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onojyun.com/2022/07/09/6298/
△ 190|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
题目取自德艺双馨的郭德纲老师的段子,但今天要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相信昨天大家的微信朋友圈都被「狂欢」「吃席」「好日子」「笑一笑不损功德」这些东西铺天盖地地霸屏,如果您是参与这些娱乐项目的人,那我非常严肃地建议您,今天的这篇文章可能不太适合您。
这个新闻本身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因为他几乎可定被定性是「恐怖主义」,只不过在中国,这个新闻有了更多「合理」的色彩和再解释——它非常符合爱国教育的普世价值,同时又符合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道德秩序,所以这则新闻在简体中文网络有了一种近乎疯狂的「乐趣」——至少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任何意义上的代价。
其实新闻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懒得发朋友圈说什么了,大概也猜到了接下来会按照怎样的剧情发展。不过是因为现在的我已经懒得争论和善于发现「内核」,所以这些事情又能看出另一种乐趣。
朋友圈有各种论点,除去那些无脑庆祝吃席的人。其他稍显理性的,有两个方向的观点:一种认为「不应该为杀戮喝彩」,一种认为「这是『他』因果报应」。其实这两种「理性客观」的观点我都觉得没有对与错的问题,不应该为杀戮喝彩,得看日本给这件事情如何定性;另一方面,日本截止现在一共有6名首相或前首相被暗杀,它本身也是一种「危险行业」,说不定对于日本社会而言,他们都还没有来得及「高潮」,我们便已经开始了「战争」;而因果结局,这个虽然不是当事人所控的,颇有些野史鬼话色彩,而这些所谓的因果,在本身没有事件追溯的情况下,谁都可以说「他」经历的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果——不过有趣的事,那些认为因果循环报应有理的人,本身也是在这些因果报应里被人观察、被书写故事和被重新定义的素材。
中国人向来爱讲一个「对与错」,在这些公共事件更不例外。一旦进入到对与错的程序,就不允许有任何可能的中间地带存在。就跟这一次的公共事件一样,虽然说「死者为大」是中国人最高行事准则,但因为有「前序错误」的存在,所以这个时候「死者为大」被对抗了。而这种对与错的游戏里面,当然是遇害本身就是一种对错误的重新调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他都应该被解释为活该——但凡有与活该,甚至是相反的,那都一定是错误的存在。不允许有怜悯、有反思、甚至是任何与「活该」无关的情绪和论调。所以才在朋友圈掀起了新一轮的「互删好友」活动,以彼此的「观点」作为考核的标准,来确定是否能有共事的可能。
显然,这样的「考核」已经于事无补了,越是这种割裂的「对与错」存在,就越是说明中国的学龄教育已经成功了。这个教育不单单是关于对与错的教育,也有仇恨与热爱的教育。既然这样的「考核」已经成为我们过去学生时代的考试内容,如今再反过来用这些标准区分你我,却是有点「晚」了——甚至在将来的某一个必要的时间点,这些「无法通过考核」的人,将成为罪人,因为他们与公众秉持着违背的是非对错观,甚至拧不清什么该热爱什么该抱有这辈子都不能忘怀的仇恨。
不过也有人会站出来「清醒」地觉得「这些不计后果的情绪释放必然会带来后果不计的后果」。显然,简体中文网络的这场狂欢还是被全世界看见了,不过按照「对与错」的规则,既然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狂欢是正确的,那些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毫无疑问都将是错误的。
这一次我并没有「站队」,因为这样的结局是必然发生的,无论站在哪一边,在未来的某一天都将是罪人。我更多地是去关注了那些「公众人物」,想看他们在这个突发事件之下,到底在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对与错」这个课题。我排除了那些整天在朋友圈定时转发公司节假日海报的人,因为他们几乎都是「正义」的一方,他们不允许朋友圈里对行刺事件有任何的不同于「活该」的情绪出现。「公众人物」几乎没有第一时间「发话」,最开始狂吠的,都是以「正确的情绪」霸占了公共网络。这个时候难免会有「唱反调」的人出现,我们可以称其为「炮灰」,因为他们必然会在最开始被「对与错」进行调整。
另一些稍微着急的「公众人物」,大概都是为了蹭上情绪热度。毕竟这种「正确的情绪」很快会因为「反思的声音」给慢慢熄灭——所以一些「公众人物」在第一时间骂了声活该。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他们一定是考量过自己的受众都是秉持哪一种「对与错」的人,所以他们做出这种「吃饭」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再接下来,一种中间派的「公众人物」就会出现,他们不表达自己对刺杀事件的任何「对与错」,而是单从人们不计后果的情绪宣泄作为切入,这个时候,一些人冷却了,狂欢的人给冷静思考的人留出了空间,得以让「对与错」的观点都可以被呈现出来。中间派的观点虽然没有对与错,但因为无法给上头的中国人讲清楚事情的「对与错」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结果,还是得用上拉踩的方式,虽然他们没有指名点姓地说对错,但为了证明中立也是一种「正确」,就必然要对抗那些狂欢的人。
最终的冷却,是在凌晨的夜晚。这个时候大批量的「公众人物」就会出现,经过一天的冷却,他们终于可以在狂欢之后发声,而这个时候,一些一开始就上头的人到这个时候也慢慢冷却,偷偷删掉了自己白天狂欢时的朋友圈;一些还没有从狂欢中清醒过来的,终于吃完了晚上的聚餐喝够了庆祝的酒,才有时间开始对那些观点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删除和拉黑——结果发现自己早就被对方删掉了;不过这一次很有趣,我看到更多的「公众人物」是不再发声的,或许他们和我想的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言论,会成为他们被推上火刑架的定罪证据。
昨天一整天,让我想起了某种昆虫的进化,从毛虫时期的丑陋,到结茧时的冷静和沉寂,最后到破茧而出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它到底是绚丽的蝴蝶还是扑火的飞蛾。当然,我们还忘了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
本文转自: https://onojyun.com/2022/07/09/6298/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