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主义》作者 格雷戈·麦吉沃恩。整本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轻松状态/轻松行动/轻松结果。
读完这本书,感觉有很多地方与我上次的圆桌分享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书里第三章:释怀,雇佣“感恩”,解雇“抱怨”。我提出的就是列感恩清单。第四章:休息,有规律的“无所事事”。而我提出: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第七章:开始,从简单到可笑的第一步入手。我提出:先做到,再做好。第八章:简化,能不做的都不做。跟我提到的断舍离也有一定的重合。第十一章: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原理。我提到:一理通,百理明。第十三章:自动,让行动不假思索。我提到: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一些习惯,然后培养这些习惯,就会让习惯自动化的去进行。
书里也有一些内容让我有一定的启发。例如第十章:节奏,竭尽全力不如有所保留。本章提到一个案例。英国和挪威各有一支队伍要出发去南极,两支科学家队伍面临一场极地之争。他们在几天内相继出发,是一场两千四百多米的赛跑,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两队出行的时候,他的计划是完全不同的。英国队的计划是天气好的时候走到精疲力尽,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原地休息。而另一边则不一样,挪威队是定期行走,不管天气好与不好,他们都只前行24km。他们不多走也不少走,最后一段也不例外。所以不管下雨还是晴天,他们都不超过24km。挪威队坚持要充分休息,并且在前进途中保持稳定的节奏。相反另一队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允许他们的队伍休息,而在天气转暖的时候命令队员进行“非人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挪威的队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英国的队伍失败了。此次的南极点之争,罗兰·亨利福德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正如他书中所写那样,设定一个稳定、一致、可持续的行进节奏,最终让挪威人的队伍“不需要特别的付出”,便能抵达目的地。
这个案例让我感触很深。就如同圆梦笔记。在晨间写圆梦日记,是希望在早上清醒的时候规划自己的未来,再把未来划分成年、季度、月、日,目标越清楚越仔细越好。这样才能够一步一步的前进。目标可以很远大,但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它划分成清晰的细节。然后再量体裁衣,细化到每一天,同时你要考虑到每天是否都能坚持。
可能你觉得每天太轻松了,但这不是问题,因为轻松才能够不给压力自己,才能够坚持下去。如果你每天觉得负荷很大,很累,甚至超负荷地去做,那就属于勉强为之,会得不偿失。所以书中提到了要设定行动上限,找到轻松的节奏,这一点是我以前没有考虑到的。不过我觉得这点真的写的很好,就像阅读本书一样。
我有两周的时间去写这个读书笔记。我刚开始的时候只阅读了十页。接着休息了几天。在昨天才把这本书剩余部分一次性看完了。然后今天才来整理思路去写。其实我完全可以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每天看几页。因为这一本书实际内容大概在220页左右。而我有两周的时间,我完全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前面十天用来看书,一天看20-25页,并写随笔。接下来的三天就用来整理随笔,提炼关键词,每天整理一个部分。最后一天整合笔记。这样写出来的笔记质量应该会更高。
例如作者提到如果要在六个月内读完《悲惨世界》。那下限是每天不少于五页,而上限是每天不超过25页。既能够保持这个习惯,又不给自己带来负累,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轻松的节奏,没有比设定一个上限更好的方法,否则你只会高开低走,慢则稳,稳则快。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设定合理的进度范围,并按照这个范围执行,坚持就是胜利,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事。
作者还提到的一个点:复利。其实我一直也知道做复利会比较好,就像很多人说的“睡后收入”,做一件事情,可能后面会持续的给你带来收益。例如作者的版权,他可能写了一本书,而他这个版权在后期会一直给他带来利益。又或者是公众号的一个文章或者是视频,可能这篇作品会持续给带来福利。但很多时候我却没有把它做出来。以后可能会考虑这个方面。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信任的问题,我觉得信任在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是很难的。它里面提到巴菲特收购的一个案例。股神巴菲特。他在收购一家公司的时候,别人都认为他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为他需要去调查和了解这个公司,以及做一些资料收集审核等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花很长时间,仅仅29天就完成了收购。他并没有做尽职调查,因为以他的经验,他知道沃尔玛所说的一切都跟事实应该差不多。所以两个小时的会议,一次握手就完成了收购。这是因为一方相信另一方会信守承诺,所以他们节省了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信任可以成为杠杆,将适度的努力转化为复利的成果。
重要的事情和琐碎的小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人也只有一个。需要把重要的事情和琐碎的小事情安排得当。一定是先把重要的事情放进罐子里,然后再把琐碎的小事放进去,这样才能装得下。否则的话,重要的事情与罐子的尺寸是不匹配的。同样顾此失彼,人会越来越负担重,压力会很大。因为对这些事情很在乎的人,一定是责任心很重的人,所以当他做不了的时候,他就会超负荷运转。不是我们要精疲力尽,事情才能取得进展。我们做出的贡献也不必以身心健康为代价。
我本人就是信奉着准点下班。工作可以提前做规划,做一步想三步。我会尽量把本周或者是本月的一个大体的计划都做好。我也会留一些空余的时间去做调整,以及给一些突发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我们要上一些名单,其他人做这个名单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慢。当然慢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能力也是原因之一。但对于我来说,通常第一世界都会用来找规律。首先第一点就是我要熟悉这个系统的使用流程,什么样的名单才能正确上传。其次我拿到的名单是什么格式,我要怎么样把它整理成我能上传的格式。接着我要找方法,从这些数据中,100%准确的提取出我想要的那个部分。这些东西我做了1~2次以后慢慢就熟悉,接着就开始整理自己的模板,有自己的习惯。然后我就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熟悉它,并然开始使用它。在后面的工作中,也在不断的调整,升级迭代。一旦调顺之后,我做东西就跟别人不一样。可能别人要花一两个小时上一个团,而我可能一两分钟就做完了。磨刀不误砍材工,前期理顺流程,做好模版,等到名单一来,我就可以对应的往里面去放,我的效率就特别的快,并且不用担心其犯错。我感觉自己还是很棒的,所以信任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整本书看完后获益良多。之前有很多知识点很零碎,现在感觉已经串联起来了。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想法就是要重新再整理和规划。所有的目标都需要迭代。哪怕我自我感觉良好,但应该还有进步的空间。不管是我的日记模板,一些起居习惯,以及我未来的目标和计划等等,我都会重新再规划。希望以后越来越好,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早日恢复以前平静的生活。
书中有很多金句,建议大家购买原版看看,一定会有感悟的!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