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mingxin.life/index.php/archives/339/
这一个月来,我亲身体验了林正碌老师的公益油画和歌曲原创教学,经常聆听林老师的教诲。尤其是我这些天剪了很多林老师讲课的视频,反复听了多遍,感触很深。
林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新颖,他将创作油画和歌曲的最简单的方法告诉我们,让我们通过不断地练习去掌握这两种能力。这方法为什么这么神奇呢?因为其中蕴藏着林老师找到的底层逻辑。
油画的底层逻辑
比如油画的底层逻辑就是《学画准则》的第六条:
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造型是主观的、色彩是主观的、情绪也是主观的,只有光学原理一一“明暗交接处在亮的一侧微弱偏亮”是客观的。一张作品最可贵的首先是充分发挥主体感受,其次才是把握好 “徽弱偏亮”,把握微弱偏亮”这一光学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主观感受”统放的更饱满。
我的理解是通过光学原理去物体和阴影,通过物体与阴影的关系把光线的角度和明暗“画”出来,与物体一起构成一个视觉场景,在这个视觉场景中自然地蕴含了创作者的主体感受。在我们观察、构思和描摹事物的时候,我们的主体感受就被我们建构出来并安放到了我们创作出的视觉场景之中。而我们观察、构思和描摹事物的技巧也是在不断的练习之中自然地习得和精进的,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地创作,我们的绘画水平自然而然地会不断提高。
对于我们来说,唯二的限制就是充足的时间以及足够的丰富的主观感受。
至于为什么是油画,而不是其它的什么画?除了更容易卖钱,大概是因为油画可以重复地涂抹吧。
歌曲的底层逻辑
林老师教我们创作歌曲的方法是:
先写6句歌词,有铺垫有高潮,然后将6句分成主歌、副歌,打开手机录音,重复地唱,然后打拍子、抛弃歌词进入纯节奏,让节奏、旋律自然地流淌。最后再挑选录下来的最好听、最顺畅的旋律,按照歌曲的形式填上适合的歌词。
视频链接
这其中蕴藏的底层逻辑:旋律就是情绪,旋律的节奏就是情绪的节奏,旋律的波动就是情绪的波动。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先用歌词进入情绪,然后在情绪中抛弃歌词,只唱“嗒嗒嗒嗒”,配合拍子,让旋律从情绪的波动变化中流淌出来,外化为实在的声音。 甚至,如果情绪、情感足够丰盈,我们也可以谱出一首单独的曲子,而不必有歌词。
透过油画创作和歌曲创作的底层逻辑,我看到,艺术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主观感受或者说情绪、情感的表达。
更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林正碌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
我们是否可以找到各个领域、各种技艺的最简单有效的入门方式,传授给感兴趣的初学者,使“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呢?
我相信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大师,找出行之有效的入门方式并不难。
本文转自: http://mingxin.life/index.php/archives/339/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