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成本岗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01、造价人员的可替代性
大概在8年前,我提醒造价专业的同事们,要注意科技发展,对自己的职业可能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当时的提醒,主要是BIM算量可能提高造价工作效率,从而导致造价人员需求减少。
究竟BIM算量多久能够完全、彻底代替造价人员手工算量?
这个不好说,但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仍然存在。
因为,许多人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算量速度。
这的确也是市场中的一个硬需求。
试想,如果用BIM设计好图纸后,可以一键算量,省下来的可以是几个造价人员长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得省多少人工薪酬?
省下来的钱用来发奖金,它不香吗?
实际上,相对于十几二十年前的手工算量时代,现在的算量工作,已比当时容易得多。
但是,造价人员有增无减,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社会的投资增加了。
有一天,曾经的神枪手们发现,高超的射击技术,居然已无用武之地。
因为战斗模式变了,现在开始流行的是斩首行动。根本不需要神枪手们出现在战场。
技术永远会有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一个新技术的突然发现,会变成很多技术人员的“黑天鹅”。
而这些新技术,一直不在大多数埋头苦干的技术人员视野中。
从整个社会来看,技术更新,可能暂时导致一些人员失业。
但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会增加社会资本积累。有了资本积累,就会有新的投资,有新的投资就会有新的就业。
但是从个体来看,失业的可能性是会永远存在的。
拿造价人员来说,如果BIM完全替代了手工算量,造价人员就真的要减少太多工作量,每个公司对造价人员的需求就会减少。
这些造价人员将会去到更需要他们的岗位上,比如销售、保险、开出租车等等。
02、招标合约人员的可替代性
一些头部房企,无论是产品设计、材料、建造过程,都有相对标准的做法。
在标准化以及智能建造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招标、签约、签证变更、进度款、结算工作,都可以交由AI决策。
这在一方在避免了人工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这些环节的用工数量。
供应商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极可能是越做越少。
有可能的话,选择少数几家内部垄断或者半垄断的供应商,就可以减少和供应商打交道的人。
从为最终客户创造价值来看,招标合约人员创造价值的点,应该是更紧密地促成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如果有可能,则是尽可能帮助供应商,输出管理,共同成长。这一点,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
计算机能代替可以计算的东西,但是,人世间的许多东西,仍然是无法计算的。比如,忠诚、爱情、创新力、魅力。
03、全成本岗还有必要存在吗?
全成本岗,是一些头部房企最近几年新设的职位。
顾名思议,全成本,就是项目所有的成本。但实际上,全成本岗究竟对项目成本管理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难以评估。
如果单纯拿最终实现的利润来说,相信在有全成本岗的年月里,没有全成本岗的时候,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利润肯定要高得多。
这证明了全成本岗不是实现项目成本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现在利润很薄,所以必须要有专人来盯住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所以,全成本岗仍然是必须的。
如果需要专门的人手来盯住项目的开支,实际上财务就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还有人认为,由于成本测算和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对市场的了解,所以才能测算准确,进行合理管理。
这个道理有一半是对的。
其实,成本是由价格决定的。做什么价格的产品,决定了成本投入的多与少,至于这些投入是否准确,实际上仅仅是一个信息搜集的问题。
一个只能卖1万每平方米的楼盘,扣除10%的目标利润后,每平方的成本应该限制在9000元以内。
如何做到,的确首先需要对市场的了解。
但更需要的是,在实际的管理、建造过程中,把目标控制在9000元以内。
那么,是否一定需要一个专职的成本岗做这项工作呢?这就未必了。
因为,现在也不是每个公司都配这个专职岗位。在不少公司,也有招标、合约、造价、全成本一肩挑的人。
他们的成本都管理得不好吗?不是!
未来的全过程成本咨询,有可能替代开发商内部的成本管理部。开发商、项目公司只需提要求,全过程咨询机构负责落地。
04、体制变革对岗位和技术的影响
另外就是,公司体制决定了很多岗位的设置、技术手段的使用。
比如,如果彻底推行责任田制,集团变身为投资公司,主要的作用是对区域和项目进行投资评估,项目和区域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
岗位的设置、技术手段的使用彻底交由项目决定。
就像中央政府根本不用操心农民、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方式一样,他只管收他应该收到的税。
集团只对区域和项目提出投资收益的要求,及时纠偏,确保可持续经营,做一个“守夜人”的角色。
相信很多岗位就会变得不重要,很多新的、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技术就可能产生。
因为,用好成本控制技术,与项目总经理、区域总裁的利益直接相关。
总 结:
时代在不断进步、变化,就一定会有新的技术手段或岗位替代旧的岗位或技术手段。
随着AI、BIM,以及智能建造的发展,还有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成本岗的许多工作,都可能被更替、消灭。
成本人仅仅埋头拉车是不够的,还要抬头看路。
看看自己的前方是不是悬崖、是不是绝路?
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下专业工作之外的知识,特别是正确的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肯定会有帮助!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rQCutGh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