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请回忆一下,每天早上从被窝中醒来和晚上临睡前,你会做什么事情???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雷同的——上网冲浪。在生活里,我们每天都要接受层出不穷的信息:实时的新闻资讯、偶像的最新动向、有趣的热点消息、关于生活的各类讨论……每一条似乎都值得我们的目光为此停留。
在#EDG夺冠#的回合中,取胜的关键性操作是什么?
#遛狗不拴绳该不该重罚#,走法律程序的话,该怎么维权?
#自动驾驶应该取消吗#,你是新技术的“尝鲜派”,还是“等等党”?
……
这些曾经登上热搜的话题,或许会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一方面,理解它们需要的知识,在我们原有的知识领域外;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不基于事件本身的情绪化表达,干扰我们的判断。这使得本应是理性的讨论,却沦为一场释放情绪、只关乎立场的言语对抗。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求有深度的知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借助不同角度、以更客观的姿态去理解越发复杂的世界。当专业的知识分享者和学习者数量足够多时,一个更理性的交流环境也会随之到来。
在微博,有一些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出关于热点信息的深度解答。
从娃娃抓起,
练电竞能出人头地吗?
电竞博主,@尹天CLANG
@尹天CLANG近照
2018年11月3日,是电竞博主@尹天CLANG的生日。而对电竞迷来说,这个日子同样值得铭记——IG战队在韩国仁川以3比0击败了FNC战队,夺得英雄联盟S赛事的冠军。
当时,@尹天CLANG正在上海郊外的合租房内,准备写一篇赛事复盘,试图详尽解读这场令人瞩目的比赛。但住处的Wi-Fi信号差,覆盖不到他的房间。@尹天CLANG只能坐两站地铁,到附近的网吧。第三局看到一半时,他观察到IG在场上有压倒性优势,判断IG会以不失一局的成绩取胜。
@尹天CLANG迅速拷贝好录像,赶回家中就开始写比赛复盘,为此熬了一个通宵,等把稿子发布的那刻,处在激动情绪中的他看向窗外,“已经是早上六点钟,最早一批赶着上班的人都起来了,太阳的光洒在河面上,回想起来,很有文学性。”
@尹天CLANG在家中的工作状态
在这类与赛事热点相关的创作上,@尹天CLANG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我想既保证它的时效性,同时又兼顾内容的深度与丰富度。”他常复盘早先发布的文章,“尽可能在细节上做出调整,从而保持住稳定的写作水平。”
在成为博主前,@尹天CLANG做过直播公司的运营,打理过游戏战队的官方微博,也在游戏媒体做过记者。最初,他单纯觉得从事游戏行业的人心态年轻,和他们待在一起很舒服。但后来再看,他觉得“每段经历都是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个行业,之后对整个游戏生态会有深入认识”。
2020年,@尹天CLANG决定辞掉工作,成为一名自媒体人。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8点,他会如时观看比赛,“如果比赛特别好,就加急写内容。”从4月开始,@尹天CLANG陆续把文章发布在微博上,因为“想在公众领域引起讨论,这是绕不开的地方。”
@尹天CLANG的微博
当一些电竞博主用几百字的短评总结比赛时,@尹天CLANG常常会写1万字甚至2万字的长文章。他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耐着性子看完,但还是希望“能提供有价值且不一样的信息“。在他看来,在电竞这种小众领域,“有独特性,才能称得上是‘新知’。”
在微博上,@尹天CLANG还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在一起看比赛,有时也会闲聊生活琐事。除此以外,他也会帮助别人。一次,@尹天CLANG发布了一条与电竞教育相关的文章。没过多久,私信里就有一位来自新疆的中年男人找到了他。对方说自己的孩子想去打职业比赛,但他不知道孩子的水平有多高,也不清楚他成为职业选手的可能性有多大。
@尹天CLANG耐心地同他解释怎样成为职业选手,之后,又推荐那位父亲带着孩子报了某俱乐部的体验营。一个月后,对方告诉他,孩子已经被打击得灰溜溜地回来了,“如果没有遇到我的话,那个爸爸很可能会带着孩子去当地一家没有资质的电竞学校,花很多钱不说,那里的人可能也不会负责地告诉他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
(上)2019年,@尹天CLANG去看初音演唱会
(下)@尹天CLANG参加英雄联盟全球十周年庆典
如今的@尹天CLANG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创作着,有精彩的热点赛事,就找合适的角度来分析,要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他就读书、跑步、打桌游,而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提升写作、防止变胖、再多一点儿社交”。
点此即可知道尹天的观点!
