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我们部门总监给我们几个主管做了一次管理培训,极力推荐了一本书,就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说自己做管理十多年的时间,就是靠这本书里的东西一直走到现在的,讲的俨然一本武功秘籍了,要我们每个人都看。
对于德鲁克这个人,很多人肯定不陌生,至少上学时学了管理学的都该会知道。他的书很多已经是数十年的时间了,曾经拜读过,奈何毫无经验,理解有限。
既然老板有令,事后还检查,我也就买来看了。而且我现在看的书越来越少了,能借此沉淀点东西也是好处。现在重读,确实觉得,里面的很多观点有启发。我也只是管中窥豹了,摘点文字,再说说我的理解。
我看“有效”
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和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关联。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在每个知识性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他们仍算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的直接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在组织的内部,根本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而,不是聪明有才识,就代表有成效……对于以上书中的这些观点,你认同吗?至少,我以前是不这么认为的。
我们一提到做管理的人,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人肯定是非常厉害的,知识水平高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比较难做到,做了也不稳。
还有,我觉得至少是要管个几个人,才算得上是管理者吧,不然就是底层打工的啊,空谈什么管理。
以及,做好管理就是能把自己负责的业务搞好,把员工的工作安排好,就可以了,一些其他业务的人肯定重要性靠后了。至于顶头上司,我只有被管理的份,怎么左右得了他。
德鲁克的话,有点东西。
就比如,“最重要的人是其他部门的人”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其他”包括旁系,也包括上级。
从能否在组织里获得更多作为来看,除了自己能展现一定实力,直属领导的支持肯定很关键,他能决定是否给予更多的机会,在组内被获得推崇、让更多旁系的同事看到。
而至于能否获得晋升,除了直属,更关键的是
隔级上司的,毕竟直属的就算说了通常也不算,还看在上一级的规划和打算。
从我入职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换了4任总监,每任总监的优势点和风格都有所不同。还好的是,部门的总体规则是相对一致的。
刚入职4个月时有个小组长进阶选拔,那个时候已经有挺多做的不错的同事,而且在职时间也更久。主管问我有没有这个想法,我说当然可以试下,心想重在参与。
本来还有两个同事也要参加的,提前做好竞聘PPT就可以了,没曾想他两中途又放弃,各有各的打算吧,倒没什么。我就顺利地拿到了这个组长名头。
只是,竞聘后的第二个月总监就离职了,原因说是和公司VP意见不合引起的,因素很多吧。
从小组长到主管就是更加漫长和有波折的,本来难度还比较大的,和时机也有挺大关系。也是在于
隔级上司的认可,让我获得了一次加速的通道。
晋升后的第二个月,第三任总监也离职了,可能这就是领导的格局吧,在一段工作最后的时间里也该注重“贡献和有效性”。
如果说这一点上我有做对什么,就如德鲁克的观点,多主动接触,并能利用上司或旁系的贡献,即使是没有下属的情况下,也该学会相关的意识。
掌握时间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体的运用。要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第一步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第二步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管理不善不仅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在这个方面,德鲁克提醒我们,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时间使用上的诊断,发现问题后竭力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进而统一安排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其实也会想,自己每天都干了啥,不做记录,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空。
比如需要调个数据,这种零零碎碎的事情,还有上级安排需要讨论的会议,一开就是快一个下午这种冗长的时间。哪些是更加重要的,如何做到有效。
我该回想下自己做过的事情,什么是真的聚焦于生产力的,能给团队起到实打实作用的,哪些是今天就能做出成效的,哪些要以周、以月为单位来看作用的。同时,又有哪些不是那么重要,比较边缘的,却又占了时间的。这些都该记录,只有每天在日程安排上记录,回过头来才能发现问题。
德鲁克举了个例子,说他曾和一个公司董事长沟通,询问时间安排,对方说他一般1/3时间在和管理人员研讨业务,1/3时间在接待客户,1/3时间在参与社会活动。结果后来一查日程实际反映他其实这些基本上没怎么做,更多的是在调度催货。
我倒谈不上能有啥高级的事情,很多时间久了也确实对时间是否有效利用印象模糊。
记得去年11月,公司组织运动会,鉴于疫情原因,除了羽毛球就都安排在公司楼里举行。当时我被推举做了个组建的运动会小组队长。但是自身又还有挺多工作,我的时间协调显得比较紧。
平日里,我每天早会后,挑拨数据会花一段些时间,再追一追过程和结果的进度,再对组员库存、意向情况做针对性的跟踪。几个月的时间算来还是做的比较到位了。
