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我们身边听到最多的声音:
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
爱的体验是一件随机而遇的事情,一个人运气好便会”坠入”其中;
在很多人眼中,爱就是被爱,因而他们会为如何获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也总因为找不到满意的恋爱对象而感到苦恼;甚至将其归为天命……
人们对”爱”的理解,主要都是依赖于外界,而非自我主动、积极地去爱。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曾经说:”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loved, but to be lovely”
翻译过来是,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因此,综合来看,爱有三个方面—— 接受爱、值得爱、爱人。
前两者,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后就在接收并且通过向外探索而获得的一种感受,后者则需要我们主动去爱他人,从内心生发出爱人的力量,是力量的最高体现。
而这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一种需要认真练习的技能。
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的艺术》书影
其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指理论层面,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学习爱,需要深刻理解爱。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其次,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当我们具备了全部的理论知识时,只有在实践中感受爱,体察自己爱他人能力的变化,才能真正做到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
除了技能层面的练习,爱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虔诚”的心,这颗心能激发我们去创造,去关注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而非各种形式化的模仿。
因此,爱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能力,而非一种天赋;它是一个动作,而非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全情关注,而非刻意模仿。
然而遗憾的是,几乎很少有人认为:爱,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能够具备爱的能力的人就更少。
为此,艾里希·弗洛姆将”爱,这项少有人拥有的能力”总结成这本——《爱的艺术》。在书中,他以精神分析的方法切入爱的话题,却并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领域。而是跨越了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领域,来阐释爱的艺术,剖析爱的本质。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出版了几千万册,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 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而这本书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他不仅是精神分析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也是极富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他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目睹了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最后,才找到爱。弗洛姆说的爱的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为美满的婚恋,而是为了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 ,建立成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读这本书,有助于让我们深刻理解有关”爱”的一切话题,重新省察人生,认识自我和他人。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3dphM0G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