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共享。
20多年前,互联网举着这三面旗帜站了出来,希望创造一个新的精神家园;
20多年后,现实世界之外的这一精神家园却变成了一片精神荒原。
你以为的自由,带来的是性别与种族间的敌视;
你以为的平等,带来的是强权与霸凌;
你以为的共享,带来的却是信息绑架。
真伪已不再重要,交流也不再真诚,个性化算法成为所有。
一、数字花园缘起
你的数字生活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聊天工具、社交媒体、视频网站间切换,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但总是感觉空洞而无依无靠。
互联网迎合着你的爱好又局限了你的视野,社交网络维系着你的人脉又让你不得不经营你的人设。
如今的数字世界里,每个人都妄图成为教育别人的人,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用各种片面化的信息佐证自己的正确。
或许,是时候走出沉迷、回归内心,在这个嘈杂的数字世界里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了。
二、什么是「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溯源的话,最早是由Mark Bernstein在1998年的论文Hypertext Garden里提出,用以探讨在早期互联网纷繁的超链接中,如何给用户提供足够的指导,让他们自由地探索网络,而不被强迫进入预先定义的浏览体验。
而后,在2007年,创意出身的Rory Sutherland在Twitter上重新使用了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 “费尽心思地进行同步和碎片整理——就像年轻人的修剪一样”。听起来很拗口,那还是在Twitter初创的年代,只能输入140个字符的Tweet,并没有充分将这个概念充分演绎清楚。围绕着它的讨论更多是如何整理自己的数字信息,甚至是清理iPhone的照片库。
/ 图片来源:Twitter
进入到2015年,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这一年Mike Caufield发表了关于花园与溪流:技术牧歌的主题演讲,这篇演讲后来被定义为数字花园这个概念的当代基础。
一批符合「数字花园」理念的网站或者页面也随之出现。它们不像我们熟悉的“个人博客 ”按时间倒序呈现一组精美的文章,更像是不断发展的想法的集合。这些想法不是严格按照发布的日期来组织,它们本质上是探索性的——通过上下文的关联将信息链接起来的半成品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演变。
这些内容和我们之前熟悉的个人网站不同,没有那么多固定的框架或模板,没有那么多展示性,也不那么完美。就像回溯到互联网的早期,人们不去定义网站 “应该是怎样的 ”,而是让它肆意生长。这是一种既古老又充满新意的精神。
随着「数字花园」这个概念的逐渐兴起,2020年9月,MIT Technology Review 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它的报道——Digital gardens let you cultivate your own little bit of the internet,《参考消息》在2021年的6月,也把它作为【热词】进行了推荐。
三、什么样的花园才有意义
「数字花园」的概念仍然有些抽象,但把它和一个花园打造、打理的过程进行类比,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
非时间性
与格式化,按日期发布的个人博客不同,数字花园是靠文本语义来组织管理,像花园一样,有多个入口,多个路径。语义之间的链接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就像沿着不同的小径在花园里漫步,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成长性
想象一下你在营造一个花园,这个花园从最初脑海中的蓝图到最后枝繁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对于数字花园的打理就像培育真正的花园一样,通过对数字信息的不断添加、整理和维护,给花园完成了浇水和修剪。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数字信息整理习惯,数字花园会应运而生。
丰富性
就像枝繁叶茂的花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数字花园里内也承载着各种不同媒介的数字内容——视频、播客、便签、长文、学术论文、随感,他们通过文本语义链接在一起,蓬勃生长。
半公开性
花园有一定的私密性,也有一定的公开性。路人可能被花园的风景吸引,驻足观赏,而被邀请进花园做客的好友又能看到更丰富和精彩的景色。当然,你也可以把花园设成你私人领地,沉浸在其中。数字花园也一样,你不需要考虑在别人心目中你的数字花园是什么形象,开放你想开放的,让不成熟的部分默默发展。
独特性
没有两个花园是相同的。即使和邻居种植同样的植物,每个人也会以不同形式的安排它们。就像对数字花园里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从同一个信息出发,可以发展成完全不同的知识图谱。
四、「数字花园」是开放的
对于「数字花园」这样一个正在兴起的概念,其实不必抗拒,因为花园本就是开放的。它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任何试图定义什么是「数字花园」的尝试,都背离了「数字花园」的初衷。但「数字花园」与目前一些数字形态呈现,还是有着明确的区别。
「数字花园」不是个人主页
与你的朋友圈/ 小红书/ 微博个人主页不同,数字花园不是按照时间罗列信息,更不需要经营人设。它是你数字信息的承载,既有灵光一闪的念头,又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既可以对外呈现,也可独自打理。
「数字花园」不是个人博客
数字花园不是像博客那样的个人出版物,对内容的完整程度要求不高。可以是萌芽期的想法,可以是思考过程,可以收集的相关信息知识。不像博客那样为写作者而生,数字花园为有信息收集习惯,有记录思考习惯的更大用户群而生。
「数字花园」不是静态的个人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造过程是繁复的,从底层的知识架构开始,经历知识收集、知识整理、知识应用的流程,很多人往往信心满满地开始,却半途而废。「数字花园」构建则不同,从一个想法出发,逐渐丰富,通过信息之间的双向链接,蔓延开来,形成枝繁叶茂的花园。
五、「数字花园」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打造个人的数字花园呢?像园丁离不开园艺工具,建造「数字花园」也离不开相应数字工具产品。
早期数字花园的打造,需要用户有一定的HTML的编程基础,后续发展出的类似Jekyll /Gatsby的工具也是面向有网站编程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具平台的涌现,打造个人「数字花园」也变得更加轻松。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花园的园丁,也可以欣赏他人花园的美丽风景。
「数字花园」这一概念正如它的名字,一旦出现,就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我们相信「数字花园」的价值,也希望促进这个概念不断成长。
从了解「数字花园」的理念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花园。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们将继续诠释这一概念,同时带来用最新工具产品打造「数字花园」的实践案例。
「数字花园」,我们一起共创。
封面 / freepik
设计 / 吱吱大侠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e1QNOKf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