? 对于开头的问题,你怎么看?
优秀的电竞选手需要兼具天赋与努力。目前的教育中,电竞专业大多叫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更多培养的是幕后工作者,而非选手。而且,课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现在电竞行业缺口不大,就业前景不确定。
如果想把未来赌在成为电竞选手上,那真的太看运气了。
醉驾入刑,
到底有多大必要?
普法博主,@法山叔
@法山叔近照
写出小说《进击的律师》那年,@法山叔刚从事法律工作。那时,他觉得“市面上比较扎实靠谱,又真正讲法律行业的作品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都是不接地气地反映“天降正义”的主题,或是套着法律外壳的甜宠剧。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连载有真实情节的律师故事。
“通过那些文字,我和很多人建立了连接,大家能彼此提供精神上的营养。”7年过去,@法山叔一直在坚持写作。用他的话说,是“忙时作业,闲时做文”,输出多的年份,他产出了上百万字。
早在高中时,@法山叔就对法律产生了兴趣。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法学不仅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它要涉及很多具体问题。”等到开始工作,他对法律行业的看法再次更新。当新手律师的那年,@法山叔首先参与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并购尽调。
@法山叔宣传自己的作品
当时他入驻标的公司,发现自己要做的主要是厘清这家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是否由此衍生出的法律风险和交易风险。“从律师角度的看,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工作,离公平与正义很遥远,但是,律师的部分职责、也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就是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之内,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在对法律行业有了深入了解后,@法山叔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写法律文章。“当时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想法,只是自己有写作习惯,又恰好想和大家分享。”2017年9月,微博法律邀请他在平台上写法律评论,他欣然接受。
但他慢慢发现,由于短视频平台出现,人们的信息摄入习惯开始从文字向视频转变。@法山叔决定更新知识分享的方式,“我想要做中视频,这样才有可能在相对浓缩的时间里,给人们提供优质扎实的普法内容。”
正在演讲的@法山叔
去年1月,他以《约法三章》为视频栏目,在微博开始了视频分享。起初,他和团队的小伙伴很迷茫,“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的态度,去阐释法律规定,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材料,让视频的表达更丰富。”
随着经验的累积,@法山叔有了自己的判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今他的视频里,一类是热点事件,他会从法律角度帮助人们理解为何这样判决。另一类,则通过曲折离奇的真实故事来承载法律。除此以外,他还会把《婚姻法》、《劳动法》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法条提炼出来,进行解读。“想让大家对法律感兴趣,就要从这些每天发生的事情入手。”
通过微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法山叔,他感觉“和一些短视频平台相比,微博的破圈意义很大,尤其是当一些热点事件发生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里。”
@法山叔的微博
可是,@法山叔也会陷入舆论的漩涡中。“随着关注你的人多了,你会发现评论区出现越来越多情绪化严重的信息,这也是我坚定继续基于法律角度分享不同立场观点的原因。我做视频的意义在于,让大家可以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天然立场,然后会对这个话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
每次录制视频时,@法山叔都会说:“我是一名平平无奇且私货很多的法律工作者。”他想告诉看视频的网友,他和大家一样都在平凡地生活着,同时他也想提醒大家即使观看自己的视频,也要随时保持独立思考。
点此即可知道法山叔的观点!
?对于开头的问题,你怎么看?
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醉驾入刑,至今已逾十年。十年中,“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今年,有学者及人大代表主张调整醉驾入刑的标准,其中一个观点是作为主观恶性不大的微罪,醉驾的后果甚至比6个月内拘役的刑罚更为严重,而由此提倡的微罪封存制度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很多支持。
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定论,倾听多方声音,保持独立、客观的思考,才是这个问题最大的意义。
新能源汽车跑长途,
是天方夜谭吗?
