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
为什么参加心理实验的志愿者,即使知道执行命令可能出人命,还是选择了服从?为什么并不信奉反犹思想、只是个普通人的艾希曼,在二战期间成了造成大量犹太人死亡的刽子手?为什么平日里身边和和气气的好人,面对明显有违常理的制度,还是欣然加入其中,并且变了副嘴脸呢?王炎老师的这篇《我们为什么会盲从?》描述分析的,正是这些在历史中、现实里时常可见的盲从现象。
文中提到了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其实很多恶行的参与者并非穷凶极恶之人,而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可以被称作好人。但是这些好人,只知敬业不知反思,很容易被权威、强者说服,随大众而去,其麻木冷漠被威权利用,终也成了恶的一部分。
因此,做“好人”是不足够的,还应像张爱玲说的,成为一位“真人”。王炎这样理解“真人”:“超越社会等级和偏见,不受习俗或法律制约,凭良心而使人性完整。”
我们为什么会盲从?
撰文:王炎
一
疫情期间偶尔看到个电影《试验者》(Experimenter, 2015),一部纪实性的小片,算不上精彩,因当下的氛围,看后令人难忘。故事发生在 1961 年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犹太裔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1933-1984)做了一系列电击实验,目的是分析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心理过程。这个实验很出名,也很奇葩,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再现实验的全过程。
电影《实验室》
实验团队广告招募 20 至 50 岁之间不同族裔、不同教育背景的志愿者,到场即付酬金。两人为一组,先抽签分配角色,一个当“老师”,一个做“学生”,分别进入两个房间,彼此隔墙以话筒沟通。实验助理先发给“老师”一份考卷,左栏有一个单词,右一栏对应四个单词。老师通过话筒念给学生听,学生记下左右两栏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开始了。实验助理身穿白大褂,拿一个电击控制器,调到 45 伏特电击一下老师,让他感受一下电击的滋味。电压很低所以不太疼,但也不好受。老师开始按顺序念出一个个单词,学生回答与之对应的四个词。答对则继续,答错老师便按下电钮电击学生。电压从 45 伏起步,错一次升高一格电压,至 135 伏特高压停止。
电影《实验室》
每当学生答错一道题,老师按电击钮,便听到隔壁一声惨叫,甚至听到敲打墙壁苦苦哀求。学生说自己有心脏病,实在受不了了,停止实验吧。老师犹豫了,转头问穿大白的专家能否停下来。
专家冷漠地回答:请继续,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
老师:隔壁的人说他有心脏病,出了事谁负责?
专家:我们负责,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别无选择。
绝大多数志愿者会服从,继续加压。只要他们请求大白超过四次,“专家”会按规则叫停。但绝大多数人会继续到隔壁惨叫不止,最终沉寂下来,不回答为止。第一轮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几乎所有人把电压升到 300 伏,超出预先约定的 130 伏,甚至有 62.5%的人持续升压到电表的极限 450 伏才罢手。
