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进入了哲学的主题阅读,第一本选择,是《理想国》。开始之前,想过难度挺大的,但是,过程的难度超越了我的想象。
以三小时能读完一本工具书的阅读基底,第一天用接近一个小时,吭吭哧哧的读了18页,期间一度犯困需要走来走去或喝杯水来提振精气神,还数度走神强行拉回,总之就是读到各种怀疑自我阅读能力。
还好这种感觉并不陌生,每次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一头雾水自我怀疑到开始觉得自己啥都明白,再到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多得多,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慢慢的掌握技能,慢慢的提升自己。
有这样的预知,就不会太快产生放弃的想法,而是会暗暗的给自己打气:这才到哪呢?才开始,怕啥。
带着这样的心情,继续进入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的阅读,有了一点点喜欢,比较容易专注,开始沉浸在这样文字体制的书中。
理想国一书,名声极响,作者是柏拉图。说到作者,日常能想起关联性的,就是形容没有肉体只有深入灵魂恋爱的柏拉图式爱情。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师生三人,撑起了西方哲学的基石,理想国一书的核心内容,借用老师苏格拉底的身份,描述了他与别人的言谈辩论,文字体制为问答式。
这也是在开篇无法阅读下去的原因,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特别实干的书本模式,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案,并论述这个方案之所以合理的理由,最后做个总结。这个结构,构成了大部分的工具书,励志书,鸡汤书。
极少有书的记录为对白式,且这种对白,带着思辨的目的,问答之间,从来都不是直指答案,甚至阅读良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是围绕着想到的内容,进行各种的例举,反驳,再例举,再反驳,再例举这样的循环。
文字开篇,就由苏格拉底与身边人探讨的主题开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
与之辩论的对手有两位,第一位是玻勒马霍斯,他提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其反向思维的考量,按照这个定律,在现实中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你欠对方钱,但是对方成为了一名赌鬼,拿到所有的钱都去赌博,家里妻子儿女即将无米下锅饿死,这个时候对方叫你还钱,那么,还钱是正义吗?
第二种:你欠对方钱,现在与对方成为死敌,明知道对方拿到钱就会买武器给己方造成更大伤害,那么,还钱是正义吗?
第三种:你欠对方钱,对方精神出了问题,亲人都不肯照顾他,他在医院孤苦无依,你还钱会被他亲人拿走,那么,还钱是正义吗?
最后,如果你不还钱,是正义吗?
第二位,色拉叙马霍斯,他提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这句话可以拆解为,正义是利益,代表某种人的利益,正义服务于强者,成为强者才有制定规则的权利。
其反向思维的思考则是:
如果正义代表强者利益,首先,要清晰谁是强者,一个独裁者是强者吗?非常肯定是的,但是,为什么独裁者会被推翻?因为他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当弱小的大多数人集合在一起,也会成为强者。
当集合的强者占据了统治地位时候,在利益分配上会产生分歧,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优先,则内部会土崩瓦解,再无法维持强者地位,然后会被新的集结强者推翻,重演这个循环。
只有当集合的强者,把利益归结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非自己的,通过服务大多数人而赚取自己应得的酬劳,执政才能长久,彼此取得共赢。
同时,这种服务必须要有报酬,且报酬丰厚,只有这样,才能把利益更多的放在大多数人的福利上,因为,一旦在位置上尸位素餐,后面有一大堆想要替代的人可以选择。
这让我想起高薪养廉,最近的新闻,国家公务员考试吸引了若干全球排名前100的名校学生参与,不乏哈佛耶鲁,大家探讨的方向是现在大学生是如此的内卷。
其实并非现代,从古到今,考取状元卖与帝王家本就是最高选项,另一个层面是,如果优秀的人都不愿意做官,我们普通人就要承担在官位的都是庸才,全无抱负,也无正义,这些人一旦站在了统治地位,对大多数人,是惩罚。
基于此,色拉叙马霍斯补充提出:非正义的人日子过的好与正义的人。
其反向思维的思考是:
如果一个城市里人人都是非正义自私利己的,外来了两个跟本城市做贸易的人,一个是正义善良货物好定价合理钱银清晰的,另外一个是非正义自私短斤缺两的,这些非正义的人会更愿意跟谁做生意?正义的货商还是非正义的?
日子过的好不好,完全看身边人的正义的人多与非正义的人多,如果身边都是正义的人,非正义的人基本上在没有被发现其不正义前能过的好,但是一旦被发现后,可能会过的很悲惨,会没人跟他做生意,会被驱逐。
如果身边都是非正义的人,正义的人如果不够聪明,得确很容易被骗,落入悲惨的境界,如果足够聪明,有正义加持,日子过的未必坏,毕竟,一位利他的商人更受欢迎。
如果一个城市全部都是非正义的人,本身就会内讧严重,在遭遇外敌侵略的时候,也基于自己的利益难以一致对外,如果能一致对敌,本身说明他们彼此间依然存在一些正义。
对于普通人而言,谨慎交友,确保身边正义的人多于不正义的人,是过的好与否的必备因素。
最后,色拉叙马斯继续提出:坚持正义是一个苦差事。
这点其实是很难反驳的,毕竟这个人世间我们经常见到很多过的好的人,都是属于表面上坚持正义实际上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很多坚持正义铁骨铮铮的人,反而会因为不懂圆滑变通坚守规则底线错过了很多的机会。
但也许有一样东西是值得权衡的,就是自己内心的安宁。
世界上确有至恶之人,无论做多少恶事,皆视为应份,全无后悔,这类人是极少数,大多数的恶人,无论表现的有多合理,偶尔也会内疚,心虚,对着亲人有软肋,进而内心不得安稳。
夜夜好眠,基本属于正义之人。
辩驳到此,似乎大家谁也无法说服谁,正义是什么,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哲学思想,会告诉你的第一个原则是:世界上并非所有事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有可能,穷尽一生,都没有任何答案。
其实不是没有答案,而是,这个答案与标尺,是极之个性化的,在每个人心中存在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经常在日常中看到很多意外:有人会为了一个全无交集的陌生人付出生命,有人会在朋友危急关头见死不救,有人会为了某个明星某个信仰付出自己的所有,有人面对自己的疾病也坚持一毛不拔。
众生相,浮世绘,都是人的种种映射,也许是欲望之镜,也许是正义之门,也许是希望之窗。
正义与否,视乎你怎么看,视乎你怎么想,视乎你的心,视乎你怎么做。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柏拉图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7uyvpgq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