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25岁的好朋友,他经常向我抱怨工作与社会。
比如:进企业工作很没意思,钱少压力大;现代人每日忙忙碌碌,很没有生活感,感受不到饭菜的滋味和散步的愉悦;
结论是:想躺平,想退休,想去小城镇过慢生活。
我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不过,自己有一个毛病就是太理性,很不善于情绪上的安慰。
当对方向我初次倾述时,我会耐心去理解;二、三次倾述时,我会看到这确实是非常真实的困扰,协助对方多些j角度思考;四次、五次、六次倾述相同困扰时,我会很不耐烦,认为对方成了“祥林嫂”,这些问题我们不已经一起谈过许多次了吗?
或许,对方需要的不是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情绪上的倾吐和安慰。
但是,我的性情不是这样。当对方反复谈相同困扰时,每多抱怨、吐槽一次,我的情绪会发生转变。从起初的耐心、到不耐烦、再到麻木,又到愤怒,并且发起指责——你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眼高手低,中国极少有能满足你要求的岗位,而你自己又总是“等靠要”。
毕竟是很好很好的朋友,待愤怒过后,彼此关系依然继续,心灵也重回平静,可以重新理解他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有我们共同经受的时代环境。
打工人、躺平、无意义是近年来青年人高频挂在嘴上的词汇。
躺平还是不躺平,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的态度是不躺平,原因有深有浅,待我细细展开。
一、
由于自己处于职业上升期,且每年都有升职加薪。
这是最俗气,且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立场。在互联网上,许多力图拉“粉丝关注”的大咖小咖,基本也出于这个立场,进而劝诫“还没到躺平的时候”,然后顺着青年人想要躺平的愿望,提出先努力搞钱实现财务自由再躺平。
二、
我看见想躺平的人不是“真躺平”,躺平后也不知道做什么。
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一些朋友离职、给自己Gap时间,但几乎不可能“心安理得”地躺平。
一方面,没有工作的生活确实挺无聊的,做饭、清洁房间、出去旅游、散散步等等,最终都比不上在懒人沙发看手机,发现无所事事反而更无意义;另一方面,大家躺平三五个月没问题,但没有人真敢躺平个三五年,让自己完全错过二十几岁的黄金发展期。许多人说是躺平,反而在学习考证和努力升学,争取当一个更加高级的打工人。
三、
躺平还是不躺平,内涵的真问题是“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问题,也就是最开始谈的——进企业工作很没意思,花大好青春,在深圳也买不了房。更深入地讲,就是为什么要用大好青春换一套小小的房子呢?这是正确的事情吗?这是有价值的事情吗?人生应该这么过吗?
进一步追问,如果不这么过,该怎么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呢?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呢?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卡在这里。然后耗着耗着,就重新退回到不躺平的打工人生活了,休息时逛街消费、拍拍照,日子也就过去了。
在这一点上,我挺受哲人陈嘉映老师的影响。按照他的话说,就是“何为良好生活”的问题,而良好生活没有统一标准,而是千人千面的事情。
我对陈老师回顾哲学之路的一个小片段印象极深,当初熊伟先生(陈嘉映的老师)建议他读海德格尔,只是很朴实地分享到:“读海德格尔不会让你感觉浪费时间。”陈老师在硕博期间,专读海德格尔,一读就是十年,确确实实没有感觉浪费时间。这种“不浪费”不是由于获得了硕博学位,而是感受到海德格尔的博大与深邃,还有哲学本身的苦与乐。
朴素地讲,一个人不需要口号式地过上有意义的人生,如果能找到几件做着做着不会感觉浪费生命的事情就非常不错了。我有时想到,一些学者花一辈子的时间,把一两种鸟类、三四种昆虫研究清楚,也是蛮不错的人生。虽然他们的研究对普罗大众好像没什么用(实际上他们却真正为人类积累了新知识),也不是搞到大钱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具备我们缺少的、向往的专注与从容。
四、
躺平还是不躺平,这是一个重要问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过,小钱和好生活是很多人可以兼得的。
如何专注地走上契合自己的良好生活之路,这是关键。
最怕的是三心二意,既要……又要……还要,以及心无定所。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YquAo14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