二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这个实验里有骗局。一组两人中有一个是假冒的志愿者,乃实验团队雇用的演员。抽签环节只准备了“老师”一签,实验助理总让真志愿者先抽签,这样他一定会抽到“老师”签。助理假意给两人各一张支票,真志愿者便以为另一位也是局外人。演员扮演的学生在隔壁哀嚎,实际上电击没有发生,老师却以为学生饱受电击之苦。实验助理穿上白色工装扮演科学权威,对产生怀疑的志愿者发号施令,提醒他们做过的承诺,并不负意外责任,这样绝大多数人便顺从了。仅一两人提出去隔壁看看学生的状况。这个实验倍受争议,因涉欺骗,实验参与者被蒙在鼓里,有违科学伦理。但实验确实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志愿者与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无所谓善恶,与“学生”无冤无仇、无爱无恨。手上一旦掌握惩罚工具,知道不必担责时,竟加害陌路人。当然,每人在这一刻都会犹豫,内心忍受道德的拷问,在两难之间抉择:要么服从,加害对方,兑现承诺,不辜负酬金;要么拒绝,退回酬金,拂袖而去。但实验酬劳只区区 4.5 美元(相当于今天 20 多美元),根本不足诱使人做违心之事,利诱之说站不住脚。可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服从,抵制“专家”的意愿极脆弱,一次次妥协退让,最终放弃道德底线。为什么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会违心盲从权威?实验目的就是要解释这一心理现象。
电影《实验室》
在实验进行之际,另一个大陆上演着一场世纪审判。1961 年 4 月在耶路撒冷,新生的以色列公开审判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刽子手艾希曼。美国电视网全程转播审判,引起广泛的关注。公众开始期待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经他之手数百万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穷凶极恶也莫过于此。可大家失望了,出现在防弹玻璃柜里的被告是个平常的中年男人,相貌普通,谈吐、做派无一丝过人之处。接下来的聆讯更让人受挫,此人竟没有坚定的纳粹信念,他的处世哲学是钻营的机会主义。
电影《艾希曼》
辩护律师向法庭呈堂证据显示,年轻的艾希曼对政治没有多大热情,一心想找份稳定的工作,多挣点钱。但事业起步不顺利,如果不是他妈妈认识几位犹太商人,他可能失业。他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犹太公司做销售员,还交过犹太女朋友,辩护律师拿这些琐事要证明艾希曼没有反犹思想。确实,艾希曼资质平平,不像希特勒和戈培尔那样野心勃勃,满脑子混乱的种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思想。他参加纳粹党属见风使舵,见它水涨船高,将来能捞到好处,便随周围年轻人起哄般入了党。他在公司的销售业绩平平,看不到前途,而纳粹党果然上台,艾希曼弃商从军,参加党卫军,靠一张大学法律文凭,在文职序列升到上校,负责驱逐、转运犹太人。阿伦特说,艾希曼在大动荡的年代,如一片风中落叶,被旋风卷入大历史却浑然不知。
律师辩护艾希曼既无政治目的,也无功利动机,只是执行上级命令。的确,他是国家科层中的小军吏,日常工作是上传下达,没有亲力亲为屠杀的行为。纳粹执政期间,他的工作符合纽伦堡法,该算守法公民,为国尽义务,因此他要求无罪辩护。检察官质问艾希曼:你对每天的工作会导致无数犹太人被屠杀知情否?他当然知道,但辩称内心不认同屠犹。辩护律师举个例子,一次艾希曼被派往东部前线视察“最后解决”。在波兰边界附近,党卫军让集中营的犹太人挖下坑道,然后用机关枪一批批扫射,埋进坑里。观摩后,艾希曼返途中下车呕吐,午饭都吐掉了,证明艾希曼同情心未泯。
但回到柏林办公室,他认真研究东部执行屠杀的进度,测算其方法太低效、耗费弹药,无法如期完成“最后解决”。1942 年 1 月 20 日在万湖会议上,艾希曼向政府各部门高官汇报帝国“最后解决”的进程,指出各地屠杀有技术短板和弊端,建议用新的方法提高“解决”效率,展示了新、旧方法的数据对比。汇报过程中,他以专业、客观、冷静的态度陈述,不带主观情感。用“销毁”而避讳任何“屠杀”的暗示,好似大家一起商量销毁一批货物。个别官员对毒气室和焚尸炉等描述感觉不适,艾希曼例行公事的作风影响了会议气氛,参会者心中有数,却与他一样不动声色,会议通过伤天害理的暴行犹如照章办事的例会。
电影《艾希曼》
三
