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梦
近期的热门词条“谷爱凌每天睡十个小时”想必已经家喻户晓,甚至引起盲从了——18岁的谷爱凌用超高难度动作创造了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历史,此前她在参加某次活动时自曝“我的‘秘密武器’是从小每天晚上睡10个小时的觉,现在也是”。很多人以此寻求与奥运冠军的共同点,不过医生提醒,在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不同,且存在个体差异,到底睡几个小时,并没有定论。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睡眠有助于提升大脑创造力。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曾写道:“人们普遍有这样的体验,晚上在一个问题上冥思苦想不得解,可是经过一夜安眠后,早上你会得到答案。”譬如同样崇尚每天睡十个小时以上的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据说就是因为梦中梦到了被电击的母牛得到的灵感;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是在梦中想到了元素周期表;奥托·洛维也是在睡梦中得到了实验设计的灵感,这个灵感最终帮助他在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坊间传言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有一种特殊的睡眠方式,即手握勺子或是钢球睡觉,勺子或钢球落地就会把自己惊醒。爱因斯坦的传闻说是为了保证不睡过头,而爱迪生的传言则明确指向“被惊醒的时候创造力最旺盛”。
/ 位于梅尔斯堡的爱迪生雕像,左手手持钢球
那么,果真如此吗?
做梦与流体智力
2004年,吕贝克大学的几位学者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些传闻的真实性,他们召集了66名被试分组进行一个数字游戏。一组白天进行,两组晚上进行。通过练习和训练,大家都能逐渐掌握游戏技巧。但这个游戏中有一个隐藏的规律,待被发现,且如果能发现这个规律,那么将大大提升其游戏水平。在练习和训练之后,学者们要在八小时后再度测试志愿者的游戏水平。
第一组白天进行,看完问题后保持八小时不睡觉,再测试这个游戏;剩下的两组,一组晚上看问题并保持八小时不睡觉再测试这个游戏,另一组睡前看问题随后睡觉八小时,醒来再测试这个游戏。三组解题结果,分数最好的是第三组,他们的解答率高出其他两组近3倍,且其发现游戏规律的概率是那些未睡的被试的两倍以上。
所以这些灵感确实是做梦给予的吗?
还真是!
在吕贝克大学实验之后几年,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睡眠对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人的睡眠分为三个阶段,浅睡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深度睡眠期,这三个阶段每90-120分钟循环一次,其中与做梦有关的过程就是REM,其特征是大脑间歇快速运动,因其脑电图的波迹为纺锤形锯齿波,故也被称作“纺锤波事件”。一晚上的正常睡眠包括了成千上万次非快速眼动睡眠过程,经历纺锤波事件多的人通常会拥有更多流体智力。
/ 红字阶段即为纺锤波事件
什么是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就是以生理为基础的一种认知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这种能力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在REM期间,神经元中的连接更容易形成、加强或减弱, 这一特质使得大脑能无意识地寻找看起来不相关的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当你带着悬而未决的困扰入睡时,REM时期大脑会重放抽象的、简化的问题元素。伴随这些元素的是其他随机被激活的东西,大脑会加强这些东西之间的共性,比如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与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方式之间的共性。因此,当你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这种轻微的关联,可能就会帮你解决之前的问题。
一些其他有意思的研究:2015年的一项研究声称,女性夜间睡眠和男性白天打盹儿过程中的纺锤波事件可以提高推流体智力。但是流体智力与性别差异是否确实有此关联,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还有相关研究者在开发一种以睡眠中大脑的工作方式来学习的AI,尽管各种实验证实在认知过程中睡眠对AI也是必须的,但AI是否会做梦、是否会梦见电子羊我们尚不可知。
/《银翼杀手2049》
半梦半醒与创造力
在研究REM的大潮中,有学者惊喜发现,无人问津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可能也是创造力的来源,尤其是半梦半醒的N1阶段。
巴黎大脑研究所的认知神经学家德尔芬尼·奥迪厄特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研究了这一阶段。她们找了103名身体健康且能快速入睡的被试,进行了与吕贝克大学相近的一个实验。这些被试按照被教的一个特定方法解答这道数学题,但这道题也隐藏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同样需要被试发挥一些创造力才能想到。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这103位被试先预先做一轮测试,在这期间就找到规律的16人被筛选掉。剩下的人则随后在一个便于入睡的房间闭目休息20分钟。他们参考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做法,手里都拿着一样东西。在这期间,一半的被试一直保持清醒;有24名被试睡着,进入了N1阶段并维持了30秒左右的时间(N1组);14名被试进入深度睡眠期(N2组)。20分钟过后,被试被要求重新解题,结果差异很明显,清醒组的只有30%的被试发现了规律,N1组为83%,N2组为14%。不过这个结果并不完全表明半梦半醒状态与创造力有明确的联系,也可能是对问题的思考引发了N1睡眠阶段和解题灵感,所以还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被试手持物品进行实验
对于大脑而言,清醒状态下的逻辑主导思维,的确不善于产出创造力;神经系统只有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才容易具有创造力;而过度放松的深度睡眠也不利于大脑生成有创造力的联想。所以——所谓半梦半醒的时分最利于灵感的迸发。
、
好灵感睡出来
在众多关于睡眠与创造力的传闻中,诺奖获得者奥托·洛维自述的故事似乎最具戏剧性也真实性更高。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如先睡一小觉,或许醒来会有灵感;实在不行不如做点其他的事情将大脑放松下来,人为给大脑神经创造一种介于精神集中和走神之间的氛围,以此激发创造力。
至于睡眠时长,由于个体差异,或许没有统一标准。但是你可以尝试使用睡眠追踪器,观察了解自己REM和NREM的节奏,或许可以利用睡眠规律来利用你最后的REM阶段和N1阶段的创造力。
由此你可以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记录每天的难题,一个记录每天的梦境。每天睡前浏览一下这些难题,醒来把记得的梦记录下来。观察这些光怪陆离的梦,说不定会有新发现。哪怕这一天没有遇到困难,这些梦境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事物、人物也会有助于你记录不经意的灵感、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和自我意识。
从现在开始,祝你好梦、好灵感 :)
/ 荣格所记录的个人梦境
REFERENCE:
Fogel S. M., Ray L. B., Binnie L. & Owen A. M. (2015). How to become an expert: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leep in the mastery of procedural skills.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25, 236-248.
Fogel S. M., Smith C. T. & Cote K. A. (2007). Dissociable learning-dependent changes in REM and non-REM sleep in declarative and procedural memory system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80(1), 48-61.
Lacaux C., Andrillon T., Bastoul C., Idir Y., Fonteix-Galet A., Arnulf I. & Oudiette D. (2021). Sleep onset is a creative sweet spot. Science advances, 7(50), eabj5866.
Laventure S., Pinsard B., Lungu O., Carrier J., Fogel S., Benali H. & Doyon, J. (2018). Beyond spindles: interactions between sleep spindles and boundary frequencies during cued reactivation of motor memory representations. Sleep, 41(9), zsy142.
Lewis P. A., Knoblich G., & Poe G. (2018). How memory replay in sleep boosts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2(6), 491-503.
Ujma P. P., Bódizs R., Gombos F., Stintzing J., Konrad B. N., Genzel L. & Dresler M. (2015). Nap sleep spindle correlates of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reports, 5(1), 1-8.
Wagner U., Gais S., Haider H. & Born J. (2004). Sleep inspires insight. Nature, 427(6972), 352-355.
封面 / 电影《倒数时刻》
设计 / 吱吱大侠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Mevk5oA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