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习惯是什么
七个习惯的关系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型人格转变为独立型人格
-
积极主动
-
以终为始
-
要事第一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型人格转变为互赖型人格
-
双赢思维
-
知彼解己
-
统合综效
持续不断的精进:螺旋式成长
相关概念
思维定式
-
现象和解释:
-
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种节奏之下不断地生活,为什么突破不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境?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这个东西。
-
-
案例:一张图——老太太和少女
-
教授,两批学生。一批先看一张少女图,另一批先看老太太图。然后让他们一起看这种图,是什么人物。
-
-
思维定式的解释和影响:
-
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有一年工作的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
思维转换
-
思维转换工具介绍:
-
地铁爸爸和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刚失去妈妈。作者的反应翻转
-
有一天史蒂芬·柯维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得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地坐地铁。然后那个爸爸无所作为,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孩子把别人吵成这个样也不管他们,所以这时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 那从我们的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个爸爸不负责任。他就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他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他是带着怨气去的。 那个爸爸就突然惊醒说,哎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那个爸爸说完这句话之后,史蒂芬·柯维立刻转换了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一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用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打扰到了,原因是因为你的思维定式当中认为家长应该管孩子,这个家长不负责任。 但是当你知道这个前提,这是一群刚刚失去了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他们的爸爸完全陷在悲痛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史蒂芬·柯维立刻就变成从愤怒就立刻变成了同情。然后向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吗?就特别希望能够尽一点力。这就是思维转换。
-
-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你会很震撼。所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
-
习惯的定义
-
习惯这个东西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一个人做事,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和我会做,和我想做,三个圆环的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的习惯。
-
改变习惯——火箭发射燃料消耗的例子
-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有多难,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就是离地大概几千尺的高度里边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当中运行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每一次改变一个习惯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是那几天。 这个时候只要你迈出去了,形成习惯以后,后面就会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一定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你才能够真的改变自己的人生。
-
-
-
在这个思维定式当中,我们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
-
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有特别多的人以家庭为中心,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想到的是钱,想到的是个人的自由,想到的是孩子或者想到的是环保等等,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但是史蒂芬·柯维讲,如果你以这些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为你的原则的重点的话,那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就逐渐地跑偏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精彩的人生。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跟他人的协同。
-
那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那个不变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灯塔和船的关系,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叫做principle ,就是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这就是他提出七个好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
情感账户
-
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当中不存钱,你总想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
-
举例1: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一开始存了很多钱,三岁以前可能存了很多钱。但是从三岁开始,这个妈妈或者这个爸爸就开始不停地唠叨这个孩子了,就开始指责他、批评他、嫌他不好,你发现了吗?你在一直取钱、一直取钱。所以到青春期的时候呢,这个孩子突然之间不愿意理你了,这孩子离家出走或者跟你闹别扭等等,搞得很被动。原因是取完了,账户里没钱了,他也不爱你,你也不爱他了,双方都觉得对方已经难以沟通了。我见过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状态,账户枯竭了。
-
举例2: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你都每天收一个金蛋不挺好的吗?然后你努力地给这鹅吃更多的饲料,让它下更多的金蛋,这不挺好的。但是有的人说不行,我特别想拥有很多的金蛋,所以我赶紧把那个鹅的肚子剖开看里边还有没有金蛋,结果一剖开,发现完了没有了,这个鹅也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往情感账户中不断地存钱,就会像那个剖开了鹅肚子的人一样傻,就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把这个鹅养得更好。收支是要平衡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自然法则在起作用,而不是你眼下什么最快就怎么来。
-
-
保护情感账户能够获得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包括你要学会理解他人,你要能够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
1、主动积极
-
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1) 选择: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的空间。
-
你看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我们有三种决定论决定着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
-
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这是基因决定。
-
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也有着暴脾气。
-
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把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
-
我在别的书里边讲过这个案例,我在厦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吼大叫,然后我就劝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做。那个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她说:“谁让他不听话。”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大喊大叫,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发疯,我就可以抓狂,我可以把他扔在马路上不要他,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
-
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棒,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
-
这个罗斯福先生家里边被盗了,有人偷了他的东西,大家就写信给他安慰他,后来罗斯福总统回信,这封信很有名。他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庆幸呢?
-
第一 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人 ;
-
第二,他们只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的东西,我很高兴;
-
第三,我很庆幸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
-
所以你看谁应该难过、痛苦,应该是那个变成小偷的人,他应该更糟糕,我并没有做错事,我为什么要那么伤心难过痛苦呢?
-
-
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做自由?
-
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的东西,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你能够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
-
你们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吗?
-
我相信很多人说,不会,我肯定是主动积极的,我要尽量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举一个例子,你走在马路上,有一天早上你跑到山上去玩,锻炼身体,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下一麻,然后看到一个东西闪着金环就跑掉了,是一条蛇。这时候你腿就开始肿,就开始往上肿,越来越粗,你手里恰好有一把刀子,你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伤口割开,把那个血挤出来,把那个黑血挤到流红血为止,然后喊救命,拿皮带扎住大腿根,然后送医院救命,这是正确的做法。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有没有人会拿着一把刀说,敢咬我,你疯了吧。然后开始满山遍野地找这个蛇,非得剁了它不可,很遗憾,这蛇俗名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扑地而死。那你会选择哪个?你会选择自救还是会选择追蛇,我相信很多人会讲,是一个明白人都不会去追蛇,你跟它较这劲干什么,你救命要紧啊,不要追蛇。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这个问题都会这样说。
-
但是你们反思一下,我们在人生当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我不是说真的追蛇,我是说你有没有干过类似于追蛇的事。
-
比如说你开车开得好好的,有个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有没有人路怒症发作,一脚油踩过去,我也要别他一下。然后那个人过来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
-
我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所以就不好好上那门课。你说因为那个老师不公平,因为那老师欺负我,因为那老师讲课根本讲不清楚,那个老师人品不行。你看你有各种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选择权交给了谁,你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不好,所以我不读书。你放弃了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理由,这就叫做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
-
-
韩信,为什么他能够受胯下之辱?
