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段关于“蝴蝶效应”的描述广为流传,而背后所依托的“混沌理论”,乃至由此而构建起的复杂性科学,却依旧是艰深晦涩。人们将其誉为“第三次科学革命”,却少有人能说清,它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一只蝴蝶,可以扇动起一场横扫科学研究领域的龙卷风?混沌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究竟想要阐明怎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方面能感受到复杂性科学的应用?而这样的研究,又会将我们的世界引向何方?……
在本期数字刊里,记者们将通过详尽的主文和对混沌理论研究领域重要学者的专访,努力为你讲述这项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究竟在探索什么。在音频节目“Talk三联”中,参与本期封面报道的记者还会复盘完成整期稿件的过程。如何完成这样一期看起来有些晦涩的主题报道?不妨来听听记者们的感受。
同时,资深主笔蒲实的系列播客“蒲实和她的同龄人”也迎来了新一期内容“撕裂的社交网络中,哲学能否帮我们重新定位?”蒲实将与“最酷的哲学教授”姜宇辉老师一起,聊聊在充满焦虑与撕裂感的当下,哲学如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的位置。
写一篇复杂性科学的稿件,究竟有多“复杂”?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张宇琦,《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21世纪是进入混沌理论的时代,混沌理论引发的复杂性研究,已然在引领科学研究的大潮。随着时间沉淀,我们甚至可以说万物皆可用复杂理论来解释。那么何谓“混沌”,复杂性又是什么?和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与“三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你和负责封面报道的记者一起,探讨“混沌”理论的前世今生。撰写一篇关于晦涩科学理论的稿件究竟可以有多复杂?在这期播客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本期试听选段
记者们的深切感受
● 如果人文社科领域有一门学科是可以用到混沌理论的,应该就是经济学。
● 大城市做什么事情都效率高,但同时,集聚效应也对于不好的事情也是适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城市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 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实际应用、存在哪些现象,这些随口都能说得出来;混沌系统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是你要说有什么应用、有什么发明,就很难了。
● 一个有很强规律的系统中引入一点点变量,它最后会造成一个很大规模的混沌;但复杂系统则是在看起来很混乱的体系当中,试图去找到底层的规律。
●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混沌都是弱混沌,比如说“蝴蝶效应”,可能北京有个人打了个喷嚏,然后广东就要有降温。但是它也不会降到-30℃,还是一个可接受范围内的降温。所以说大自然还是仁慈的。
● 人类现在可能就处在一个混沌的时期。
● 我们之前说“万物皆可元宇宙”,我们也可以说“万物皆可用复杂理论来解释”,但是这个东西,它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沉淀。
在本期播客中,你还可以听到
05:23 复杂性与混沌,越看越迷茫
08:37 混沌经济学是一种伪科学?
10:53 又虚又实?难以捉摸的城市科学
17:50 无限:数学概念还是物理学概念?
21:35 混沌可描述的现象,其实很多
26:53 混沌现象是一种“弱”混沌?
27:47 复杂系统中,必然会有争论
32:19 “三”很神奇,“三”意味着混沌
34:21 混沌与哲学搭边,意味着混乱和秩序的结合
35:44 相比传统,复杂新科学新在何处?
37:25 封面插画究竟有何深意?
39:30 苗老师倾情荐书
文/苗千
理性的力量究竟能否征服混沌和复杂?这正是人类在20世纪下半叶发现并且尝试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诞生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让人类告别了经典力学所构建的机械性宇宙,那么在20世纪下半叶诞生的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科学则开始让人类告别还原论思想,深入到混沌与复杂性的深渊,却又从中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秩序和美感。
文/张宇琦
我们所说的复杂科学主要指一个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生命系统。它和生物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社会也看成一种生命形式,认为互联网、市场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复杂科学家所说的生命系统是更广义的,包含各种由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构成的网络,比如大脑中的神经元、社会中的人、森林中的物种。但要研究这些问题,就需要足够与之匹配的方法。过去这些年,我们已经发展出很多方法——基于主体建模、网络理论、遗传算法、标度理论、集体决策等等。
人们经常产生混淆,说“我们用复杂科学解决这个问题吧”,但这其实说不通的,这就好比,你怎么能用英语或历史解决某个问题呢?总之,复杂科学指的是一类广泛的生命现象,我们正在慢慢找到正确思考它们的方式。
更多专题报道
○ 混乱与复杂之中的秩序和机遇(苗千)
○ 被滥用的科学语言(陈璐)
○ 数学如何理解混沌?(陈璐)
○ 技术不会让城市变得完美(张宇琦)
○ 畅销书与混沌学传奇(薛巍)
○ 21世纪为何是复杂性的世纪?(苗千)
从“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牛顿,到“第二次科学革命”中大放异彩的爱因斯坦,《三联生活周刊》在用科学报道的方式,梳理人类发展的重要时刻。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我们不妨来听一听这些报道背后的执笔人之一苗千是怎么说的:
……说它们是科普,我不大敢承认,我只是试着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最近在物理学领域人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及这些发现的意义之所在。我不大相信这个专栏真的能够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说它们是科学闲话倒是更贴切。几年下来,这个专栏在《三联生活周刊》居然也熬成了一个老面孔,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看上去也就不似当初那么突兀了,毕竟生活是无所不包的,其中也有科学的位置。
我们每周三释放导读文章
每周五解锁当周所有内容
可下载“三联中读”APP或直接通过H5页面
体验我们的数字刊。
制作:高一丁
《三联生活周刊》+《爱乐》+《读书》
365天听读一体
27年周刊精华内容一键畅读
50+期TALK三联原创播客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数字刊
阅读原文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pWo49kS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