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觉得一切突然失去意义?
觉得脑海里有好几种观点,但是这几种观点或者状态你都并不喜欢?
不愿意和周围人连接,突然觉得社交是一种负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到你,既能帮你探索“为什么”,也能帮你给出行动项——“怎么做”。
蛤蟆先生是朋友眼中的“成功者”,他家产富有,朋友很多,也一向性格开朗。不过最近,他一反常态的,心情郁闷,自己躲起来,起床梳洗都不愿意做。朋友们很担心,帮助他去报名了心理咨询。在为期10次的心理咨询中,他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改变,也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勇敢地面对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拧巴,探索了这背后的原因,并且找回了信心和希望。
这本书的标题很像一个童话书,不过他的受众不光是小朋友,更准确讲,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会有三种状态和自己相伴——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出生就拥有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状态和适应型儿童(为了融入他人做出的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状态,如果有愤怒但为了在强者面前保护自己,儿童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愤怒,采取其他发泄方式缓解情绪,比如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有挑剔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挑剔型父母爱批评人,也容易愤怒,养育型父母则会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我们从小和父母最亲近,所以父母的状态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等,这些在我们成年后,也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甚至有时候从头脑中跳出来影响我们,如果把“父母状态”比作一个法官,有时候我们会审判自己。而自我审判最严苛,折磨自己,甚至一辈子。为了避免让自己“无期徒刑”,所以,我们要爱自己。
成人状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用理性非情绪化方式去行事,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如何识别自己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又如何达到成人状态?十次心理咨询过程都发生了什么?5月10日晚上8点,来直播间,我把这本书拆解给你,一起聊聊。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v684tGA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