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精读系列讲座之二:谁解其中味
讲座内容: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著名的美学理论家朱光潜先生谆谆的告诫犹在耳边回荡。
5月13日(周五)14:30,外研人文以这套“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为底本,伴您一起共赏红楼、细品红楼……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简介
《红楼梦》的两个系统
-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传抄本系统,因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批,称“脂评本”或“脂本”,通常根据抄本上题写的年份或者藏者的情况来命名,现存11种。
-
乾隆甲戌年脂砚斋抄阅再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甲戌本”;
-
乾隆庚辰年秋月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庚辰本” ;
-
题 为《石头记》的清阿拉善蒙古王府藏本;
另一个版本系统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排印的一百二十回本及在此基础上翻刻的程本系统,这个系统中版本经常被称为“程高本”,有“程甲本”“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
何为“蒙府本”?
-
“蒙府本” 原抄本名为《石头记》,因其曾为阿拉善蒙古王府藏本而得名,并非用蒙文所写。
-
“蒙府本”是一部在脂本系统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献。
-
2013年,华宝斋和西泠印社影印出版了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线装三十二册,四函,十二卷,每卷十回,计一百二十回。
-
2021年外研社出版的《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就是以《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线装本为底本整理排印的。
“蒙府本”的递藏故事
-
2011年8月,北京曹雪芹学会筹备“纪念《红楼梦》程甲本诞辰 220周年学术研讨会”。清皇室后人达锐女士及其先生王年主动与曹学会取得联系,在访谈中梳理出了蒙府本的近代流传脉络。
-
达锐的父亲一支是内蒙古阿拉善亲王家族。阿拉善和硕特旗系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
蒙府本在王府的第一代藏主,即是内蒙古阿拉善卫拉特部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里甲拉(1871 — 1931),俗称“塔王”,即达锐的爷爷。
-
晚清时期,塔王在北京琉璃厂书市淘得这一抄本,爱不释手,后将其传给长子——第九代亲王达理扎雅,俗称“达王”,即达锐的父亲。达王与妻子金允诚对此书极为珍视,悉心保管。
-
1960年,为了国家文学事业和《红楼梦》研究的发展,金允诚忍痛割爱,将这套清王府家藏珍本捐出,成就了一段红学佳话。此后,蒙古王府藏本《石头记》曾多次影印出版,在红学界引起广泛讨论。 递藏脉络:北京琉璃厂→塔王→达王、金允诚→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
冯其庸先生得知蒙府本近代递藏过程后,认为蒙古王府是该本 的近代藏家,该本应命名为“蒙古王府藏石头记”。
-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曾影印出版,但排印史一直是空白。
-
“蒙府本” 首次以排印本的方式面市,不仅使广大社会读者有了全新的可选择的普及读本,在《红楼梦》出版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的独特价值
-
“蒙府本” 是带脂批的一百二十回完整版本(“全璧本”)。
-
“蒙府本” 是脂本系统中罕有的带有后四十回的手抄本。
-
该本前八十回基本同庚辰本、戚序本,程伟元序、后四十回等由阿拉善第八代蒙古王爷——塔旺布里甲拉组织补抄,所据版本不详。
-
独出的批语与其他脂批本的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小说人物称谓、语言风格、评批价值观等。
接下来带领大家仔细阅读:
第一段:作者交代写作缘由、作者介绍、构思特点
次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这个很说书人的开场白,评语何非梦幻我们应该关注“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全书第一着眼点,这里可不是梦游,梦幻一词来自于佛语,指经历巨大变故后深感世事如梦幻,可见书中所记多为其亲身经历之事,这也引起后人探微访幽的兴趣。
著名史学家、美学家王国维曾道“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支出。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互相联系,相互限制。然而,如果把它们写进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一定会舍弃它们中像话关联、相互限制的地方。所以,即使是写实家,也是理想家。另一方面,即使是虚构出来的情境,其中运用的材料也一定是从自然之中得到的,它的构造也一定会遵从自然的法则。所以,即使是理想家,也是写实家。
因此,不难理解“红楼梦”这篇文学贯穿始终的虚虚实实,引得各种秘史、家事史、宫史纷纷出炉。大家纷纷将其套用在某个朝代,某个王爷身上,须知这并不是作者本意,也非文学创作本真。
故将真事隐去:这句话刚好解释了前一句话
姚燮(晚清文学家、诗人、画家)曾批:可知此书非竟空中楼阁,不过隐去其真事耳,岂当时或有所忌讳耶?喻知该书作者并非凭空结撰,是隐去真事,书中凡地名、人名等多用谐音寓意。后面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心酸泪是作者的隐痛。
