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完全没有意识到,朋友圈都已经10年了。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最早一条是2018年的,因为之前的都删掉了,印象中被删的朋友圈,最早应该是2014年的,也用了8年。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讲,他在十周年之际,与张小龙聊了聊,张小龙对朋友圈最满意的是:十年来朋友圈产品功能上,没有大的变化。
确实,一个十年没怎么迭代的产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怎么夸也不为过。
本文记录一些看法,有些播客中有讲,有些是自己的判断。
1、
朋友圈众多功能的设计当中,如果选一个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可见范围的控制,即:一条朋友圈下的评论和点赞,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
张小龙作了一个比喻,大意是讲:朋友圈就像一个广场,有很多个三五成群的人扎堆聊天,你在广场上闲逛,听到感兴趣的话题就聊上几句。
这里「三五成群的人」有个特点:两两之间互相认识。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朋友圈的定位:重社交轻内容。——当然,实际应该是先有这个定位,再决定了这个设计,也更说明这个设计的牛逼之处。
大家可以想想,有多少次你在点赞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内容,仅仅因为是XXX发的,你只是想与XXX社交一下。
潘乱的播客中提到一些问题,其实都可以从这个定位去解释,比如:为什么朋友圈默认不是ins那样的大图模式。因为大图模式聚焦的是内容,而朋友圈中内容并不重要。
2、
如果再选一个第二重要的,我觉得是默认发照片功能。即便后来支持发布文字,仍然坚持隐藏功能。微信有十几亿用户,我猜测仍然有很多用户不知道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
这个选择至少有两个好处:
- 从生产端讲,降低创作门槛,无论小孩或是老人,也无论是否受过教育,几乎都能拍照。其背后的产品思想是,服务于多数人。
- 从消费端讲,有纯文字创作需求的人,很多时候是想发表观点,不够「生活化」,消费门槛高,不利于社交。想想你跟朋友在一起,是讨论观点多,还是讨论吃喝玩乐的多,而喝喝玩乐,一定是可以拍照的。
3、
第三重要的,则是坚持时间序。这是消费视角,与生产无关。
时间排序和算法排序没有好坏之分,依然是场景决定的。算法排序主要是提高内容的消费效率,但前面讲了,朋友圈的定位不是内容消费,而是社交,社交需要一定的确定性,每个朋友的每条内容都不想错过。
按时间序刷,我们可以刷到上次退出时的位置,然后心里知道,这段时间每个人的动态我都看了,该保持联系的都点赞或评论了,这种确定性,算法给不了。
当初朋友圈上线「跳到还没看的位置」时,就觉得把用户的心思抓的太准了:还有些人的社交工作没完成,跳过去完成它。
但时间序也有问题,如果朋友很多,朋友圈每天更新很多时,确实会影响消费(准确讲是社交)效率。单纯从社交效率讲,不同的人有亲疏之分,也有不同的社交目的,能分开处理更好。
关于这点,最好的解法是分组,每天看看亲人的朋友圈经常联系,偶尔看看客户的朋友圈维持关系。
很遗憾,微信没有做分组功能,只提供基础的黑名单能力,排除一些不必社交的人,以此提高社交效率。
我猜测不做分组应该还是基于「服务于多数人」的考虑。换句话讲,在提供黑名单功能的基础上,朋友圈的内容仍然多到半小时内刷不完的用户,非常的少。如果增加分组,对多数人而言,反而有设置的心智负担。
4、
timeline大幅提高了社交效率,timeline并不是微信的发明,此处只是记录一个观点:
在timeline以前,QQ空间,豆瓣,51空间等社交产品,用户的内容是以「空间」进行组织的,每个用户有一个主页,需要访问用户主页完成社交,也因此诞生了「互踩」的文化。而基于关注关系的timeline则彻底打碎了空间,按时间进行内容组织,在一个页面完成所有社交,大幅提高了效率。
对于内容来讲,再引入算法,进一步提高消费效率。每每想到此处,都觉得Google Reader的关闭是个遗憾,它完成有机会成为内容分发的巨头。
本文转自: https://www.skyue.com/22042421.html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