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词是一个东西方都有的词汇。中国古代《尔雅》中指出:“惠,爱也。”那么,什么是“惠”呢?就是给予好处。西方非常重视爱,现今研究爱的经典书籍,大多来自于西方。比如西方最早系统研究爱的是古罗马文学家奥维德,他写出了名篇《爱经》,印度也有自己的《爱经》等等。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则是被引用较多的著作。
最近读到美国作家乔纳.莱勒的《爱的旅程》则是当今学术界对爱进行研究的一个综述。中文的书名是《爱的旅程——如何建立与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而英文标题则很简单《A Book about Love》,就是讨论爱的一本书。
乔纳.莱勒一直想寻找爱,这本书也是他的探索历程,书中引用了很多这个领域的专家、作者和严肃的科研成果,所以,书中的结论是比较严谨的。所以,这本书不像其他讨论爱(或亲密关系)那样用道德、逻辑和推理来展现,而是有很多设计严谨的心理学实验,有很多具体事例。这本书也得出了一些结论,而不只是谈论而已。
我迫切想了解爱,是因为我在亲密关系中屡屡受到打击,和爱人的关系经常出现反复,好一段时间坏一段时间,好的时候,我做什么都特别带劲,而坏的时候,茶不思饭不想,感觉做什么都没劲。所以,我迫切地想了解“爱到底是什么?”“怎么去爱?”等等,所以,读了很多关于爱和亲密关系的书籍,比如…….,最终读到这本《爱的旅程》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找到了答案。
爱非常奇妙,但爱并不复杂。《爱的旅程》中,莱勒写道:“时间摧毁不了的,才是爱。”“爱只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另一种说法。”没有期限的人类行为,就是爱。而且,爱一直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序言中,他写道:“卡夫卡这样写道: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生命会停止;本书的观点则是: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爱不会消失。”
在书中,莱勒来非常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爱来自哪里,爱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去爱,等等具体的问题。
莱勒的基本观点如下:
-
爱来自于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爱是一种依恋关系。
-
爱和奉献完全是交织在一起的。奉献的愈多,爱越深沉。这类似于《尔雅》中对爱的观点。
-
婚姻是一种爱的实践,只要双方去爱,就能够在婚姻中得到爱。
-
信仰的底层是一种依恋关系,所以,信仰也是爱的一种。
-
主动回忆能够改变记忆,让我们整合自己的过去,爱上自己,同样的做法也能够获得家庭之爱。
-
人一生下来就渴望“超越自我”,所谓的超越自我就是跟“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处在一种依恋关系中。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爱、发现爱、去爱。
我愿意接受所有这些观点。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