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干货:如何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
水晶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为《钱钟书手稿集》写序时,说明了钱钟书记忆力超群的原因:“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他每读一本书,做一次读书笔记,做笔记所用的时间是读书的一倍,再读书、做笔记,如此四次,这样读过的书再多,也不易被遗忘。”
从这段杨绛先生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读书的意义自不必多言,但如果想在读书后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并养成长期的习惯,才能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系统方法包括“选书、读书、记录、应用”4个流程:
1、如何选书:怎样通过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
笔记工具:思维导图知识书库&个人阅读手册
2、如何读书:读书步骤是怎么样?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拆解阅读内容?
笔记工具:三色笔记法&标签笔记法
3、如何记录:怎样由浅入深地做读书笔记?有什么不同方法?
笔记工具:一页纸剧本阅读法&思维导图&卡片笔记
如何应用:如何转化为行动应用、分享?
方法:跳出读书的焦虑&文章式读书笔记&个人读书分享会
一、如何选书:怎样通过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学习脉络?
信息爆炸时代,每天有大量书籍出版,书是读不尽的,必须有所分类和选择。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书籍可以进行分为三类:
第一类 专业技能知识:提升个人发展的竞争力,包括职场所需的知识,比如营销知识、行业知识、产品运营等。
第二类 个人思维素养:提升个人认知和思辨能力,比如学会提问、思考方法、心理学、情商处事等。
第三类 兴趣爱好探索:自己有兴趣了解的知识,日常作为休闲阅读,比如诗歌、散文、小说、哲思,或者任何你想探索研究的事情。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读一本,明天又读一本不相关的领域,这种零散读书方法,优点是拓展不同领域的视野,但缺点是阅读和知识的累积缺乏系统性。
这三种分类并不固定,每个人的情况和知识结构是不同。比如,对于有些人来说,阅读诗歌、散文是休闲兴趣,但对于文案创作者可以归类到提升业务素养上面,通过诗歌美文汲取灵感和养分,用于创作新的产品文案。
从不同的读书目出发,选的书目不同。选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这个中心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个人的知识提升,或是解决某个问题,亦或是个人兴趣探索:
(1)围绕一个主题学习的选书:
当你对一个领域毫无认知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个领域进行主题阅读,采用“浅—深—广”的读书路径,即通俗入门书籍—专业理论书籍—不同观点书籍。
1、第一步,选择通俗书籍:这种书籍浅显易懂,快速阅读此类书籍,帮助自己形成对这个领域的大致了解。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较深的理论专著,很可能被难住而放弃。比如,从零开始学习新媒体运营为例,开始先选一本介绍新媒体运营的畅销书籍。
3、第二步,选择这个领域专业理论书籍:选择这个领域的教科书,比如,新媒体的专业理论书籍《人际传播教程》。这类书一般比较厚,有理论支持和练习,需要花较多多的时间阅读。借此,你对这个领域的方法会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可以建立起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如果按知识之树来做比喻,你由此建立的知识框架如同树的枝干,此后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纳入到这张知识枝干中,创造出自己的果实。
3、第三步,选择不同观点书籍:到了第三个阶段,你可以广泛阅读这个领域的不同作品。经过第一、二步,你对整个领域的知识方法有了系统认知,到第三个阶段的读书会非常快,因为同个领域的书籍具有相似性,很多内容之前你都度读过,你要关注不同观点的内容,是否能给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新启发,带给你新观点和创意?