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作者身世信息隐含其中,忆往日之繁华,看今日之潦倒,反躬自省,明告看者潦倒——“茅椽蓬牖、绳床瓦灶”这些词可以看出。
这里不不得不提一下曹雪芹的家庭背景
曹家曾受到康熙的格外恩宠,康熙继位之后,感念乳母的恩德,将江南织造的肥差封给了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17岁的曹寅是康熙的伴读后成为侍卫,之前江南制造每年要轮换一次,但康熙格外开恩,将一年一轮换变成了终身任职,而且可以世袭。
曹雪芹家被抄的历史真实情况是:曹家表面上风光,实际上是负债累累。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了曹寅那儿,这虽然是天大的荣耀,然而接待皇帝可是要花大把大把银子的,不仅要修行宫、建花园,还要开挖河道供游船行驶,这笔开销根本不是一个曹家所能承受的。
雍正是45岁登基,他接手的完全是一个烂摊子,从“九子夺嫡”胜利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要有一番作为,这时拿曹家杀一儆百就不足为怪了。
1728年(雍正6年)第一次抄家。
甄士隐云云和贾雨村云云:钱锺书在《管锥编》“假语存”非谎话、胡说,而是出于诚实的初衷。真事隐,隐真于假,以假写真,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写法。
第二段 过渡 告诉读者读此书的方法——“细按则深有趣味”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借用书人的套路,将叙事角度由作者转为叙述者,
仔细体察深深体会其中趣味。
例子:二十三回不爱戏文的黛玉听《西厢记》“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再美的容颜都禁不住岁月这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黛玉马上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唐诗人崔涂《春夕》。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三段:“十二丈 二十四丈”12生肖、12时辰、12个月、12地支,象征圆满、完整;三万六千五百块,批语上写和“周天指数”刚好多一块,其实就是多余的无用的。
谁知此石经此锻炼之后,灵性已通(锻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学也),我们来体会一下“锻炼”二字,其实就是人生的历练,“灵性已通”是宝玉的性格特点,第二回冷子兴评价宝玉“聪明乖觉”,乖觉有机警、伶俐之意,形容小松鼠很乖觉,
警幻仙子评价他为“天分高明 性情颖慧”,
《水浒传》第八一回:吴永军师说“哥哥再选两个乖觉的人,多将金宝前去京师,探听消息。
这块石头有什么特殊作用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亦云(雪芹)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这块石头即指宝玉还指作者,这个是主人公宝玉的遭际的象征,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概括,还兼充叙事者给大家讲故事,一石三义。
因见众石具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这正如蓝色字评价“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无才”两个字透露出很苍凉的人生感慨,作者自己说自己是“一技无成 半生潦倒”,晚清的红学研究家洪秋蕃在此评价说:“补天者碌碌无奇,反不若遗弃之才得以造历幻缘,表著于千秋万世。”
也点出这个地方大家应该思考一下。现代人有这样感概的又有多少啊?琵琶记里有句话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自诩无补天之用的“闲人” 或许人生是更精彩!
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啼惭愧(蒙府本)
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程乙本)
“怨”、“愧”两个心理活动的描写,怨是怨己无能,“愧”是愧对众生,
大家发现程乙本多了“哀”我们重点体会一下哀,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没有思想、没有指望、失去生活信心。明晚期的张大复说“哀不可忍、哀不可遣”我们在这里觉得蒙府本的似乎更符合石头的性格,它不能心死,心死就不会求着别人带着它去世间走一遭。
第四段:一会讲神仙,一会讲贾家,两者之间不断穿梭交叉
这里出现了该书的一僧一道:作用是叙事者就是给大家讲故事的人,还是传奇整个文章的线索人物,,一般叙述者是不参与故事发展的,单田芳讲《三侠五义》,可以评论但是不能参与,在红楼梦讲故事的人能进入故事(第三卷第120回p1508宝玉、第一卷第七回p95宝钗、第12回p159道士),另外用虚拟的人物作为叙事者这种手法是现代文学影视用的手法,曹雪芹对中国传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
三个世界:观者是站在一个万能上帝的视角看到三个世界,你什么都知道1、僧道和石头聊天、仙花馥郁、异草芬芳太虚环境——虚幻世界,2、凡间贾府的活动——现实世界,3、大观园——理想世界有真、善、美的世界,三个世界是联动的。
这里又可以联系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见解:“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树立耳。”“红楼梦”的写作既有有我之境,从我的眼光看待事物,实物都带有我的色彩,亦有无我之境,从忘我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格局宏阔的人才能够达到无我之境。因此可见,“红楼梦”的文学造诣之高!
