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onojyun.com/2022/11/14/8004/
△ 318|泛滥之爱与隐瞒之恶
一个孩子在母亲旁边努力地跟随着行走,一不小心,小女孩摔了一跤,还未爬起来就开始大声哭喊。母亲蹲下身子,不停给小女孩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妈妈没有看到你摔了,妈妈下次不会了。看到这里,我必须快步离开,远离这个「泛滥之爱」的修罗场。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眼里,我当下想到的,只是我摔跤时都必须自己爬起来的画面,更别说道歉,因为大部分摔跤的原因都是自己不看路造成的。当然,或许还有另一种原因,这个女人并不是小女孩的「亲生母亲」,她是这个新家庭的入侵者,所以她必须做好那个「谄媚」的角色——当然,这一点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那个小女孩年纪尚小,还没有「自主选择跟父亲」的权利……好了,再也不能分析下去了,因为「隐瞒之恶」开始在猜测之间蔓延开来。
总之,因为那声来自妈妈的道歉,那个小女孩哭得更放肆了,直到我离开很远才听不到那个刺耳的声音。
我不是在「泛滥之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所以我并不理解「泛滥之爱」的真正意义。我不确信是不是因为缺失了「泛滥之爱」,所以人类基因里的「隐瞒之恶」就会渐渐显现,从而对别人的示好理解为有「目的性」,甚至是拒绝别人释放的好意,总是以最恶的方式去揣测别人。这之间一定有种「平衡」,但它完全无法用精确计算的方式,找到一个线性函数的关系,更没办法量化到一个人因为这样的原生家庭导致怎样一定精确的成年性格。
之前有一个话题,是关于人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富有感情随时要与他人「爱的抱抱」的人。大部分人倾向于他们因为从小获得了足够的「爱」,所以才会乐意向别人也分享自己的爱。但如果我们按照「隐瞒之恶」来反推,有多少人会觉得那个在摔倒之后、立马索求一个人为自己的摔倒负责、在听到母亲道歉之后更加放肆痛哭的小女孩,会懂得分享她的爱?难道她不就是因为用这种方式得到过关注与爱,才会变本加厉地用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当中?
我家隔壁就住了一个这样的小女孩,在弟弟没有出生之前,她独占了家里所有人的目光和关爱。按刚才理论来讲,她应该是一个非常懂得分享自己「爱」的人,因为她拥有足够多的被爱。然而,弟弟出生之后,她开始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见自己再也得不到父母给予的目光与关爱,她开始用更为极端的方式索要「本应该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爱」,大哭大闹、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惊叫摔东西、当弟弟开始索要关爱的时候她开始反击弟弟——特别是当只有她和弟弟在楼道里玩时,她总是在制造各种意外让弟弟受伤,比如把他从脚踏自行车上推下去,然后告诉父母弟弟不小心摔倒了。
不过秉持拥有爱才会明白如何分享爱的人,也会反驳我看到的「个案」本身有太多个性化的部分,甚至还会涉及父母的教育问题等等——但父母的教育问题不就是因为他们延续了原生家庭对他们带来的伤害吗?所以这也是中国孝道文化里的「精髓」部分吧,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伪装成孝道的方式继承下去。
显然,我是秉持另一种观点的,那些努力散播爱的人,事实上是因为他们在过往的经历之中,缺少被爱的部分,所以才学会了爱自己和通过爱别人的方式来维系一种「爱的流动」。这一点,在前段时间观察「阿姨抱团」的时候已经做出了充分的研究。另一种,就是一种标准的补偿心理,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当他们在做了某些亏心事之后,反而会变得非常地殷勤恭维,旁人其实早就看出了他的异样,到那时他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泛滥之爱」的过程,才能缓解他努力藏匿「隐瞒之恶」的矛盾感。
小时候,隔壁住了一个瞎老太太,她是一位佛教徒,终日吃斋念佛,子女一年也出现不了两次,但她并不觉得自己过得凄苦。每次她在楼道里摸索着墙壁去公共的厨房烧柴做饭,都不需要有任何人对她进行搀扶和帮助。我一直以为她是「倔」,后来才意识到她是真的觉得「不需要」,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在她失明的感知之下变得清晰有序。不过也有失序的时候,大概是她那天想起了过去的种种,一个分心把锅里的柴火饭给忘记了,慌乱之中她的手被烫伤。得知这件事后,爸妈给她送去了烫伤的药膏,她并没有拒绝,而是一个劲地感谢——她或许真的不是倔,在需要帮助时,她也没有关闭自己。
自始至终,她都是孑然一身,她并得不到任何意义上「泛滥的爱」,那么她内心那些「隐瞒的恶」就会越来越多吗?显然也没有。或许有人会说,她正是用宗教在救赎这种内心不断产生的恶,来逃避隐瞒的恶意。但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冥顽不灵,通过宗教来逃避人世的人,她也不可能通过上楼的脚步声得知是我放学回家了。
当下,我快步远离了那个小女孩聒噪和极富目的性的哭声。但她在成年的某一时刻,因为用同样的方式,情绪勒索了恋爱对象而洋洋得意的笑声,不知为何在我耳畔鬼妙地响起来了。
本文转自: https://onojyun.com/2022/11/14/8004/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