没有妥帖的处理方法?情绪波动的平息与纾解,究竟该由谁来掌控?回溯这些报道,可能会对你的一些困惑有所帮助。
我们每周三释放导读文章
每周五解锁当周所有内容
可下载“三联中读”APP或直接通过H5页面
体验我们的数字刊。
制作:高一丁
《三联生活周刊》+《爱乐》+《读书》
365天听读一体
27年周刊精华内容一键畅读
50+期TALK三联原创播客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数字刊
—-
作者:三联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