不过,因为运动会不像往年组个运动场地一天就搞定了,现在各个部门楼上楼下一般不碰面,8个运动项目还拉成一个月时间,每天下班搞,就比较费事了。
需要找好上40个人员参加,我就先大群里喊,然后找几个leader说,让他们安排下各自的人积极参与下。人资的还组织开个会安排赛程怎么搞,也需要花点时间。项目要开始后,还因为有4个团队协助项目没配合好,落后了几十分。不得已后面更要关注每个项目的参赛的人都有练习好没,拉小群后又招呼着让中午集合练一练。
现在回想,除了运动会的,我团队的工作日常“有效性”的印象反而淡了。我只记得,双十一那天我们终于取得不错的爆发,把前几天的温和和低沉拉升了起来。
看着文档里的每周工作表里的必做项和工作指引,我觉得我的不足还很多。
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二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包括上司、同事和下属;三是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和报告等。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无论他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够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如果不是从书中挑选出来的,后面这句话,画风看着像是某个自媒体大V写的毒鸡汤,当是万恶的资本马前卒,鼓励打工人继续卷。
在挺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还没这“觉悟”,做好自己就好。
不过,作为一个管理者,肯定会有自己更加扶持的人,这个人除了绩优之外,肯定是有一些其他的闪光点是对团队有引领作用的。这
该就是即使“位卑职小”,也不该只会“埋头苦干”的原因。
去年,前主管曾跟我做了回沟通,说“你要对团队提要求,而且这些要求的落实是可以帮到他们提升业绩的,这样你才能让团队的人信服”,“你要维护好团队的利益,让他们跟你有奔头”,“团队中要有标杆,有重点扶持的人,有可以力挺你的人,这样才稳固,新人会更上来”。
很多只言片语,越走发现还确实这么回事,也有更多需要把握的艺术。
德鲁克提到一个观点,不管做什么,“知识分子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有效的会议。
首先是外部的,我对团队以外的人、其他的主管带来了什么帮助,有助于后期组内员工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回馈。其次,是我团队的人,我能提供怎样的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是不是经常提供了正向的情绪价值。最后,老板是怎么看的,我能不能影响老板的决策,朝着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方向走。
说到聚焦于团队,有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进而能切实获得更多产出,才能更让人信服。日常会议经营,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技能问题的辅导,心态问题的发现和疏导。
发挥人的长处
管理者要运用他人的长处,第一关就是择人。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重视人的长处,就是要对他的工作绩效提出要求。过多考虑人的短处,则会对组织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造成不利的影响。学会管理上司,不能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有效的管理者对于本身的工作,也同样要从长处出发,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的发挥。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才干。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关于发挥人的长处,德鲁克认为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在用人之长的同时,就需要容忍人之所短。他还说明,发挥人的长处,不仅是指对待下属,还包括老板,包括发挥自己的优势。
刚独立带团队时,和我一起晋升的还有一个主管。严格来说她招进来时本来就是储备主管,她做这行有很多年了,做的也很不错,但有的同事觉得会有点孤傲。
当时我组内还有一个姐姐,在公司有8年时间了,到我们部门也是此前转岗过来的。这主管就给我建议,说根据她的接触,这个人比较自私,觉得我比较好说话才过来的,要我不要给她什么资源的支持。
不过,我倒没有听她的,毕竟,这样做对我也没有什么好处。
事实上,她确实会有她的个性,女人之间的问题总是比较多的。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取得的成绩,相比较之前还好了挺多,小团队也有了一种要起飞的感觉。多年的在公司工作时间,让她在多个部门都有可沟通的人脉资源,自身对公司的一些基本业务也挺清楚,这就是她的优势。
在人力有限的时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做成事。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问题足够大,她就不该留下来,早就该被淘汰了;如果不是,就有可取之处,可以放大的优势。
而前面和我一起晋升的主管,两个月之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了。不是说他不优秀,只是她有自己更适合的地方。
有一个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道理。
