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月13日,中央收储第七批,计划4万吨,实际收储4500吨,收购价24090元,折合毛猪价约18.8公斤;
5月20日,中央收储第八批,计划4万吨,实际收储300吨,收购价24380元,折合毛猪价约19元。
收储的意义:稳定价格、保护养猪人积极性、稳定市场供给。
有收储就有释放储备肉,当然那是为了保护老百姓。
最近两次的收储价格更多的是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希望猪价上涨!意义大于实质,这也是官方比较明确的信号。
二、为什么国家要猪价尽快恢复到合理的水平?
从2021年5月开始猪价跌破行业平均成本至今已一年。养猪企业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规模化企业无一列外陷入深度且长时间的亏损之中,这其中最具观察的就是牧原,因为自上市开始历经2014年、2018年两次周期低谷,也没有出现连续四个季度的亏损。
虽然去年6月能繁数据最高,然而今年4~5月猪价却出现完全背离。答案就是去年猪价5月开始跌破成本后,猪企开始逐月减少配种。这已经没有什么好怀疑了。
主导市场猪多猪少的是养猪企业,不是各类数据;而决定养猪企业经营策略的只有企业资金面、猪价格和趋势。
因此往后月份猪越来越少,直至年底。
三、为什么这几天关注猪价?前几年也记录跟踪猪价的走势,后来基本删除了,因为没有找到猪价上涨或下跌的周期规律。
这次记录有了比较实际的意义。
18~19元价位是规模企业的成本线。只有到了这个价格,规模企业开始出现盈利,才会有正向现金流,才有资金逐步补栏、补种。
假如5月开始所有猪企盈利,如果补栏,购买仔猪,仔猪价格开始上涨,这个对应5~6个月后的出栏,也就是年底到明年初;
假如5月开始补充后备母猪,3~5个月后开始配种,也就是对应13~15个月后出栏,明年下半年;
假如外购能繁母猪,对应10~12个月,明年2~4月份新增出栏。
这是以5月份为盈亏平衡线的推测,事实上,这个局面要到6月或许才能看到。而这种现象也只是开始,还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关键还是资金、猪价格的问题。大病初愈不可能立马下地活蹦乱跳。另一个就是各家企业对周期的认知也千差万别。
会不会有外来资本搅局?肯定会的。外来资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独干,二是合伙,经过上一次周期资本大扩张后,环保、土地问题已经基本遏制住了单独干的可能,剩下的只有合伙,能不能干成只有看造化了。因为猪周期实在朴树迷离且短暂。
分析能繁数据有个关键点。当能繁数量连续下降后,遇到猪价突然起来,企业必然增加月度配种量,但这种行为是不能长久的,下个月度必然出现减配,所以即使猪价处于上行期,也会出现月度必然的波动。企业一方面增加配种,一方面补充能繁。
至于肥转母。一般都是小散养户的行为,规模企业很少采取,成本太大,除非出现2018年突发非瘟导致的能繁大量死亡现象。
四、每日猪价其实就是养殖户和屠宰之间的博弈。现在很多投资者看抖音,很多报价的短视频。要分清哪个代表的是屠宰企业,哪个代表养殖户。屠宰企业报价肯定是千方百计压价,督促养殖户尽快出栏,各种威逼利诱;养殖户肯定是怎么抗价。其实谁都心知肚明,越往后猪价越高。当然压栏是有条件的,别把猪养成几百斤牛猪,天热也卖不出好价格。
五、昨晚听了股东大会电话。大概说三点:
1、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今明两年就是大量出栏兑现前期带来的投入。现金流从4月已开始转正。这两年公司将实现超2000亿的营业收入,应对前期的资本开支绰绰有余。
2、关于成本,这个要和行业之间横向对比才有意义,15.5的完全成本和行业的养殖成本一致,同时企业也坦诚了存在的问题。如果投资者还非要自己跟自己较劲,只能说明焦虑了。
3、还在质疑、担忧财报风险的投资者、媒体就闭嘴吧。这都2022年5月了,还在敲2021年的财务键盘,看着都替你们悲哀。
六、从和美股的联动效应看,最近整个大盘明显开始企稳,政策底之后市场底也基本确立。投资必须站的更高,从宏观政策确立投资策略,从投资策略看大盘演变,从大盘看各个行业轮动,从行业里看各个企业的横向对比。$牧原股份(SZ002714)$
本话题在雪球有32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本文转自: http://xueqiu.com/8418018079/220563493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