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起《心流》这本书能很快感到它作为心理学教材的一种卓越品质:极为冷静、理性、直接、简练的准确回答原本十分抽象和难以回答的思维问题,这是一本谈论人类内心感受的书。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
因为进化使人拥有了极为庞大的内心意识系统和强大的感知能力。内心有序,人就幸福,内心失序,人就痛苦。人的感知能力太强且不易直接简单的削弱,造成痛苦的不易消散。
我很好奇简单几句话它就说尽了人痛苦或幸福的本质,把其它学说可能云山雾绕、长篇大论都谈论不尽的内心终极问题干净答完,那这本书剩下的部分,还能再讲什么呢,并且是以这种简洁的画风
01 人人都想过的问题
我是第一次在《心流》这才看到一本书居然有多达6篇序言,只是为一本阅读时间十来个小时的小册子。写序的人有清北台大的学者,也有专栏作家,商业集团董事长和打击乐团总监,而且谈起阅读的感受,每个人都在滔滔不绝,好像有无数的心声和共鸣,可能读书的人,也会是这样。
这也是另一个奇怪的地方吧,怎么才能一生幸福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吗?
那为什么有许多其它的学问在流行,而对这种所有人都最有用的研究,反倒都不如小学算数广泛全面的普及?有机会通过专门的理论和内心所想交流时,好像大家都会觉得有话要说。
起初我也想过尽量完整的记录读后感,但试过几次我发现这既不太可能,也没有意义。人的一生所感就是他的全部生活,思考时感悟会无穷无尽无边无界的延伸,怎么可能轻易写完。
02 心情有规律吗
我觉得《心流》的主题就是谈论人怎样才能过得舒服,这是本写给那些关心这个话题的人的书。
不知道别人的情况会是怎样,我始终怀疑存在有统一涵盖所有情况的终极规律,可以解释分化为不同具体表现形式的纷乱现象。
就像物理学上,经典力学牛顿三定律和热力学三定律这样的规律,是不管你把它们用在游乐场的过山车上,还是摆在写字台上的一杯热牛奶里,都可以完美工作的。
世上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人潮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吧,他们的思想感受也有统一规律能全局解释吗?如果有,人的心情都按这规律运行发展,对规律的掌握者来说变得可预测可控制,这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吗?
写到这里,我发现「心理」的构词确实很妙,正和「物理」的结构相对,只是好像小众的多。
而如果有这样的学问(心理学),实际些,先用来看看能怎么让自己舒服,这想法很自然吧。
03 让人舒服的幸福感
《心流》认为,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已有公认:幸福感是所有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人们追求财富、权力、美貌或者爱情,也只是因为他们以为得到这些之后可以获得幸福感而已。
幸福感的心理学解释就是人对自己过去一段人生的自我肯定。
物理学教材不会突然风花雪月的浪漫起来,去咏叹日月星辰的壮丽或者来一段四季更替的歌颂,作为心理学著作,超脱修饰直击主题的论述也是信息量饱满的文字,干货满满。
-
幸福感不能被刻意直接的寻求或用权势金钱等简单的交易得到
-
它是内心感受,所以只能由内心活动产生
-
幸福感在内心活动的过程中作为附加物出现,就像光和热在物质运动时产生一样
关于幸福感的获取,《心流》提出的策略可以这样总结:
幸福感取决于我们如何阐述外在的事物,因此在事件产生直到影响心情的最末端环节,幸福感最终被内心兑付时,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已经毫无相干,却与我们是否有自立自主的价值衡量关系密切。
我们如何以自有意志衡量现实,向自己设置和兑付奖励,决定了我们将感受到的幸福。
这个策略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树立了怎样获得让人舒服的幸福感,而是彻底否定了所有其它让人难以舒服的错误想法:我要发财/结婚/出名… 才能幸福。
它明确的是需要注意的范围,舒不舒服,只和你的内心有关,而内心的一切,都可以控制。
04 人类的痛苦源自感知太强
在理论的主体展开之前,《心流》先提到了两个公认的心情舒适群体:动物和儿童。
饥饿的狮子只关心追捕猎物,吃饱了的狮子就满足的躺在草原上晒太阳,人类的幼崽不仅显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着,而且每个人也能轻易回忆起自己快乐的童年。
差别在与「自作自受」的烦恼。
成年人再难有小时候的快乐,因为他们关注在很多并不直接的刺激来源上,相反,动物的心灵只容纳环境中确切存在的、与它们自身密切相关、直接可判断的资讯,它们的进化程度不足以令它们产生困扰着人类的负面情绪,比如对未来的恐惧或者对过去的沮丧。
-
很多文化都会说,酒是个好东西,酒精对人类至关重要
-
很多文化也会说,睡觉是件舒服事,恨不能长眠不起,大梦三生
酒和睡觉都削弱了人的感知,使清醒时向人提供资讯的刺激被忽略和丢弃,痛苦产生的基础因而缺失。人能够敏锐的感觉外界,智慧的积累运用知识,形成这个星球上最具威力的智能系统,但痛苦也应运而生,因为这系统有个致命的不好:你很难随便就减少或关闭它的工作。
所以强大的感知让我们可以考虑未来,也为未来忧虑而痛苦,让我们可以总结过去,也为过去失落而痛苦,思维让人在远远超过当下时空的广阔维度里活动,也让人遭受了到额外的不舒服。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wtl2GoW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