相传李广驰骋疆场,匈奴人闻风丧胆,曾有带领上百人小股部队杀入匈奴地界竟能全身而退的战绩。但是令人唏嘘的是,他始终未能提拔封侯。有人认为,他就应该是做英雄,而不是将军,将军不会一上头带个上百人就直接深入敌军,但是英雄会。
要事优先
每次只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如果按压力来决定优先次序,结果必将牺牲许多重大的任务。有几条重要原则,帮助确定优先次序:一是重将来而不重过去;二是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三是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四是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要事优先,和前面的掌握自己的时间那一节,可以互作补充。
如果说有效安排时间,就像是一个筛子一样,需要把不必要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不必现在做的事情筛选掉,把时间利用在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上;那要事优先,就是把现有的需要做的这些事情,分个轻重缓急。
在这方面,我们知道有个重要紧急四象限的原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就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和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如果可以随意选择,按人的惰性,我们总是倾向于做最后一种,比如抽个烟缓和下心情,和同事聊个天,看一篇情感文章……等等,俗称摸鱼。
讲远了,真的事情来了,肯定还是紧急的事情。但是紧急的事情,就要更优先吗?德鲁克想区分的就是这一部分,他觉得如果按压力来决定优先次序,结果肯定会牺牲很多重大的事情。
很显然,德鲁克是希望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投资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未雨绸缪,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
在团队建立之初,除了业绩产出,我长期来看重要的是人员的稳定,所以其实那个时候我花在上面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三天两头就会找人谈话。
有个哥们比我还大点,九三年的,因为之前的主管转岗了,也就转到了我团队。那个月他在长沙刚交房子首付,正是要钱的时候。不过他也是比较有个性的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方法。
因为恰好又换了总监,我也有我的规定和安排导向,所以有挺长的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他是个比较难搞的人,我们总监都觉得他不大适合。
那个时候,我时不时找他聊天,对工作方法、态度、团队的影响力上都有。后来聊才知道,他也是年底生日,摩羯对摩羯,我反而能理解他的一些执拗,怎么样才能实现配合,让工作更高效。
如果一件事情有困难,但是如果能解决就会带来机会,转化成动能,那就值得多关注,即使短期来看不做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也该优先做,这是我的理解。
有效决策
决策的五个特征:一是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对于经常性的问题只有通过规则和原则解决;二是找出问题必须满足的界限;三是仔细考虑正确方案,以及必须满足的条件;四是兼顾执行措施,让可被贯彻;五是重视反馈,以印证正确和有效性。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关于决策,从公司的角度上,我更多是决策的执行者。不过从个人看,德鲁克的决策五要素就是一套简洁而有效的公式,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套用。
比如每月的目标制定、数据奖励,每周的进度跟进、加班要求。
对于加班的看法和态度上,我们是比较温和的,在需要追赶进度的时候,还是必须的,这似乎也是个氛围的问题。我有的时候就会讲,新员工对过程积累和学习进度有要求,老员工以结果为导向,当日目标未完成就需要完成,但个人完成了的可自由选择,有激励和平衡。同时,我也会先做沟通,后看结果反馈,让人有积极性,不至于消极怠工。
当然,我自己也有一些需要反省的地方。
年前年后开会比较多,会上也免不了一些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基本上还是各自出发点不同的产生问题。有的时候,我对于自己不认同,但是上头心意已决难以改变的情况,会选择沉默。
上周一次开会,产品运营和公司VP都在,就新的一年需要提升客单价和部分功能点暂时还不能实现的现状,矛盾之下版本该怎么调整的问题,总监又做了个沟通。
我不赞同主力套餐价位的贸然提升,对整体客单价、防守竞对都没好处,不过我没做多少的沟通。虽然有其他主管提了一样的看法,我还是为我的表现而觉得情绪化了。
说到这里,我好像有点跑题了,赶紧回来。
总之,有效决策免不了多方面的碰撞,有不理解甚至心情起伏,要拥抱它。内心笃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的不确定性。明天又是新的一周,必将元气满满!
写到这里已经有很多了,该结个尾了。书虽然不厚,要讲清楚,三下两下是不够的,何况我的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这个不够,就是说到和做到的差别,中间还有很大的鸿沟。
不过也没关系,我说的可能不全面,但是这就是我现在认为的。就让我此时的想法成了一个坐标,可以成为往后回望时帮助回想的燃料。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aQGvfrU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