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ky0117
生活会给你仪式感,用愉悦收获,抑或是痛苦焦虑。
1. 接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往某个阶段的随遇而安或纵心所欲,造成今时或明日的困顿。凡事都有代价,有因果循环,万事皆有轮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生活和工作中的纷争由来已久,它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不同的人面临的问题往往大同小异,绝大部分问题于绝大部分人在特定的人生阶段来说都不可避免,只不过是在个人自身、家庭、身边的小环境、社会的大环境等等宏观与微观的种种复杂因素加持下,呈现出的现象纷繁复杂罢了。
回首过往时不免自我叩问,假如时光能够倒退能否做得更好,能否种下不同的种子以待今时收获不同的果实?也许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我们还是需要从挣扎中反思回顾总结,尝试寻找“时间的宝石”去改变未来。
总结来说,面对这些纷争与问题,唯有先接纳。学会并尝试接纳,接纳现实与现在的一切,接受不完美,接受不及预期,接受努力之后的失败,接受槽糕,接受自己的痛苦,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无奈,接受前一秒刚刚想通后一秒又陷入自我怀疑耿耿于怀的反复的过程……
但接纳不是要求改变自己的标准,接纳不是放弃、不是躺平、不是一种抑郁、不是一种无奈、不是消极悲观……它只是理性对待现实的开始,让你不再聚焦于改变本身,而是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他人、真实的环境,从而不再限于继续泥沼。
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事件能够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和预期来进行,然而世界就是这么微妙,当你挣扎、愤怒、痛苦,在特别想要改变的时候,什么都改变不了,当你放弃改变的时候,改变才可能真正开始。一味否认和抗拒只会阻碍我们客观、清晰地对人与事作出评价,接纳则可以让我们更平和地看清它们的本来样貌,试着用更合理的方式去改善,这是接纳的核心意义。
也许,我们对待“接纳”的认识还很少,还很浅薄,还不足以拥有智慧能够恰当地践行“接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纳这一点,努力去理解它。
2. 认知
接纳之后还是要冷静寻找改变与救赎之道,这是接纳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回避。
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是思维与认知,思维与认知就是那个“时间的宝石”,没有匹配的思维与认知,即便是回到过去再有一次机会,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大概率也还是重蹈覆辙。
思维与认知决定着我们看到世界和问题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动与最终的结局。认知本质是思维模型,是事物背后的逻辑,这些才是真正的真知灼见。
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型带给我们预期,我们通过行为将其变为现实,预期和现实之间出现了问题,就是升级认知的机会。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非静态的,事情往往由多重因素影响和决定,要基于角度、逻辑和变化来看待。
3. 情绪
预期和现实之间会有差距,中间的缓冲区域便是情绪。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也是认知的漏洞,我们需要沉下心来通过接纳、学习、反观和感悟来认知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构成了情绪的三个基本维度。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疏导、刻意管理与适度控制,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自我暗示、与朋友交流、环境改变、提升认知,都是有效的方法,不可不认为无效。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认知与管理情绪,是处世的哲学与智慧,更是人生的漫漫修行。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方好自在安然度过每一个阶段。正所谓,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4. 健康
情绪既然也是一种生理现象,那么负面的情绪必然也会对健康造成反噬,不加以控制也会陷入恶性循环。
不好的情绪影响你的健康与睡眠,影响你的肠胃、免疫力、活力等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处理这个问题。
与健康生活、健康心态所需要的一切手段,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并自控。
这个没啥好说的,要是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去医院转两圈看看ICU,啥想不明白。
5. 觉醒
佛经翻译家比丘菩提将涅槃描述为 “完美的幸福、完全的平和、内心彻底自由、完全的觉醒和悟道的状态”。
人生总要走过不同的阶段,跨越然后奔赴下一场。而人生的过渡,当时也许百般艰难,有一天蓦然回首,往日却只能留在当时,岁月的斑驳沉淀回忆,也许我们会不禁感慨,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答案或在他处,今日的理解或许还很浅薄无知,学海无涯唯有孜孜以求。倘若人生能够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所怨?
左岸记: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看着文字,学会接纳发生的一切,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认识,管理好情绪,守护我们的健康,达到一定的觉醒,这是时间的宝石,人生财富的根本。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c3my7XD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