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
打磨产品,最终是为了打穿需求,直达欲望。怎么做呢?在产品的不同时期,用不同策略。投入期的核心是创新,成长期的核心是销量,成熟期的核心是利润,衰退期的核心是成本。
我们理解产品,理解的不仅是产品功能,不仅是用户体验,作为一个真正的CEO,你还要理解产品在整个商业价值网中的意义。一个好CEO通常是一个好产品经理,但一个好产品经理未必是一个好CEO。
全文如下:这一篇,我们来梳理第二个模块“打磨产品”。
我们常说,用户需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在墙上打个孔。但用户真的需要在墙上打个孔吗?其实不是,用户需要的是把照片挂在墙上。但用户真的需要把照片挂在墙上吗?其实不是,用户需要的是通过照片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但用户真的需要美好的生活吗?其实不是,用户需要的是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多巴胺。
如果你真的这样一层一层往下追问,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其实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应该追问到什么程度。用户要的到底是你的产品,还是满足需求,还是满足欲望呢?它们其实是不断深入的不同层面上的需求。
理解了这个逻辑后,我们再来看“打磨产品”的内容。打磨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打穿需求,直达欲望。
那怎么才能做到?
做产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入期,这时你刚刚起步,还没什么利润。第二阶段是成长期,这时你获得了用户认可,突飞猛进。第三阶段是成熟期,这时你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第四阶段是衰退期,用户的需求慢慢改变,产品逐渐走向衰亡。
我们就分别从这四个阶段来看,到底如何做到打穿需求,直达欲望。
第一阶段:投入期
投入期的核心是创新。如何创新?
产品有三个层面,第一叫核心产品,第二叫形式产品,第三叫附加产品。你可以在这三个层面分别创新。
核心产品最重要的是功能。如何在功能上创新呢?人们最底层的欲望是懒惰,懒惰是用户需求取之不尽的来源。比如,最早人们想去远方找朋友,不想坐马车,于是发明了汽车。那能再快点吗?于是发明了飞机。那能不能不亲自去呢?于是发明了电话和移动电话。这是在功能上创新。
形式产品最重要的是外观。如何在外观上创新呢?比如很多人的下午茶是一块饼干、一杯咖啡和一块方糖。那可不可以把饼干做成杯子,然后抹上方糖,把咖啡倒在里面呢?你看它的内容和功能都没变,只是形式变了,就成为了很独特的产品。这是在形式上创新。
附加产品很重要的一项是服务。比如有个品牌叫男人袜,你可以像订阅杂志一样订阅袜子。他把袜子定位为生活耗材,提供订阅服务,把一次性的购买变成了长久的订阅,产品形态就立刻不同了。这是在服务上创新。
第二阶段:成长期
成长期的核心是销量。在这个时期,迅速获得市场份额特别重要。怎么做呢?
你要用可感知价值来对抗可理解价值。
什么叫可理解价值?你的产品有什么用,你讲给用户听,用户才能明白,这叫可理解价值。可感知价值是你不用讲,用户一看就明白了。可感知价值更有助于你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那怎么才能提升可感知价值呢?
价格是最重要的可感知价值。比如小米能在8年内上市,成为全世界年收入最快到1000亿元的公司。为什么?因为他的核心逻辑是性价比,便宜是人们最容易感知到的价值。
那还有什么办法来展示可感知价值呢?比如你做洗衣粉,怎么能让用户感觉到洗衣粉中的活性酶呢?你可以在洗衣粉里加一些红色、绿色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是活性酶吗?不是,活性酶没有颜色,但是你把颗粒做成有颜色的,用户就能直接感觉到。
第三阶段:成熟期
成熟期的核心是利润。在投入期和成长期,你用单品切入市场,获得快速成长。但到了成熟期,你会发现所有差异化的用户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比如小米一开始只做手机,到今天小米的产品已经非常多了,电视、充电宝、插线板、音箱、牙刷…什么都做。为什么?用小米自己的话说,这叫烤红薯生意,既然我有这么多用户,为什么不顺便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呢?满足了更多的用户需求,就会吸引更多用户,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在成熟期,产品组合策略是最重要的产品策略,能帮你更好地满足用户,巩固市场地位。
第四阶段:衰退期
衰退期的核心是成本。在衰退期,你要通过降低成本,来让自己活得更久。
宝洁公司曾经有200多个品牌,他的多品牌战略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可到了衰退期,宝洁公司砍掉了100多个品牌,集中精力在少数产品上,这样才能提高销量,获得跟供应链议价的能力,从而降低成本,保证利润。所以衰退期的重要逻辑就是缩减产品线。
前人的思考 我们的阶梯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zwvMajQ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