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十月 Pick
金秋十月,适合出游的时节,眼见、体感的尽是散文家笔下动人的样子。十月还拥有一年中为数不多的长假,终于可以暂别“狗屁工作”,给精力殆尽的自己充充电。但多么希望愉悦的心情,敏锐的感受力还有思维的操练,都可以不是某段时间里的限定状态啊。是否有可能在每一天,在某些时刻,我们能在更大的尺度梳理思想的流转,在细微的时刻检视生命的状态?
单读十月 pick 收集了编辑们在十月的阅读和收听成果,想通过这些“人造物”与现实做一些温柔的对抗,让“自我”郑重起来,获得不害怕生活的精神力。
十月
我们关注的作家
Writer of the Month
李静
“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我害怕生活》让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位写作者对文学朴素的“回报之情”,里面既有她招认自己最初写作的来路,也不乏个人创作的剧本、诗歌、散文、随笔和文论。面对生活,我们难免有怯弱的时刻,但李静用自身的写作历程告诉我们,文学,可以成为我们直面生活的一种方式。她不惧“冒犯观众”也要严肃对待自己的文艺批评,尽管很可能被认为是“一片虚空、一场捕风”,但她坚持给读者提供一种批评的尺度,并在戏剧创作中,敢于质问时代的问题与冲突。正如她自己所言:“唯有毫不妥协地冒犯观众的积习,艺术才能长进其自身。”
十月
吸引我们的书籍设计
Book Design of the Month
微笑偷盗者
“病玫瑰”系列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专色布脊精装,金银双色烫银,精致的插图印刷和装帧设计。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于一本精装书的想象。
十月
我们喜欢听的播客
Podcast of the Month
信睿电台
“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是这档略显小众的学者谈话类播客的 slogan。在学术表达日渐繁复、学术领域不断细分和封闭的当下,这档播客似乎做出了一种跨越多重学科、连通学术与大众的尝试,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论文写作所无法容纳的灵动表达方式。“ 35 岁大限”、爱情的脑科学、听觉趣味、临终关怀、职场“健身热”、社会“心理热”,它的节目话题和交谈视角兼具趣味性和现实触感。但更可爱的地方在于,主播和嘉宾的交谈中时常浮现某种面对录制设备的局促,但那种“问出一个一针见血的好问题”的精准性,真正关心自己的研究和言之有物的扎实感常常令人感叹:带有生命的知识,正是在这些真诚、爱智的交流中产生。
十月
充实我们精神的书籍
Books of the Month
01
白
由形形色色白色之物展开的写作实验,是书名《白》的直接来由,之所以写作这些白色之物,作者韩江写道,“韩语中的白色有‘하얀’和‘흰’两个形容词。有别于前者如同棉花糖一样的白,后者凄凉地渗透着生与死。我想写的是属于后者的‘白’书。” 一连串的白色意象落在纸面上,写作者的思绪无限蔓延,恣意穿梭在不同时间、场景里,而那个片段里,总有白色, 白色与白色之间又有着联系。在我的理解里,作者是在用有形之物写作无形之物,比如时间、记忆和生命——并不单单在说肉身诞生与陨灭,还有人如何感知到自己存在着,在时间和记忆之中存在着。《白》有形式上的趣味性,亦展示了出色的语言。一个个句子,都如诗句般美丽,组合在一起,带来丰富的五感体验,引人遁入作者构造的非日常的日常。《白》如一个赤身裸体之人,毫不躲闪地凝视流淌过生命的任一事物,哪怕它们都共享一个哀戚的内核。如韩江言:“我必须相信我们内心没有破碎、没有被玷污的、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被破坏的那一部分。我只能去相信。”
02
世纪末的维也纳
《世纪末的维也纳》是一本语言、题材和学术上的巨著,原版曾获得 1981 年的普利策奖,在过去十几年的华语世界不断再版。虽然同置于世纪末维也纳这个意义特殊的时空,但是七个章节分别以不同的形式,或人物综述、或文本解读、或意象追踪,捕捉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思想的转变在各个领域的流向,难以想象在书写、研究和组织上是多么宏大的任务。
作者在几乎每一页、每一个章节的内部,用历史学家精细的目光,在过去含混的污水中打捞出一个个戏剧时刻。比如他在关于政治的一章里,形容当时反自由派的政治领袖通过创作黏合“现代性、对未来的一瞥和关于近乎遗忘的过去之残存”的“意识形态的拼贴画”,比起自由派更能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要”,这样维度众多的语言虽然艰涩,但却在短短几句话中呈现出思想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对抗,既狠毒,又具有大事将至的戏剧感——对于世纪末的欧洲来说,也是非常准确的一瞥。
