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错,这是人类思维中延续数千年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它来确立坐标,避免在行为和意义的丛林中迷失。对与错的背后是真理——一个辉煌的词语。有人说,人类的文明诞生于真理的追寻。可见真理的重量。同样有力的坐标还有善与恶、美与丑、父与子、爱国与不爱国。这些二元的位置让很多人觉得安心。尤其是网络时代,众声喧嚣,百口莫辩,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似乎比之前更加重要。
但也更加困难,有人说,如果你愿意思考的话。
是的,愿意思考的话,所有位置都将开始晃动。真善美并不像他们看上去那样牢固。一个主动思考的人不仅仅会发现真理背后的裂缝,还会发现它们的相对性。只要看一看历史就明白了。那些曾经被视为真理的准则很多已经被我们抛弃了。比如宗教、比如道德观念、比如性别地位。
发现真理的相对性,在我看来,正是“思辨”这样一门技艺的目的——如果教育中存在这么一门技艺的话。而一旦认清真理并非绝对,一种可贵的品质便可能生长出来。这正是加拿大思想家诺思莱普·弗莱在《培养想象》一书中说的:
“那么,学习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用处呢?我认为,最明显的用处之一就是培养宽容。在想象中,我们的个人信仰不过是可能性,但是我们也能够在他人的信仰中看到可能性。顽固者和狂热分子很少使用艺术,因为他们过于关切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而不能够将它们当作一种可能性来看待……想象中的抽离力量产生了宽容。”
是的,我相信,学习思辨最重要的目的并非战胜别人,而是走向宽容。而我们最可依赖的工具便是这些想象性作品——文学、电影、戏剧、绘画……在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真理被质疑,我们看到善恶的边界变得模糊。也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人更完整的面目。于是,宽容开始生长起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思辨课。在这次为期十二课时的课程中,我们选择了四个主题:战争、正义、道德和真相。这些当然都是无法澄清的大问题,但通过所选作品——电影或文学的讨论,我们将会有机会在真理或道德的边界游荡,从而感受到它们的相对性,进而在人物的体察中晃动出宽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思辨课并非哲学理念的辨析,也无意于提供权威判断。我们从故事出发,在一个具体情境的叙述中发现问题,然后尝试回答问题。目光将围绕一个具体的人物,追随他/她的遭遇,然后去想象、去理解、去质疑、去回答。我们信赖故事的力量,也信赖孩子们的真诚。
给孩子的思辨课
全面提高孩子素养和能力
招募
授课教师:本文作者冯军鹤
原价1890元,限时早鸟价1690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01
野蛮中的细语
战争的另一面(三节课)
俄乌战争的爆发在国内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争论的焦点当然是这个问题:战争中谁是正义的一方。不同的回答导致了难以弥合的撕裂。在很多人的思考中,这个问题的绝对重要性取消,或者解释了其他一切故事:士兵的死亡是必要的,为了正义战胜邪恶;伤痛是必须忍受的牺牲,为了正义战胜邪恶。但是,在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阿富汗战争的作品《锌皮娃娃兵》中,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故事的讲述者是士兵、护士、战死者的家人……他们更想告诉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子弹的声音、死去的声音、失去所爱之人的声音。而在电影《光荣之路》中,我们听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面对不合理的命令,士兵到底有没有权利反抗?不同的声音来自不同的位置和经验。而不同的经验,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光荣之路》剧照
所以,除了判断对与错,战争对我们来说还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换一个位置,我们可能看到什么?遭遇更丰富的景观、感受和细节,当距离真实的战争越来越近,我们还能如何思考呢?这次课程,我们将会和大家一起聆听战争中更加多样的声音、更加具体的声音、但同时也往往是更加细微的声音。
主要文本
非虚构作品
(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节选)
电影
《光荣之路》(美国,1957 年)
02
权力与边界
正义如何可能(三节课)
如果一个警察以非法的手段惩治了一个恶人,他还是正义的化身吗?在瑞士国民作家迪伦马特的著名侦探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中,我们就会遭遇这样一个问题。这当然是没有答案的。人类对于正义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这并不影响人类社会在自己的制度设计中靠近正义——尽管是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正义。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便含有这样一种努力。电影《十二怒汉》提供了一个样本,可以让我们一窥陪审团制度运作的方式,以及它伟大的人性关怀。但这部电影同时也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脆弱,和正义的弥足珍贵。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得到,在现实世界中,陪审团制度和它与正义的关联,都与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很好地谈论了这种互动。
《十二怒汉》剧照
正义的问题过于庞大。它已经在我们对战争的谈论中出现过,还会在之后的两次主题讨论中露面。所以,在这三课时中,我们不妨老老实实地坐在两个故事世界中,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与正义关系如何,我们作为观众又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思考,正义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主要文本
小说
(瑞士)迪伦马特《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选读)
(阅读小说集中《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一篇,八十页左右)
电影
《十二怒汉》(美国,1957 年)
拓展文本
政治法律文化读本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
03
大时代中的选择
道德与救赎(三节课)
道德,距离我们太近了。因为近,所以谈论起来格外困难。我们不妨隔开一段距离,观看一下某些特殊时期中格外引人注目的道德困境。著名的间谍小说《柏林谍影》发生在冷战时期。不同阵营的敌对与丑化,间谍生活中的欺骗与表演,最终让道德选择变得格外困难。而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二战时大屠杀问题的追问也让道德判断从个人蔓延至群体。如果屠杀是以国家的名义开展的,那这个国家里选择沉默的人是否也应该付出代价?
《纽伦堡审判》剧照
这些发生在具体之人和具体时期的道德困境,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思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进一步地,通过靠近那种挣扎与困顿,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善与恶之间纠缠不清的边界。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时代的一种疾病:道德判断理应是困难的,而非漫不经心的分类与标签。
主要文本
小说
(英国)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整本阅读)
电影
《纽伦堡的审判》(美国,1961 年)
04
众声喧嚣
真相在哪里(三节课)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名侦探柯南》剧集中这句经典台词构成了侦探小说的叙事动力。因为真相只有一个,所以故事的悬疑就来自于如何发现这个唯一的真相。在犯罪故事中,发现真相往往意味着正义,也意味着故事的结局——读者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合上书卷。人类社会对于真相的执著无比重要。和它有关的词语包括“真正”、“真实”,甚至“真理”。有些知识学科或领域的发展与人类对“真相”的追寻密不可分,比如哲学,比如新闻。
《罗生门》剧照
但是,“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并不是唯一的真相。“罗生门”这个词语今天已经成为日常表达的一部分,用来指代真相的缺席。观看电影《罗生门》,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而这似乎是唯一的真相。怎么样?你是否已经感到困惑了?这正是思辨的意义之一:让未经思考的确定性开始晃动。真相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主要文本
短篇小说
(日本)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
(课堂文本为《罗生门》《竹林中》,均为短篇作品)
电影
《罗生门》(日本,1950 年)
给孩子的思辨课
全面提高孩子素养和能力
招募
原价1890元,限时早鸟价1690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与“给孩子的思辨课”。
阅读原文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XUqv657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