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看似答案非常明显,实际上答案也非常明显的问题。
车换了,人没换,变得不会开车了,结论不就是:
要么换的车不对,要么这个人不行,至少是暂时不行。
以上结论开玩笑的部分占大头,有没有道理大家自己判断啦。
另外还有一个是我自以为是的,有点荒谬的结论:
换了一台车后,会由原本肌肉记忆控制的自动驾驶变回到由大脑主动意识控制的人工驾驶
而这个人又没有办法在上车的5分钟内迅速的微调之前的算法将大脑主动意识再次重新变回到自动驾驶。
接下来是关于这个结论的过于冗余的讨论和解释,如果你冗余的时间还有点猎奇心的话,看看也无妨。
分为三个部分:
- 1.换车的影响:从自动驾驶变回了主动驾驶
- 2.为什么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因为不会抽象
- 3.有没有解药可以让不行的人变成行的人:我的答案是有
1.换车的影响:肌肉记忆的自动驾驶变回到大脑主动意识的人工驾驶
每台车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哪怕是同款车型在生产一致性上也会有那么点细微的差距。
所以,换一台车你的操作环境就变了,原来的做法或多或少会有不适用的地方,如果沿用原来的做法就会让你显得不那么会开车了。
上面的内容用文绉绉的形式再表述一遍的话:
原来的那台车的肌肉记忆已经不好使了,现在这台车的肌肉记忆还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要重新开始靠大脑的主动意识来开车,关键这个时候原来的旧肌肉记忆还会时不时地蹦出开给个debuff,给你在建立新路径依赖的路上添不少堵。
这里扯到了两个词:
肌肉记忆和大脑主动意识。
画下黑板,是全篇的第一个,唯二之一的重点。
可能大部分老司机都没意识到,我们现在开车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靠着“脊椎”这个最早进化出来的也最原始的基于条件反射来控制身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者肌肉记忆来开车的。只有少数的时间我们大脑才会接管过来主动控制。
这就意味着,我们开车的大部分时间里是某种变相的自动驾驶。
如果你不相信,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1.1关于我们与第一台车的亲密接触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那年夏天一起学车的青葱岁月,看看随着我们被岁月的杀猪刀变了各种颜色的同时。
在开车这件事上,肌肉记忆与大脑主动意识之间是如何拉锯的。
回想下第一次摸方向盘第一次开车上路的时候:
我们可能全部的精力都在车上,甚至一开始都无法集中注意力。
我们不知道自己操作了什么,车子响应了什么,路上发生了什么,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基本就是教练说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教练臭骂一顿,说你是猪吗,前面是沟你还开过去。
简直是人生自信心最低谷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我们的大脑还在拼命学习关于开车的一切:
关于车的每个部件是干什么用的?我动了它的什么部位它会怎么反应?这个反应应该如何套用到路上各种千变万化的路况中?
这些都是需要大脑来主动计算,然后在下一秒立刻给出指令给身体。
开车过程的中每一幁都是实时计算的,并且连用哪套算法都是临时调用的,用错了还得在出事前赶紧换上对的算法。
这个时候是我们最累最痛苦的时候,但是也是大脑训练关于开车的算法学习得最快的时候。
然后逐渐逐渐地,在我们痛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在的注意力逐渐能够集中了。
也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注意路,什么时候该注意人,什么时候该注意风。
再逐渐逐渐地,我们已经能够听着歌哼着曲儿开车了,还能欣赏车外的美景美人,还是随时观察车内的领导是否注意到了你的偷瞄。
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把车开好的同时,我们注意力的余裕还有很多。
(声明一点:这里没有任何的宣扬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开车的意思)
这是因为:
关于开车这件事大脑在认为算法被训练的差不多的情况下,就不太会主动接管了,基本就交给脊柱了。
只会在偶尔少数的情况下会介入:比如导航老是瞎导,比如说在市井小道电瓶车老人小孩都在的地方,比如车子突然感觉哪里不对了。
这个时候大脑才会主动介入,如果我们回想下某些大脑主动接入开车的片刻,我们会发现:
即使收音机还放着歌,领导还在跟你唠着家常,车子略过了一群AKB48打扮的姑娘,而你当时却完完全全的没注意到,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都在开车上。
所以关于我们与第一台车的亲密接触,在肌肉记忆和大脑主动意识的拉锯上来说。
时间轴上:从基本全靠大脑转化为大部分靠肌肉记忆
场景上:大部分场景靠肌肉记忆,corner case靠大脑。
1.2 从肌肉记忆变回大脑主动控制会怎样
在开车时大脑主动控制与肌肉记忆控制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当我们换了台车后,大脑需要的处理的信息量陡升。
这个时候我们基本需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重新都放到开车上,可能还不够。