纳粹以国家之名系统灭绝犹太人,在极端的罪行里,如何给一个中下级军官量刑?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如何计算他该承担的罪责?奉命执行调度、转运犹太人的日常工作有什么罪?耶鲁大学的心理实验要解释这些法律困境,关键是描述心理动机。比如,志愿者事先不知道实验目的,拿酬劳参与科学实验,这无可厚非。但从惩罚“学生”那一刻起,正常人会怀疑实验有伦理问题,“学生”是应聘的志愿者,凭什么答错题要受电击?4.5 美元酬金能抵偿电击之痛吗?更不用说有心脏病,会有意外生命之危。大白命令电击,正常心智应该质疑命令不合理、不合法。但一般人会觉得常青藤名校做科学实验,还在社会上广而告之,怎么可能违法呢?专家一再强调不用负责,于是违心加压。但一边哀求停止,另一边命令继续,志愿者便不断犹疑反复,该得罪耶鲁科学家离去、自食其言呢?还是相信专家不会出问题,这个实验更重要呢?游移不定之间,志愿者一点点地退让,一步步放弃道德直觉,直到突破良心底线,狠下心来服从命令。
权威的声音、社会舆论的导向、强者的命令,恰似迎面疾驶而来的车辆大灯,炫目耀眼,冲击力极强;而内心深处良心的呼唤,却如幽暗深邃里一点微弱的烛光,外部强光的晕眩,足以遮蔽内心孱弱的烛光。然而,刺目强光总是瞬间略过,而良心之火却长久照耀人的心灵。加害他人将忍受良心的自责,只有倾听内心的呼唤,坚守道德直觉,人才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人。张爱玲说:这个世界好人多,真人少。意思是我们身边有太多的烂好人,真性情者却极为稀少。邻居王大妈、片警小张、居委刘大婶,平时和和气气,打成一片,你好我好。怎么一带上红袖章、穿上白护服就成了另一个人?如凶神恶煞一般,好似魔鬼附体。人性有表演欲,穿戴上角色的标志符号,便以为自己是“角儿”了,越演越入戏,忘了自己是谁。等过后脱下行头,就又变回好邻居、老好人了。如能在风口浪尖之时摸摸良心再行事,才算真人。张的“真人”或许还有一层,国人大多有随众心理,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压倒性的集体意识,个人总被时代同化,于是有了“80后”、“90后”、“00后”之类的代际文化,如在大时代中仍保持个人的性情,特立独行,才算“真人”。 耶鲁大学的实验持续多年,中间只出现过一位真性情的人,有中年男子对大白破口大骂,诅咒他没人性、没心肝,还拳脚相加。我们也许认为他素质低,脾气坏。但摸摸良心,所谓“专家”无端让一个志愿者去电击另一普通人,不顾人家有基础病,痛苦难当,还不欠揍吗?别说助纣为虐了,就是斯斯文文地拒绝,也显冷漠。
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书中,分析艾希曼的心路历程。不像一般认为艾希曼一旦误入党卫军,便身不由己了。其实,如屠犹任务有违他的个人意愿,一个党卫军校级军官是可以辞职的,并无生命危险。即使留在党卫军,也可以申请转岗,不济是调到东部前线。但他选择了执行任务,这项调度各地犹太人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携夫人去被占领的巴黎,在香榭丽谢大街的凯旋门下,夕阳余晖中品尝法国红酒,满足一点可怜的虚荣。艾希曼辩护说,他不做这份工作会有人填补,大屠杀不会因他缺席而受任何影响。但耶路撒冷法庭审判的是艾希曼,非纳粹政府。他不仅参与了大屠杀,而且表现积极,层层加码。不能苛求不同意纳粹的军官都像施陶芬贝格上校那样刺杀希特勒,但中下层官员如果不服从,消极怠工,或拖延折扣,那么许多犹太人会免遭涂炭,艾希曼难逃其咎。
四
我们说“恶”或“罪”的时候,心里想的多是品行不端、刁钻刻薄、心术不正、预谋已久、蓄意害人等行为。但日常生活里并不多见,一生能碰上几个大奸大恶?希特勒、戈培尔之流多少年才出一个?日常的恶乃普通人无心所为。还看了部美国独立影片《服从》(Compliance, 2012),一是部非常小制作的纪实片,基于真实案件,艺术水平一般,但情节与讨论的话题有关。一个变态骗子冒充警察给一汉堡快餐店打电话,说店里一位年轻女服务员偷了顾客的钱,命令经理协助警察搜身,查出赃物。中年女经理以守法公民自居,同意协警。起初她请一位女同事陪伴去后台办公室搜女孩,一无所获,向电话中的假警察汇报。电话另一端的要求一点点过分起来,要女孩脱掉内衣检查。“警察”在电话里纠缠不休,店里的客人开始多起来。女经理一面应付生意,一面敷衍警察,难以分身,不得已让男女服务员轮流配合调查,甚至叫来工地上干活的男朋友。受害女服务员急于表白无辜,积极配合搜身,双方的妥协一步步超出底线。骗子电话操纵男服务员一次次侮辱性地脱光女孩衣服,直至经理的男友趁机性侵。
