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友分享《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在看什么》,有知、有感、有念,小记如下:
听分享之前,只约略知道电影发展有默片、有声、黑白、彩色和新近的数字之分;听了分享之后,才知道电影是电影摄影的缩写, 电影的发展从有关电影的英文词汇的变化上也可见一斑:最早叫motion picture,即活动画面;后来叫film,即胶片,强调电影的媒介特征;cinema则专指艺术电影;movie经常指好莱坞商业电影。
听介绍说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地下室售票放映短片,这一天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诞生日。想起家院线叫卢米埃,原来出处在这呢。另外,有点意外的是:彩色电影居然在1935年就有了。想想呢,小时候看的电影都是黑白的,彩色电影基本是改开之后才大行其道的。再联想到自己所关注的工程机械、装备的发展,改开之前与世界先进相比,落后大概50年;改开之后开始发展、赶超的趋势居然跟电影的发展历程也大体趋同,有趣。另外,说是数字电影是从星球大战开始的,听到这里,不禁感慨:嘿,果然科幻!而新近出现的手机电影呢,则让我想到B站、想到不久前崔健的微信线上演唱会和喜欢拍Vlog的同事——“李导”和我们的鹿走小分队,怀念一下!
至于电影的现代、古典、形式主义之分和先锋派什么的,跟其它艺术分类相似,不懂、无感,这里略过不提。我这俗人看电影,主要就一个标准:好看、不好看或爱看、不爱看。往高大上一点说,就是分享中记住的一句话:电影拓宽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谈到影片的构成:影像(视觉)、内容(故事)和声音时,我想到是吃,要色、香、味儿俱全。而从产业的角度看呢,有技术、艺术和商业之分。有分别就有争论和倾向,个人的倾向是:没必要彼此对立、厚此薄彼,而是要相互综合、相得益彰,尤其没必要把艺术和商业对立起来争长论短、拔高踩低。
关于影像介绍,记得的比较少。像镜头、角度、光影、色彩、特效,还有构图、摄影机的应用等,太专业,搞不懂;但听分享介绍时脑子里还真是出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比如:上甘岭的山洞、乱世佳人的片头、英雄里的万箭齐发、卧虎藏龙的竹梢之战等等、等等……
说到声音,首先想起的是高中时,下了晚自习,收音机里听着电影录影剪辑入眠。乔臻、丁建华、童自荣、毕克、刘广宁等,他/她们的声音里有画面、有故事、有人物,绝对称得上是艺术。个人特别喜欢、印象深刻的有电影牛虻里的那句:我要杀老鼠!还有丁建华的茜茜公主,她美好声音增加了茜茜公主的美丽!周星驰的配音也是一绝,可谓是角色的活灵活现。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原声引进,国外的电影进来都要经过配音、剪辑。当时喜欢电影配音的人也多,记得有位同学的梦想就是成为配音演员。有了网络和引进之后,电影原声多起来了,好像好的配音演员也少了,基本就是看字幕、听原音。原声中,在听分享时,个人脑子里跳出来的声音是闻香识女人里的阿尔帕西诺,气势十足!感染力十足!
声音的另一大块儿是电影配乐。看得出分享者特别喜欢并关注这一点,还专门为这一环节准备了竞猜和奖励环节:通过片段猜出是哪部电影,用的是什么配乐?我没有那么专业,个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配乐是一部外国电影,名字忘了,网上搜了几次也没搜出来。情景是主人公骑着马沿着河在山里走,背景音乐是吉他,感觉就是一根弦在那儿崩。听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跟主人公附体了,也在那儿骑着马走,安静、安定,自由、自在、自得!
说到内容,就特别丰富了。听讲的时候,我的思想在开小差。想的更多的是导演、编剧、演员和摄影、灯光、道具等的关系。一部电影就是一个项目,制片可算是业主,导演可算项目经理,或者制片自己兼任项目经理,编剧就像计划,演员就是执行者,摄影、灯光、道具等就是相关的资源、手段和工具,最终出来的影片就是项目交付物,而观众就是客户,票房可算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体现。
做为普通观众,关注最多的可能就是演员。分享者很喜欢的一个演员是梅里尔斯特里普,我也喜欢!她好像什么角色都能演,什么角色都演的好!我喜欢的还有周润发、姜文、王志文、陈道明、葛优等。优秀演员起的作用,绝非只是给电影作品增辉的问题。她/他们也不仅仅是票房的号召力和保证,她/他们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经典,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乃至数代人。这其中,有思想、能自由发挥的演员居多。有些还可以演而优则导,比如姜文。
电影既然要讲故事,有内容,就一定会有主题和价值观,不管是怎样的表现形态。有人说,商业片不一定,就是娱乐、赚钱。实际上,商业片也有,甚至更加简单、直白、不加掩饰。随着电影技术脚步,尤其以好莱坞为代表所出的一些所谓大片,可以用最简单、最套路的情节,用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和特效轰出一部大片让人享受,爽!个人就比较喜欢这种爽片,简单、放松,不用想太多。当然,刻骨铭心乃至洗骨伐髓的还得是那些有思想、有内涵的影片,个人而言,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没什么名气,翻译过来名字叫《刺激1995》。
分享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就找了家烧烤店继续聊。聊的过程中,有个话题:简单说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然后发现真的是各有所好,诚如鲁迅所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比如:分享者自己get不到《海上钢琴师》的点,我对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无感。不过,各有所好本身就是好事情,都一样就没意思了。哪怕不能理解认同、不被理解认同,但知道这世上有不一样的存在并予以尊重或坚持,正是这世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所在。吵闹,总好过死寂。听大家聊着,记了些书友推荐、自己还没看过的一些电影,比如:假面、圣山、雨中情 、大鱼、花火 、师傅、白日梦想家、可爱的骨头、燃烧女子的肖像、戏梦巴黎、革命之路、海豚湾、今霄大厦、总有骄阳、河西走廊等,打算回头找了来看。
聊完,深夜的晚风里骑车回去,在想分享者借王家卫《一代宗师》中一句台词对“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在看什么?”做的总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总结之外,整个分享过程中我想到最多一个词儿是:自由!无论中外,最好的电影创作来自于什么,技术还是水平?都不是,是自由!如果没有创作自由,再好的导演、编剧、演员和剧组,再好的技术和水平,也都不行!与其说是电影拓宽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不如说是自由的电影创作拓展了我对已知世界的理解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希望国内会有越来越自由的创作环境、有更多更好的电影创作出来!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hN0zjfT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