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始终关怀个体的人。追求人文精神。他的思想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启蒙作用。所以建议所有年轻人都去看一下他的东西。他是中国为数不多本着人文主义精神,以关爱的出发点,启蒙青年独立思考,希望大家追求自己精神家园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知识分子,他比较温暖。同时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他的表达和文化传播,具备了其他人没有的优势。
在中国,真正能做到关怀他人精神,同时具备真诚动机和平易近人手段,以及没有文字背后不可告人目的,这样的知识分子挺少的。这也是大家能够记住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翻了一下王小波逝世二十四周年时,自己发的回答。一年过去了,有了一些额外的想法。
作为家属,我目睹王小波生前最后一年抑郁的生活状态,和糟糕的身体健康。那年也正是我身体多病,学业与生活不顺的时期。那年王小波把他一直用来写作的PC电脑送给了我。鼓舞了我积极面对人生的勇气。 如今这么动荡的时局下,多数人,多多少少也都有过得很难受的时候。疫情造成的诸多不便,很多行业的萧条和经济下降。这让我加速思考一个我从王小波去世后就一直在想的问题 —— 人生艰难,如何能够过得好一点。
文字中的王小波,创造了一个追求智慧的精神家园。影响了70后那代人精神启蒙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在王小波的精神世界中,追求智慧的乐趣,创造文字艺术的执着,笑对生活中荒谬和愚蠢的乐观,无处不在。
在现实中活的王小波,人生后期遇到了很多困境。身体状况,工作状况,出书状况,寻找创作灵感的艰辛。但我觉着最核心的还是因为现实压力,导致身体与情绪相互加深负面作用。最终不堪重负。
80年代是白衣飘飘的理想主义时代。然后就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房价飞速升高,人们财富飞速聚集的物质和消费主义时代。时代没有好坏,也无法选择。 我们老百姓能做的只有穷则独善其身,万一发达了还能兼善他人。
随着年龄增大,发现周围很多人得了肿瘤,抑郁症。朋友里有过早因病去世的,也有抑郁自杀的。我们甚至都开始羡慕起活到80以上善终的父辈们。 最早的五福里,“考终命“可也是五福之一。大城市里生孩子普遍稍晚,健康活到孩子成家立业,不给添麻烦就成了最大追求之一了。
因为过去从事科技创业,经营企业,培养团队的工作。 被迫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和他人,顺利发展工作生活。而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里出现灾祸是100%的概率事件。只要不死,我们总是需要办法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度过难关,回到正常生活。在人生中不多的一些重大选择比如择校、择业、婚嫁、买房、生子等,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形状与状态。社会残酷,人生艰难,作为社会生存运动员,被现实毒打要提升抗击打能力。 而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购物车也一样。我们还要自制,形成生活的秩序,和思想的秩序。
我带着大学时代遭遇的王小波和他弟弟意外离世的悲剧。一路思考和实践走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开始总结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活得更好一些。包括工作,生活,亲密关系,关怀自己。这些都需要知识和实践,并从失败中得到经验。和拳击手准备比赛一样,在下一次重大选择和人生的节点之前,充分做好准备总是没错。掌握方法,锻炼身心,提高抗击打能力。
第一次总结总会浅薄和错误百出。看看就好。至于文字下的目的,除了总结经验希望对他人有利。也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同伴。我希望冒险和刺激。有更多人一起创造点什么,是件特别过瘾的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会如何纪念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
本文转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7232976/answer/2435647231?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rss&utm_source=rss&utm_content=title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