03
偶像失格
《偶像失格》的故事从高一学生明里在社交媒体上读到自己的偶像殴打粉丝的负面新闻,这一个通俗又非常“此时此刻”的开端讲起。作者宇佐见铃凭借这本书,成为日本芥川奖第三年轻的获得者,她的语言兼具轻盈和现实感,毫无痕迹地从对偶像狂热的爱,写到青春期对“活着”这件事从身体到心理的抗拒,那么前者称为后者的救赎也就顺理成章起来。即使是对追星没有切身体会的人,也能在这样的叙述中理解一个高中生痛苦又热切的心情。
书中摘录了大段明里作为粉丝写作的博客文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见,却从未严肃地对待的文体——像是她生活的日记,又像是她生存的宣言。即便记录偶像退出娱乐圈的告别演唱会,明里也写道,“那一天我穿了最喜欢的蓝色碎花连衣裙,戴着蓝色蝴蝶结,完全以真幸粉丝的形象参战”。《偶像失格》读起来像是此时此刻的存在主义小说,在神和意义一同隐身,低限度地活着成为现实的现在,什么还能调动起身体的激情?
04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
这本小书选录了伍尔夫(1882—1941)在 1915 年到 1941 年间的日记,时间跨度从她 33 岁到 59 岁选择自尽的前几天,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评论家和女权主义先锋,而是一个更多维度上的真实的人。这些随时间流逝记下的只言片语,让我们仿佛在伍尔夫当时所身处的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行走,比如一战伊始时所写的:“我们在新年的钟声中彻夜未眠。起初我还以为它们是为胜利而鸣。”“我想未来一片灰暗,即便是最好的未来也大抵如此。”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写作幕后:“我一上午都在写作,写得酣畅淋漓,这很奇怪,因为我同时也知道自己写得不怎么样。”“我越来越不喜欢《尤利西斯》,……谢天谢地。我不必为它写书评。”日记中的伍尔夫,不止呈现出她素有的机敏与尖刻,还真实观察并记录着自己的消沉与局促,这些来自往昔的私人文字,亦给今天的我们以安慰,读来好似一场跨越时间的亲密对话,让我们和百年以前的伍尔夫一同面对恐惧、未知与孤独。
05
跨越“归零地”:21 世纪美国小说研究
当我们谈论“ 9·11 ”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或者为什么今天它依然值得被谈论?从双子塔的燃爆到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反恐战争再到全球范围内的恐怖袭击,这起灾难性事件不仅打破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与认知,更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定义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谓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本书里,作者将目光聚焦于“ 9·11 ”事件和《坠落的人》《特别响,非常近》《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黄鸟》等以之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多元的批评理论,将这一事件放入奥斯维辛、广岛核爆、德累斯顿大轰炸等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来讨论暴力、恐怖、战争、共情、创伤等议题。
但这并非一本关于研究“ 9·11 ”小说的系列文集,相反,作者以“去 9·11 化”的方式切入,从历史的源头看艺术、审美与恐怖之间的暧昧关系,艺术家与恐怖分子彼此共谋/竞争的关系,把莱维、梅尔维尔、康拉德等人的小说带入历史的语境,重新思考文学如何见证与反思,如何将对他者的再现转化为对读者的伦理行动。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在思考“ 9·11 ”事件给生命个体在创伤、悲悼、共情与记忆等多个情感维度上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作者也在寻找和反思这种暴力的缘起与流变。
他所强调的是,让文学通过文本介入的方式来观照现实,在读者主体重申人文主义的核心原则——“坚信个体的生命不应成为某个抽象的、同一化的原则的祭品,坚信艺术与恐怖主义在生命价值观上有着水火不容的差异”。
▼
加入 2022 单读全年订阅
获得不害怕生活的勇气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046MsbA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