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作为一种原属性的技能,是需要一个框架的。
作为一种技能,也就是一种手段,付出实施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停下来,而最最重要的,就是什么时候停下来。
就像你在股市上:你持有的一只股票一直在往上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上涨的终点。股票涨的时候,你要面临“什么时候抛”的决策:过早地抛,你可能丧失发财的机会;不抛,继续持有,好像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但实际上可能陷入到某种灾难当中:今天你觉得它还会往上涨,明天早上就发现它在悬崖式下跌,这时候,你也只能在那儿站岗了。
“什么时候停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中国哲学里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叫“止”,停止。智慧的起点就是“止”,你不知道止,就不会有智慧;而智慧的终点也是止,你不但要“止”,而且知道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止”——这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那就看缘分了”,“那就看运气了”,“那就看感觉了”。所谓“运气”就是你选择的这个点正好是“最优停止点”,如果你没碰到就只会倒霉。
如何找到正确的停止点,保证决策的时效性与认知的成熟度,我一直认为只能是凭感觉的,就像艺术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么谱曲,或者为什么这么画,但是他们经过练习以后,他们就能恰到好处。
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一直在力图寻找这种特别感性的东西,他认为“所谓的恰到好处,背后是有一个定数的,是由某种数学般精确规律决定的”。比如黄金分割,表面上你觉得恰到好处,实际上它的这种精确性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决策的时效性和认知成熟度,数据量与时间点的问题,也有一个类似于黄金分割的数字——37%。
比如你选配偶时,你不知道何时出现的一个人是最适合你的,因为你没有一个标准。而这里有一个定数,37%。
有这么一种算法:你计划用5年的时间谈恋爱再结婚。那么要用1.85年即675天的时间接触不同的男性或女性谈恋爱,三次最好。
时间到了后,你可以通过这三个模型分析出你最想结婚的异性是什么模样,什么性格。
而后你遇到的第一个符合你心理画像的人,你就可以抓住,成为老公或老婆。
爱情不能通过算计得到,但可以让你避免开最差的那个人。
就像我给自己设定的炒股算法,盈利30%和亏损10%,只要到了这个点,就必须平仓。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和希望。只有算法才能胜过心理。
37%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好像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有自由意志,但它是不变的,你选还是不选,它都在那儿——这就是“算法”。
最优停止理论,就是我们内心所坚持的一种算法。
既然算法如此理性,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懂得多未必就能变得更好,相反,找到一个简单的原则,然后持续不断地行动才是最厉害的人。
马斯克经常讲他的第一性原理,物理学就是他的第一性原理,摆脱了各种桎梏,坚持底层算法,让特斯拉和SpaceX成为不朽。
亚马逊的贝佐斯也是如此,他的第一性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用户至上,10多年不论商业环境如何变,这条原则没变过,而他也成了同时代里做电商的公司里的唯一赢家。
个人也是一样,什么是你的第一性原理,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未来无法预测,你要坚持你内心的算法。
电影《阿甘正传》,阿甘也是秉持着一个原则:running ,因为“再牛X的理想,也经不住傻X似的坚持”。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V1LXYBr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