但是如果我们在重新熟悉一辆车的同时,还继续听着歌哼着曲聊着天的话,我们很有可能就不能把车开好了。
而如果偶尔在我们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旧的那台车的肌肉记忆就会接管。
这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没问题,但是因为车的特性不一样,有些时候即使是与以往相同的操作,车辆的响应也会与你的预期不符。
比你预期的车速加多/加少了,方向转多/转少了,刹车刹太/刹不够了。
如果恰恰因为这么点细微的差距,再碰上点Corner Case,比如:
- 我们超一台大车时,发现原本能超过去的距离不够了,对向车道又有车开过来了,我们右边又刚刚好又有大车,后面还有一台车看你超他也兴冲冲的赶上来了。
- 我们转弯时,发现一下拐的这么这么急呢就蹭上绿化带了。
- 刹车时发现这车刹车怎么这么肉就怼到了前车,或者发现这车这么这么敏感就被后车怼了。
同类型事物的第二次肌肉记忆建立的痛苦之处就在于此。
看着很相似,基本可以套用同样的算法,但是细微处的算法不同会对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是导致我们为什么会变得不会开车的客观条件。
2.为什么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
无论谁换了一辆车都需要重新适应,这个客观现象谁都得承受。
为什么有些人不行,通俗点说:不会一通百通,没有套路
文绉绉点说:
不会拓扑,不会抽象,不会形成方法论
画下黑板,是全篇的第二个,唯二之二的重点。
其实在我们学会开车以后,与第一台车水乳交融以后。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去控制一台车,已经知道如何让这台车在路上安全高效地行驶。
只不过有可能我们不知道如何把这开车的办法再有效地套用到另外一台车上,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全般复制。
对开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 1.人对环境的认知与判断
- 2.做出相应的操作
- 3.车辆的响应
- 4.根据车辆的响应,再次回到人对环境的认知与判断
这其中1&2&4的算法都是理论上可以套用之前的,我们至少还能保持75%的老司机的水平。
但是我们换了一台车以后,车辆的响应的算法就需要重新修正了。
修正的好的话,1&2&4的算法就可以继续用,重新回到一个老司机的水平。
修正不好的话,就会因为3这个子算法出现的偏差,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计算结果,进而直接把我们拉回到新手司机的水平。
所以虽然只换了台车,但是没有与这台车磨合好的话:
对我们的操作,对我们的判断都会产生越来越发散,越来越无法收敛的影响。
而对于车辆响应如何在碰到一台新车时迅速摸透并做出合适的修正,其实是有一定的套路的。
3.我认为的解药
如何迅速适应一台新车,如何迅速地适应任何一台新车。
对于一台车的操作来说,最基础最主要的仅仅就三个方面:
- 怎么让他跑起来(油门)
- 怎么让他转弯(方向盘)
- 真么让他停下来(刹车)
这三项,如果我们在上车的时候有刻意的去注意并刻意记忆下,那么熟悉一台车就事半功倍了。
比如上了车以后,在安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能够多试探几个姿势,直捣黄龙的一探深浅:
- 各个油门的开度、踩踏速率都试一下,这样这车能多快的冲我们就知道了;
- 手波的话各个转速下对的各个档位都试一下,这样在什么速率下最有力就知道了;
- 常用车速下的各种刹车深度、踩踏速率也都试一下,这样什么时候想停就能停就知道了;
- 常用车速下的方向盘操作也感受下,这样怎么才能顺畅的换姿势而不折了腰就知道了;
除了这三项,再加上我们一上来对驾驶姿态的刻意熟悉,基本上就能快速适应一台新车了。
然后就能迅速的在我们的御车宝典中增加一套对于这台车的子算法,我们就又变回一个老司机了。
关于如何熟悉方向盘手感,及如何快速调整至合适的驾驶姿势,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汽车座椅怎样调整才能保证是最佳的安全驾驶状态?为什么有人乱打方向盘却能回正?靠的是手感吗?
当我们熟悉第一台车的时候很痛苦,熟悉第二台车的时候会更痛苦,因为带着第一台车的惯性而又不知道在新车上如何灵活使用。
但是在我们跨过了第二台车的门槛后,掌握了套路之后,第三台开始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当你御车无数以后,再去摸一台新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你过往算法库里面不同特性的重新排列组合,基本上没有新的东西要学了,只不过这样的搭配方式你没见过,性子是柔是辣试试也好。
第一次会很痛,第二次会更痛,但是第三次之后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好啦,越写越长,强制自己停在这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小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觉得开车最安全最有效是速度慢下来吗?
本文转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9257859/answer/2454051439?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rss&utm_source=rss&utm_content=title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