(2)以问题为中心的选书
心中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相关的书籍去读。同时,搜集不同人士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供自己去思考分析,推求结论。
一方面,当发生问题想寻求答案时,我们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从问题出发去学习探索,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即使阅读会用较多时间,但自己可以学到整体、有脉络的知识,会比只听别人说的片段答案更加完备。
另一方面,以主题或者问题为中心的选书,可以请这个领域专业人士推荐相关书籍,这样能够帮助你迅速找到合适的书,还可以查阅这个领域的书籍榜单,筛选阅读书目。如果你有想要学习的专家或者偶像,也可从他的阅读清单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当自己书读得多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拿回对问题和人生的解答权,自信和底气也会油然而生。
(3)笔记工具:思维导图知识书库和个人阅读手册
在选书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过程中,可以运用两个笔记工具:
1、笔记工具一:思维导图知识书库
你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书库:按照“专业技能知识类、个人思维素养、个人兴趣爱好”作为大类,罗列计划阅读的书籍。
比如,我的思维导图知识书库:
专业技能知识类(分支主题),细分5个阅读子主题:课程开发、市场营销、产品运营、社群运营、文案写作
个人思维素养类(分支主题),细分3个阅读子主题:思维方法、阅读方法、心理学
兴趣爱好探索(分支主题),细分2个阅读子主题:传记哲思、个人管理
2、笔记工具二:个人阅读手册
你可以建立个人阅读手册,每买一个书籍做一下登记,因为许多人都是冲动之下购买,买完时间久或者买太多,自己也就忘了。建议大家针对7个方面做一个表格梳理:时间、书名&作者、阅读目标、阅读时长、收获&新知、应用&输出、归类&存放。
在买书的时候,登记一下购买时间、名字,作者,买这个书希望达到什么样学习目标?阅读完,写一下自己的收获以及可以应用在哪里,获得什么样的新知,花费多长时间,做了什么样应用输出,并对书籍、阅读笔记等相关资料进行归类存放。这样一梳理,自己选书、读书的过程就一目了然。
二、如何读书:读书步骤是怎么样?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拆解阅读内容?
阅读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选择相应工具帮助我们进行阅读、理解、记忆:
阅读前期和中期:使用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
阅读后期:使用思维导图、卡片笔记、文章笔记
(1)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
1、购买黑红蓝绿四色笔:
黑色:记录不需要特别记忆的内容,正常书写之用。
红色: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蓝色:记录可以作为案例、故事的内容
黄色:记录带来新启发、视角的观点。
2、购买红蓝黄三色标签贴在书的边角作为提示,方便事后的翻阅和快速查找:
红色:提示重要的知识点
蓝色:提示案例、故事
黄色:提示新启发、新观点
阅读到重要内容可以用红色笔画一下、做记号或圈出关键词句,并在红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页的边脚。
阅读到好的案例、故事或者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把整段话用蓝色笔标记“()”三色标签法号,在内容旁边写上“素材”两字,也可以在蓝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一页的边脚。
阅读到带来新启发和新视角的内容可以用黄色笔画出,同时在黄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页的边脚。
通过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的分类记录,阅读当下就进行了知识归类,方便之后的重读和资料查找,大幅提升知识处理的效率。使用色彩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仅以「三色」:红色、黄色、蓝色为限就好,别把笔记变成七彩霓虹灯,颜色太多混乱,不易识别。
(2)一页纸剧本阅读法,解决读不下、记不住的顽疾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完一本书,热血沸腾,但过一段时间后,当你需要这些内容时,感觉脑袋里一片混沌,以为牢牢记住的知识,却完全无法灵活运用,这其实与没做好阅读笔记有关。
彭小六老师在《洋葱阅读法》介绍了一个读书笔记框架—九宫格笔记。框架帮助我们有序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九宫格的框架可以有效地整理书中的要点和思路。我的读书方法是把阅读当做一次剧本创作的过程,受九宫笔记的启发,我将剧本创作的思路和九宫格的框架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剧本阅读法”:
知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大家都爱读故事,因为更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故事或者剧本的创作者,以创造者的视角进行阅读和记录。从剧本创造的角度,把“剧本阅读法”的过程分为4步:事前预习规划,设定剧本开头,写下剧本内容,总结剧本结尾:
1、第一步,事前预习规划(了解整体):
阅读前,先查看一下目录、序言、后记,就能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概况,然后判断一下:这本书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本书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快速翻阅找到所需信息就好,还是要从头到尾仔细读读?哪个部分内容,你很感兴趣?计划花多少时间来完成阅读目标?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要学会取舍。如果判断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阅读目标,果断舍弃。如果符合,就进入阅读和笔记下一环节,不浪费时间。
2、第二步,设定剧本开头(书名,问题/目标,关键词):
在详细阅读前,要设定目标,通过阅读这本书希望到达什么样目的,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在阅读过程,可以思考:自己如果是这个领域的创作者,会怎么呈现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方法地记录知识要点。
在阅读后,要系统输出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①在表格左上角写下:书名和问题/目标(开始详细阅读前)
“问题”是希望通过阅读一本书或某个资料,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问题”的设定要非常具体。如同你在网上搜寻资料,如果输入的关键词比较模糊,就很难精准搜到想要的东西。“目标”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期待达成什么样的成效,或者收获什么认知?