电影《服从》
警方很快破了案,这个骗子已在其他地方作案七起。电视台闻讯采访,快餐店女经理精心打扮上了电视。主持人问为什么她会上当,她反问:守法公民不该配合警方办案吗?然后眉飞色舞地描述骗子的话术,似炫耀受骗经历。主持人又问:骗术并不高明,他的要求明显有违常理,你当时没有觉察哪里不对吗?经理愣了一下,回答:确实觉得不太对劲,但柜台上客人特别多,业务繁忙,思路一次次被打断,忙碌间无暇细想。这并非托辞,实属坦诚内心。快餐店的几位服务员前台服务客人,后台敷衍警察,忙乱中给骗子可乘之机,无理要求他们集体羞辱女服务员。这正是阿伦特所谓“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普通人并非出于险恶用心,而是忙忙碌碌、兢兢业业的繁忙之中,不思考、不反思,随人俯仰,惶惶如空心人,罔顾内心的良知。威权往往总利用麻木和冷漠,驱使普通人集体参与巨大的罪恶。
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展现了艾希曼审判的种种法律困境,能判艾希曼战争罪吗?战争罪属国际法适用于交战国之间,而大屠杀发生在帝国和德国占领区内,是灭绝种族。能判艾希曼谋杀罪吗?谋杀罪属刑法范畴,管辖权在国家主权内,针对公民个体挑战共同体安全的行为。艾希曼既无个人的杀人动机,也不能算威胁国家安全,耶路撒冷法庭对德国刑案更无管辖权,所以只能判艾希曼反人类罪。他为保住官职、满足一己之虚荣与物欲,参与极端邪恶的灭绝人类罪行。既然你为蝇头小利而不容人类与你共存于地球之上,那么人类也不容你的存在,必须吊死你!
五
在启蒙时代大的精神氛围中,维克多·雨果创作了《悲惨世界》,塑造两个对立的角色——冉阿让与沙威。两人的世界观尖锐对立,他们之间的戏剧冲突阐明了雨果的人性观。冉阿让是服刑 19 年的苦役犯,出狱后落魄失魂,偷窃善待他的主教家的银器。主教却以德报怨,冉阿让被宽厚仁慈所感化,从此一生行善。沙威是个奉公守法的警长,将警察职业做一生的信仰,恪尽职守。他苦苦追捕通缉犯冉阿让,却发现一个比社会最底层还低下的苦役犯心肠仁爱,宁肯断送自己也不毁掉仇人,宁可背叛社会也要终于良心。冉阿让是被良心照亮的天使,应供奉在美德的神坛上。沙威虽被善良感动,却不敢违犯世间的法律,一定要捉拿他归案。沙威一生的信条是下级服从上级,即使上级命令有违常理,也不应争辩。或许有一天他向上司提交辞呈,但到头来如何向上帝辞职呢?雨果写到:上帝,即人的内心,是抵制虚伪的良心;每逢内心遭遇虚假的绝对,良心会指导心灵识别真正的绝对,最终必胜的永远是人性和不变的人心。
电影《悲惨世界》(2012)中的冉阿让
沙威一生相信法院判决、权力原则、政治信条、法典和王权、社会正义与公共真理,这些在冉阿让天使般纯净的心灵前,统统化为瓦砾,灰飞烟灭。一旦沙威良知觉醒,他便对一生的追求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栽入塞纳河湍急的漩涡中自尽。雨果最擅长崇高与荒诞并置的手法,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冉阿让地位卑贱却灵魂高贵,沙威崇拜权威却品德卑劣,人性高贵而社会不公。“真人”不在于出身和教育背景,而要超越社会等级和偏见,不受习俗或法律制约,凭良心而使人性完整。冉阿让只遵从一个生活准则:爱,爱别人让他超凡脱俗,至善至尊。这是圣经《新约》圣保罗思想的根基,人生活在世俗国度而有服从法律、习俗的外在义务,但他必须服从更高的内在原则——爱人如己。也是康德对启蒙的解读:人出于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不再听从别人的教导,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才能终享自由。
▼
加入 2022 单读全年订阅
拒绝盲从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4DhnUqE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