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结论: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忘了哪位投资大神曾经说过类似以下的话:
一个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它的情绪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它的成本决定的,甚至与以上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
价格就是价格,它仅仅就是根据市场当前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说回电车,以我浅薄的认知,跟车价关系相关的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 1.上游成本
- 2.政策
- 3.电车制造的成熟程度
- 4.市场的接受程度
- 5.这些因素这么决定供需关系的
- 6.过去、现在、将来
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会决定最终的供需关系,也就决定了车价。
所以电车也不一定一直不加价的,只不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大部分因素都导致没到供过于求的程度,才会让我们误以为电车加价相对较少。
那一个一个来拆拆上面的几个因素
1、上游成本
上游成本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Tier 1~Tier 3的供货价格,第二层更上游的原材料的价格
先说第一层:
对于电车这个目前在正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兴产业,各个Tier的成本正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形成成本上的规模效应。
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规模化,还是政策导向的过度扩张。
都实实在在的拉低了电车所需的特有的各个部件的成本。
拿电车里成本占比最大的动力电池来说,从2010年到2020年已经降了90%
在这一层:
以肉眼可见的渗透率不断的提升,成本会继续下降。
再说第二层:
上游的原材料成本。
虽然会因为开采工艺及技术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成本,但在有限资源的部分因为越采越少的原因,形不成成本上的规模效应。
不过好的地方是,这一部分在原本全球化的充分分工协作的市场上,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的话价格是相对可控的。
这里为什么说是可控而不是稳定。
因为原材料作为大宗商品肯定会有一定的周期性的,所以不稳定。
但是厂家会通过期货期权等进行对冲,所以价格还基本可控。
而原本上游原材料的成本离主机厂之间的链条还很长,而且还有对冲提供的安全垫。
如果没有发生啥不可抗力,基本能够熨平大部分的周期。让TierX们的成本规模效应继续往前跑。
但,万一,如果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导致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如果急剧上升,而且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话。
在消耗完之前通过对冲来垫起的安全垫之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各层Tier的成本上升。
一开始还可以为了顾忌与主机厂的长期合作稳定性而不一定会提高供货成本,但是在入不敷出的时候也只能先保证自己活下去,主机厂的进货成本也就会上升。
在这一层:
虽然隔着远,但是没有规模效应,而且波动的程度反而会高一点
2、政策
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是国家对电车的补贴力度。
补贴力度越大,越能够给主机厂提供价格调整的安全垫,从而可以在更大的纵深内去执行与实施战略,而不用因为一时的现金流断流而被迫平仓出局。
虽然即使补贴了以后也有可能亏本卖,但是亏本卖了一定规模以后没准就过了转亏为盈的阈值了。
政策给的安全垫厚的时候,企业也可以视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让利多少给消费者,主动性更高。
而,如果补贴越来越少的话,就大大削薄了主机厂可以辗转腾挪的空间。
很有可能就不得不因为一时的五斗米而涨价,反脆弱性急剧下降。
在政策这一部分:
我们国内对的政策导向给了电车野蛮发育一个很好的温床,在可以一定程度上或者最小程度上考虑成本的温床。
3、电车制造的成熟程度
电车制造的成熟度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同样是制造工艺和技术提升后对的成本的持续下降,第二层是成熟度提升消费者对电车这新物种的接受度提升。
第一层:
很简单,结论与Tier X们一致,还在青壮年的电车只要不懈怠,成本还可以肉眼可见的下降。
第二层:
如果产品成熟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就会逐渐拥有一定程度的定价权。
有了定价权以后,价格就会逐渐接近价值甚至超过价值。
但是,制造成熟程度只是消费者接受电车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他条件我们放到第4部分说。
4、市场接受程度
市场接受程度除了产品本身的成熟度,对电车来说还与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及燃油车的购买惯性何时消除相关。
先说基础设施:
现在道路加油站到处都是,但是充电站就不一定了,超级充电站就更不一定了。
如果在你里程极度焦虑的时候,周围找不到一个充电站的话,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想买电动车。
对家庭的用车门槛来说,可能会需要一个专用车位,而且小区物业允许你安装充电桩。
现在全国各地对的政策不一致,有些小区要安个充电桩会比登天还难。
然后,购燃油车的惯性
这个说不好什么时候拐点来,拐点一旦来了电车的购车需求会井喷是爆发。
也许是明年,也许是后年,也有可能是在某年的冬季的。
虽然一定回来,但是很大概率会迟到。
5.与供需关系间的玄学
以上的四点共同决定的供需关系的平衡,也就决定了车价
比如:
在制造工艺和上游成本没有得到充分平摊之前,电车的车价相对燃油车是没有一点竞争力的。这时即使有供也无求这个时候别说涨价,先烧钱铺市占率养市场才是王道。
然后政策给一点补贴给一些限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供需关系,会有一定特定群体的求,但是还不能覆盖所有的供。
然后制造成熟度提升可以让厂家持续稳定的、自己又能活下去的、又能提供给消费者在相同价格下基本等同于油车是使用体验,甚至是超出,又或者能够差异性的车的话。求的部分就又对多很多,稳定很多。
然后在市场接受程度上
电车这个之前及现在都还处于开荒的时期的愣头青是没有资格拥有定价权的,因为消费者还没接受你,更不要说需要你。你看美团滴滴支付宝都是前期疯狂的补贴,只有在产品到了用户有一定使用粘性以后才敢开始提价的灰度测试。
消费者认知的逐步转变,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慢慢的可以让消费者很安心的去买电车。这时候的求就有可能能大于供了。
这个之后所谓的产能不足,品牌溢价才会出现。
以上种种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供需的天平不断的踩跷跷板。
6、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
Tier X们的供货价格:开始很高,然后持续稳定的快速下降中
原材料:基本稳定
政策:很高
制造程度:大部分很垃圾
市场接受程度:基本很难接受
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当下
Tier X们的供货价格:然后持续稳定的中速下降中
原材料:急剧上涨
在逆全球化的、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级的当下。
而又有个别原材料只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国家的现实下。又加上这恼人的疫情。
原材料的价格就不再是可控的了,可能急涨急跌。
我们什么时候见过跌到0元以下的原油,之后又绝地反击的。
政策:缓慢滑坡→极速滑坡
制造程度:逐渐成熟,个别优秀
市场接受程度:逐渐开始接受,隐隐看到拐点、
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Tier X们的供货价格:牙膏应该是挤不太出来了,基本维持稳定
原材料:不知道,最差也差不过现在了
政策:基本不会有补贴
制造程度:普遍城市,优秀案例被Copy
市场接受程度:成为新的购车惯性
大概率逃不过一个行业内卷的宿命:今天很残酷,明天很美好,后天还是很残酷。
会有一段电车拐点来临之后整个行业蛋糕变大,然后大家都有汤喝,都可以加价的时代。
之后就会进入红海厮杀,,普通玩家逐渐出清,一将功成万骨枯,谁都不敢加价。
再之后真寡头形成,消费者没的选,寡头间又有默契,随便收割消费者的加价。
然后又进入死亡循环。
总结起来就是如下面这张图,这是全文唯二张我自己XJB画的图,看个意思就行啦。
而我们才刚刚看到电车这个新变种刚刚冒头的那么短短的一小个阶段。
还没有穿越几个牛熊,还不知道未来这个跷跷板会怎样。
以上只是我浅薄的认知下的无责任胡扯,不一定对,很有可能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小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做一名超级跑车销售该从何入手?发展前景怎样?
19年A6l明年开始销售,到底该买18年A6l还是买19年A6l。?
本文转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8890987/answer/2449518474?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rss&utm_source=rss&utm_content=title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