设定问题和目标,从没有目的、无意识的被动阅读,变成目标明确的主动阅读。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大脑的“雷达”就开启了,提高阅读效率。
②在表格的右边写出:书中的关键词(30分钟快速翻阅)
“问题”是接收所需信息的“向导”,但为了提升接收效果,我们需要找出书中关键词,你将能离需要信息更近一步。在这个过程,你要先翻阅目录,浏览大纲,看看哪部分内容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哪些是可以略读的不重要内容。
之后快速浏览正文,一边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并把关键词写在表格的右边。同时,你可以一边快速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方便后面回来仔细阅读。快速翻阅,要避免埋头读进去,把时间限定在30分钟内,找出书中关键词并记录下来。
通过第一步的事情预习,你了解这本书的框架,知道你最需要的内容可能在第几章,哪部分需要重点阅读,哪些地方可以翻一翻就过去。
通过第二步的写下问题、关键词,你对内容做了一个自己的思考,如同创作者一样写下:创造的目标、解决的问题和创作关键词。
大脑对熟悉事情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以上两个过程中,就相当于预先收集一些信息,让大脑对本书的主要内容、思想、架构熟悉起来,之后再阅读的时候,增强知识的消化和拆解能力。
3、第三步,写下剧本内容:9格知识点(开始详细阅读)
边阅读边在表格内写下:书中,你觉得重要的9个知识点。在阅读过程,你可以思考:自己如果是这个领域的创作者,会怎么呈现知识内容,要有意识地追问自己。同时,你可以结合使用四色笔记法和三色标签法,在书中做标记,并在表格内标注出重要内容的书页码,方便之后重读,迅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4、第四步,总结剧本结尾:3点收获和应用/行动(阅读后)
在表格由右下方,总结提炼这本书的三点收获,并写下之后打算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什么领域,或是受到书中启发,打算采取什么行动?
阅读技能需要一个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的过程:
由慢到快指的是:一开始由于阅读的书少,阅读的速度和知识处理的效率都不高,当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认知框架。到了后期,你会发现同一主题书籍讲的东西都差不多,和前面的书相比,新书可能只有10%-20%的新知识点,这时的阅读速度就会很快。
由快到慢指的是:当你把这个领域的书籍大致读完了,可以放慢阅读的速度,反复研读当中的经典书籍,深度去研究这一主题的问题,输出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总结、观点和创新。
三、如何记录:怎样由浅入深地做读书笔记?有什么不同方法?
通过“剧本阅读法”进行读书笔记整理,用一页纸就可以清晰看到整个书的脉络和内容,如果书中有一些重要模型或者细致内容,要怎么处理?或者是我们日常在阅读微信文章,看到好的知识点该如何记录?
我们可以使用第6节的卡片笔记法进行知识精华的提取,卡片可以使用PPT进行记录,也可以使用纸质卡片。剧本阅读法笔记和卡片笔记可以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
我会在快速翻阅书籍的时候,判断书的信息量大小,进行工具选择:
1、信息量中等:一张A4纸可以写下的,我会使用剧本阅读笔记格式记录。
2、信息量大,且有很多需要记录知识点:我会使用卡片笔记,特别是看到金句、模型、原理这三类知识,我会特别用卡片记录,方便归类和重新组合。
3、如果希望一目了然看清全书的框架结构:可以使用之前介绍的思维导图笔记,整理全书的脉络。
通过笔记工具理清书中的知识脉络,梳理并思考:书中有几个知识要点,是怎么得出结论?背后逻辑是什么,不同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但工具不能代替人思考,重要的是为你所用,选择适用当下场景的方法,你的思考、串联和应用才是重要。
四、如何应用:如何转化为行动应用分享?