对僧道的描写是“骨格不凡、风神迥异”是很帅气的,到了人间是僧癞头跣足、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仙界和人间的反差真么这么大?脂批在人间形象处批“此是幻象”(p8)
来看待这个本和表的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下,那些看起来美丽帅气的外表可能内在的是腹中草莽(第三回曹雪芹调侃宝玉)。
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蒙府本)。
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程乙本)。
大家可以看到, 蒙府本相对文字要简洁凝练,文人气足,程乙本相对通俗易懂,甲戌本在此独多400余字,述石头凡心偶炽,央求僧道带他去人间享受一番荣华乐趣,僧道施幻术,石头变美玉。可以看出作者修订的历程。
(甲戌年即1754年16回,己卯年即1759年40回,庚辰本即1760年78回,缺64、68 回)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不是现在的阿拉伯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蒙府本)
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程乙本)
都有“实在”二字与形体是灵物、宝物相应,没有实在好处的的宝物会让我们想起第三回《西江月》词嘲讽宝玉的“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故下文说这块玉石蠢物。
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立业(脂批本基本都一样)
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温柔富贵乡里去走一遭(程乙本)
夹批中(伏长安)这里的长安是不是指唐朝的长安呢?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好奇和疑问。
先说说其他故事背景:《三国演义》开篇就介绍时代背景建宁二年四月望日(汉灵帝年号介绍);《水浒传》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
“红楼梦”里曹雪芹却一直读时代背景这里闪烁其词,他好像是估计到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惑,最后干脆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
隆盛昌明之邦(伏长安),大家不要太局限在长安,而是要关注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书中的细节确告诉了我们,第三回(p40)宝黛初见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个大辫黑亮如漆,大家能反映过来这是哪一朝的装束吧?
为什么曹雪芹放了这么多烟雾弹故意搅乱我们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前期的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是以文字为原因形成的罪案,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部分诗句,罗织反清罪名,原则是宁错杀不放过,共计250年,始于顺治终于乾隆共计四代帝王,是历史上最残酷的,顺治朝7次,康熙朝12次,雍正朝17次,乾隆130次, 1、兴起次数多2、涉及官位高3、诛杀人数多,涉案人员基本都是三到九族,上上下下几千人。
例子:康熙庄延龙大案(修篆前明历史)70余人被杀,几百人充军,雍正时期想要编撰词科(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以彰显文治武功,但是朝内无人响应,没有人才可以担任此重任。
《红楼梦》开始于乾隆9年(1744),乾隆21年(1756)第五次增删为止
在这一背景下,大家就能理解曹公为什么对故事背景闪烁其词,
诗礼簪缨之族(伏荣国府):诗是指《诗经》;礼是指《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是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权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簪是插发髻和冠的长针;缨固定冠的带子,这两种都是古代官吏的装束,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家就可以知道贾府不是普通的书香门第,而是有官位的。
花柳繁华之地(伏大观园):花柳有人质疑说花柳古人多指妓院、娼妓,尤其一种传染病病还以这两个字命名!脂批上写着伏大观园,有人就有疑问这个大观园到底是什么?花柳是指繁华游乐之地,明人李东阳(在明史中这是个传奇的宰相,神童,大明会典——大明法典主要编撰者之一,皇帝正在吃螃蟹,说出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对蜘蛛满腹经纶)在《竹林七贤图》提“应从晚岁看冰雪,不向京城醉花柳”这里的花柳也是这个意思,花柳在新版的《词源》中专门收录了红楼梦的这个词条。
温柔富贵之乡(伏紫芸轩):紫云轩是绛云轩,温柔乡这个是出自《赵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谓为温柔乡”温柔乡也长写作温柔;洪升《长生殿》“定情”一出黎写唐明皇“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温柔多指男性女性情爱。
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便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通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
感谢阅读, 敬请关注后续分享!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opvmAEn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