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看起来复杂的事情,背后却未必有同等艰深的道理,规律到核心处总是简单。
「感觉要往哪边倒下去了,就把车头向那边拧。」
学会骑自行车后,要让我想办法传授这项技能,再怎样想,好像也只能言尽于此。还不会骑车的人想像中,驾驶这台机器可能有许多的诀窍,但实在也没有更多的可说。
无论挫折、困顿,哪怕贫穷、残疾、被囚禁,还是平顺、普通的生活,一个人都能自得其乐,心情舒畅看起来是个有难度的事情,就像骑车,而《心流》教授起来,也是一样简洁。
01 学会确立目标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生活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目标:挣到XX万,瘦成一道闪电,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等等,而每个人仍然饱受烦恼的困扰,所以好的目标是配方里很重要的原料。
所谓好的目标,是可完成、有价值、能够持续且及时的、为自我提供阶段性肯定的。
在教育类的文章里,我看到这样的分享:如果你设定小孩子的学习目标,根据一年一次的年度考试,几乎不会有什么反应,但如果是以周考、甚至是完成当天的作业为目标,激励的效果会好的多。也就是说,目标的及时性很重要,年度考试很遥远,人类幼崽对此根本无动于衷。
望梅止渴的故事则说明,对疲累交加的成年期军人,相比「再走XX天就能离开荒野」,确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片梅林」的新目标,同样效果更佳。
米哈里在《心流》里举例目标,提到网球手的「把球打回对方半场」,攀岩者的「别掉下去」,还有他自己的「每天都能活着坐在客厅沙发里」,来说明目标的设立是完全自主和充满弹性的。
击球和攀岩的目标非常直观清楚,不代表目标必须是这样,比如进行开放式创作的作家和画家,创作的目标在外界不那么明显,但他们心里会很清楚。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找到好的目标,是因为还没充分理解到确立目标的自由度:就像拉磨的驴,挂在驴头前的胡萝卜,是不必有任何限制的。它无关社会的期望、文化的规范或者任何外界力量,它只要足够的及时、可达、有效就够,符合更多的条件,只会带来更多的约束,而不是收益。
02 辨认和评估回馈
从上面说目标的及时性就看出来了,即时的良性回馈对驱动一个人去行动肯定也很重要。人就像手摇拖拉机,需要摇一下又摇一下,连续的快速从外界输入刺激,然后哒哒哒的运转起来。
没有为什么,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东西。非要追问可以说,进化成这副样子了,最适合环境。
设想没有进度条或者菊花,电脑或手机的屏幕一定会让我们更不舒服。
所以配方的第二条是设置好的回馈,要比目标更清楚、更明确、更能持续给自我以刺激。
随便找项运动,比如中长跑作为例子,有些跑者给自己设定的回馈是,「当我跑起来时,每一步的着地感和呼吸」,所以差不多每秒钟他都得到一次良性的刺激,这个刺激频率比表面上看起来高得多。
03 合适的挑战和技能
这个很容易理解,挑战程度太低使人厌倦,太高使人挫败,目标的设计必须保障合适的挑战度。
挑战描述了客观环境,而主观的投入程度更多由技能实现。心流活动需求恰当的技能,才能使人足够主动的投入注意力,好用在技能的回忆、运用、积累上。
「为什么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做,但却没什么乐趣?」
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困惑,但现实很残酷,我们原本不是这样容易舒服的族群。
这个问题或许就像:
「为什么我完全没有蹬自行车,但它却不走了?」
因为,自行车和人类的意识系统,都原本不是那样工作的。
这种「只要不被动工作或学习就会有乐趣」的错觉,可能和我们的儿时经历有关。
《心流》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对儿童而言,这个世界是新鲜的,可以提供刺激、挑战、技能需求,成年人已经不再有这个优势了。
如果我们仅仅停止被迫的活动,而不重新给自己找到挑战和投入技能的场所,那「过于强大」的意识系统内,过剩的注意力会四处游荡,不小的部分可能反而会助长令人不舒适的负面感受。
04 高带宽占用
目标、回馈、挑战、技能,与其说这是乐趣的合成配方,我想更合适用要点去形容。
实现所有要点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形成对「人脑处理带宽」的极高占用率。
但千万不要以为《心流》介绍的这个方法,只是用来临时的忘记烦恼,正好相反,处于心流状态时短暂的舒适感,只是珍贵礼物的包装盒而已。
高带宽占用思维的意义,不只是挤占了负面情绪的空间,更重要是挤占了「自我」。
当时间和自我都被忘记,又重新回到意识时,人的一切感知会变得极其敏锐深入,思辨会变得极为宏大有力,潜在的脑力被发掘出来,这种变化才是更加恒久绵长的,真正的极乐。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IEzmXai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