这几年比较普遍的知识焦虑问题:停不下来的知识产品买买,买一大堆书却很少读,或者屯了一堆电子书、思维导图、电子卡片却没有看,只是因为看到别人推荐、转发,觉得不囤积下来,就会错过了什么。
看别人半年读了一百本书,自己没做到,焦虑!
看到别人做的思维导图、电子卡片好漂亮,自己没做到,焦虑!
或者忙着在朋友圈晒图读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张笔记、卡片、思维导图,希望获得别人赞赏。
这样读书方式就陷入了和他人比较、需要他人认可的焦虑循环中,如果一味追求读书速度或者笔记展示的美观,就要思考这背后是否有觉得自己不够好,要通过展示读很多书或者收获他人的赞赏来证明自己,增加自信。
(1)如何跳出读书的焦虑
1、用创造者视角思考创造
请把精力、关注焦点收回自己的身上,而非外界的评价。读书的收获并不是以多少、多快来衡量的,最重要是能够从一本书中收获一两个看世界的新视角、新启发、新知识。
就像上面剧本阅读法提到,你能否以创造者角度思考:这本书哪里写的好,哪里写不好?这本书的哪些知识可以增补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如果是这个领域的创作者,会怎么呈现这个类型的知识内容?
读书重点要关注哪些内容会给你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新的改变,给你新的思路和创意,这本书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对你人生有什么影响和收获。如果不是这样,不停地买书而不读,或者读了没用,那是浪费精力的囤积知识。
2、用知识转化为行动
一味读书却没有思考行动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思考、行动要各占到时间三分之一。读书最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在读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还欠缺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兴趣阅读。
用阅读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就要在“读”的过程中,把书中的知识观点,与自己想法、生活工作,反复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经过归纳、总结、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策略或者进行新的融合创造。
如果没有从创造者的角度出发,不知道这个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是囫囵吞枣,消化不了,读得再多、再快只是填补自己的焦虑。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没有将阅读到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创造自己的思维和作品,那等于浪费宝贵时间,却没有长出自己的知识之树。
当你成为创造者,生活处处都是书,看到的广告是可以学习的文案书,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是精彩小说,观察一家面包店的运营可以是一本商业书,周围的一切都是学习的内容,将自己学习、思考、行动串联在一起。
(2)文章式读书笔记
当我们阅读到比较好的书籍,带给自己一些想法和启发,就可以写成文章式的读书笔记或者做成一次读书分享会,创造分享传播价值。写好文章式读书笔记。
刘丰老师曾经说过:“我做的事,讲的课,并不是在钻牛角尖。我是在给自己讲,因为我要让自己不断地去理解这些东西。为什么我每次讲之前都说,讲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因为这个场合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看到这么多投影出来的相(像),进而不断唤醒我的内在智慧。”
当你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式读书笔记,再根据内容制作PPT,就可以作为一次个人读书分享会。当你能够将一本书的要点说给他人听,其实是让自己更深入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还有哪里没有理解清楚。在讲互动的过程中,你会听到反馈和提问,帮助你要继续完善相关知识。
知识相互联系的事实,有效学习的本质是理解和创造关联。笔记整理将有助于清大脑思路和知识的关联,如何运用笔记提升个人的成长?
本周日(4月17日)晚9:00-10:00,我将在识堂APP的“圆桌讨论”为大家揭秘:2022年,你一定要学的“高效笔记魔法”。如何用笔记,构建高效实用的个人成长系统,提高能力效率,实现人生目标,创造笔记+人生的无限可能!
参与互动的伙伴,将有机会获得《受用一生的高效笔记术》哦,书中将系统分享6大笔记方法和28个实用工具给大家:
本周日(4月17日)晚9:00-10:00,“圆桌讨论”期待你的参与哦^-^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jViR9z1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