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动地遇到一些无效社交或者无效沟通。这些无效的社交或沟通,不仅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争吵、自我否定等。
为此,需要我们明辨之,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规避之。具体而言,我眼中的无效社交是:
一、迎合式的社交,特别是在面对领导或长辈时,可能由于心理上处于“下风”,容易采用更趋被动的社交模式,即迎合式的社交。而这类社交,有来无往或者多来少往,较难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总体是比较低效的。一旦自觉交流有进入迎合式社交的趋势时,就要注意:不硬扯,用倾听、待“识趣”。不把自己的时间轻易让渡给其他人。
二、“鸡同鸭讲”的社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社交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由于两人认识水平、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别,A所表达的信息可能无法真正传达给B,有种“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感觉。这个时候,要尽量避免无谓的争论或者一定要说服对方、扭转对方的心态,及时止损。反之亦然,对方所讲的,已经和自己不在同一条跑道上时,而且没有必要继续对话时,就找个借口及时退出。
三、太过刻意的社交。在这样的社交情境下,我们可能会戴上自己的社交“面具”,刻意凹一个“人设”,但带来的感受可能是拘谨、拘束,不自在,是为了social而social。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类社交。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保持修养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做自己”。
我比较喜欢的社交方式是:
一、“势均力敌”的社交。这样的社交意味着双方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势均力敌”的。即使背景迥异、地位悬殊,但如果学问、认识是“势均力敌”的,那在合适的时候仍然可以聊得来。但如果方方面面都匹配不上,那恐怕对话很难进行下去,或者成了“一言堂”,那就挺没劲的了。
二、“气味相投”的社交。所谓的“气味相投”,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在这样的社交情景中,我们可以放松地做自己,keep real,不装不端,比较地自在。这样的社交,会给人以愉悦之感,从中得到滋养和成长。要想达到“气味相投”的程度,并不意味着“三观”要非常一致,最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有足够的包容度,即使观点不同,也能兼容并蓄。
三、主动式的社交。于我而言,我更喜欢主动式的社交。主动发起话题、推进话题,期间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见解,是我更感兴趣的。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世界更趋扁平化,我可以通过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认识到99%我想认识的人,只要意愿够强、态度足够恳切。
四、高信息密度的社交。作为一个信息偏好者,我认为一次高质量的社交,往往除了带来情感的熨帖,还可能给对方带来新的启发、新的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一个“开脑洞”的过程。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闲扯、八卦,更多是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最后,用一句话点题:用人生的长度去对待重要的或值得交往的人。
作者简介:公众号“香蕉先生的歇脚地”主理人,知乎高收藏答主,全网阅读量破数百万,专注于分享职场干货、材料写作、工作复盘、自我提升等。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