电动汽车博主,@张抗抗KK
@张抗抗KK(右侧)近照
电动汽车博主@张抗抗KK的一天是从早上5点开始的。起床后,他会读书写作,一直持续到午后,这是日程表里雷打不动的事项。2020年前,他常在各地出差。而现在,他更多会在微博上和同行连麦,聊一聊电动汽车行业的新动向。
@张抗抗KK接触电动汽车已经有14年了。200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汽车系。在电动汽车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时,他就已经对这个产业有深入的了解。@张抗抗KK所在的课题组还与某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他跟随团队到广西柳州做了一年科研工作。“当时企业(员工)处于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他们不停地问,电动车真的是未来吗?”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张抗抗KK
2014年,@张抗抗KK博士毕业,在写论文的那段时间,他开始在网上回答大家关于电动汽车的一些问题。“网上对很多东西的回答是错误的,我想既然自己入行比较早,就去纠正一些不对的地方。”慢慢地,他凭借专业的知识分享,累积起一批忠实读者。
但汽车行业始终在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事物推出,比如“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概念对大众而言都很陌生。@张抗抗KK开始思索,怎样才能把这些技术深入浅出地讲给人们?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文章里多用比喻;涉及到科学知识的部分,最好不要超过初中教育水平的描述等。
“作为一个创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知识内容,让我能接触更广的人群,也更能关注那些实实在在的日常问题。”譬如,两年前,大部分人都觉得电动汽车不适合开长途——最早,@张抗抗KK也这样认为,但他还是想用实践来验证这个问题。
生活中的@张抗抗KK
之后,他驾驶一辆纯电动汽车,当天往返了639公里,并把这段经历写在微博上,试图证明郊游、通勤、自驾回老家,都能通过电动汽车完成。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两年多过去,@张抗抗KK提及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从不到4%,到了如今的28%。“经历这个探索的过程,我发现之前预想的那些困难,可能大部分都是不存在的。”
@张抗抗KK知道,有人觉得他做得很出色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他相信,“当人们不带情绪地看完新知识,心中会有属于自己的判断。”
点此即可知道张抗抗的观点!
? 对于开头的问题,你怎么看?
电车跑长途有劣势,也有优势。当续航不足时,电车跑长途会有些困难,但可补救的措施相当多,随着充电设备的完善,电池能得到很好的“续命”。
当续航足以支撑到终点时,则“攻守之势异也”。因为电费太便宜,不必考虑过高速度带来的补能成本增加。
这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与读者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除了他们,在微博新知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知识分享者。
有谙熟于财经的@Michelle于超,她不仅聚焦国内消费市场,在分析经济走向时,还充分结合国际局势,告诉人们“当前情况下,谨慎可行的投资该何去何从?”有立志成为调查记者的@卢诗翰,用新媒体的方式撰写有关互联网大厂的深度文章;有在医疗领域深耕多年的@庄时利和,为网友提供关于医学问题的解读。
除此以外,作为微博新知的联合发起人@河森堡,身为科普作者的他更是呼吁更多的知识创作者,一同参与到传播新知的中来。正如他在微博中提到的:这个平台出现了一批作者,想要严肃真诚地和大家做些表达说点事。让更多温暖、优雅、深刻、幽默地长文在微博和大家见面。这个趋势可能是对短视频流行的一种回应,你短我就长,你浅我就深。
#微博新知来了#
作为社会热点的产生地与发酵地,微博是一块交流的土壤。在这里,每天有无数人关注社会事件的走向。然而,知识的匮乏与解读角度的欠缺,有时会让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受限,就像哲学家陈嘉映所说,“用以交换、修正和调和不同意见的‘智识话语’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化、情绪化和政治化的立场表达。”
微博发起新知项目,借助打造博主矩阵的方式,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根植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分享者们,也可以借助这个空间,实现跨越圈层的交流,从而把专业性的内容,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当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储备时,观点的碰撞会生发出更大的价值,甚至有时还能推动事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微博新知想要做的,并不只是复兴长文章阅读的传统。无论是文字,还是中视频、连麦这些知识的承载形式,都在促使我们每个人尽可能回到对问题的理性探讨。当我们对热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而是可靠、专业的知识作参考时,那么我们的讨论就会具有更深的意义。
先倾听他人观点,而不是立场先行
才能进行有效讨论
反过来,借助知识的传播,坚持创作的博主们,也同样会受益于此。他们在这片土壤上慢慢成长,再投身于公共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当“知识更有声量,内容更有价值”时,我们的生活共同体才能突破信息茧房,在一个更有活力、更包容的氛围中,变得丰富而多元。
哲学家刘擎在与陈嘉映的对谈中曾说:“相较于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当代的智识人在数量与质量上也许都并未衰落,他们只是‘比例被稀释’了、‘声音被淹没’了。”
一个良好的网络公共空间的营造,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以知识为工具,抱着理性、开放的态度而非立场先行的姿态,加入到讨论中来。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李佳星
作者丨伊卡洛斯
图片来源丨受访对象、微博、视觉中国、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34yQaJA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