-
一个人受胯下之辱 ,我就跟他拼了或者我就从此意志消沉,受到严重的挫折了。没有,韩信觉得这事无所谓,我接着干我的事。他为什么选择的空间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很多,这里边的核心就是你需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你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选择空间要比别人大得多。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
-
坚持有选择需要有四件东西支撑:
-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有这四个东西,你才能够真的做到不会轻易地放弃选择的权利。
-
案例1:他说有一个学生过来找他请假,说老师下周你的课我不能上,说网球队要训练,我如果不去的话我会被开除,实在不好意思抱歉,我必须得去。然后柯维说抱歉,我不能同意,你有没有想过你不上我这课的结果呢?那个学生说,不上你这课,我最多就是丢点分,不至于开除我吧。那个学生就开始犹豫。 史蒂芬·柯维说那么好,请你权衡一下到底是上这个网球课重要还是上我这课重要?那个学生说那你不会开除我,而那个会开除我,你这课我可以补课,我可以找别的同学看笔记,我能够补得回来,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选择去上网球课。史蒂芬·柯维说:“可以。”前边说不行,后边说可以,为什么? 因为当他前边说,我不得不去的时候,我没办法,必须得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他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但是当他到后面说,我权衡了利弊,我选择去打网球的时候,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你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
案例2: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大量的人都会想说,如果我爸当年不逼我上这个学,我就不至于怎么,如果我妈不逼我跟谁结婚,我就不至于怎么样。你有没有发现,你始终都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你的爸妈,推卸给周围的老师,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呢?你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你不幸福,才证明你爸妈当年对你所做的事是错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那么试着换一个角度,跟着我说这样一句话,不是我爸爸逼着我上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这个人,而是我觉得让我们家庭和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选择让爸爸开心,有能力选择以家庭为重,那么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
案例3:有一个人跑来找史蒂芬·柯维讲说,我不爱我太太了,我对她没感觉了,我们的爱情已经结束了,问他怎么办?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这人说:“你没听明白,我说我不爱她了。”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史蒂芬·柯维讲:“先生,请注意,爱是一个动词。”当你知道爱是一个动词的时候,你是有选择权的,而当你觉得这一切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权的,这就是主动积极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
-
(2) 影响圈与关注圈
-
明白自己要积极主动后,我们应该主动投身哪些事情,才能做到高效能呢?
-
上图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除去我们没兴趣、不关注的部分,世上的事情都处在我们的关注圈,而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就是影响圈。
-
积极主动者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影响圈会逐渐扩大;消极者过于关注无法改变的部分,则容易产生消极能量,使影响圈不断缩小……
-
所以,我们应该——
-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做事。
-
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别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就是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核心的思想。
-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开封读研究生,然后皇帝来视察了,大家都跑出去见皇帝。范仲淹在那儿写字,旁边人问说你干吗,你不去呀?皇帝的外头呢,一块儿去。范仲淹说我今天如果书读得不好,见了皇帝又有什么用?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他会见我的。看到什么叫影响圈,什么叫关注圈了吗?就是对于范仲淹来讲,读书就是我的影响圈,所以他们那一班同学到最后只有范仲淹做到副宰相,天天见皇帝见得想吐,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
-
所以当你在很多事上,遇到彷徨,遇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我努力地在影响圈当中发力,我的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
那你说是不是根本就不关注呢?当然可以关注了,但是不要下那么大功夫,关注一下就好了。但是精力一定要放在影响圈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没发现我们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追热点吗?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看别人直播、打赏或者在新闻里边跟人吵架,我支持这一派,我反对那一派。你哪儿来那么大功夫,好好地读两本书,好好地学习,努力地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精进,这才是影响圈。
-
影响圈和关注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你对它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你是自己努力想办法去改进它还是你坐在那儿不停地抱怨,这决定了影响圈跟关注圈的根本分界线。
2、以终为始
(1) 两次创造
-
人活着需要有目标。目标可以预设,再调整。
-
一件事,两次创造
-
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当中创造目标,另一次是在执行中达成目标。
-
-
领导角色和管理角色
-
做一件事情,在脑中的创造部分就对应着领导角色,领导就是你首先得能够知道我要去哪儿。然后在实际的行动当中,那个创作的过程,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但是领导是我首先得知道做这件事是好的,这就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也是行动和大脑当中创造的区别。
-
-
很多人没有目标,麻木的活着
-
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根本忽略了大脑当中创造这一步,就是每天麻木地不停地做不停地做。但你的大脑缺乏了创造力,你没有去设想过你到底要什么,这就是以终为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那个终点,你要找到那个目标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
(2) 设计目标的准则
-
死后墓志铭,反推人生目标使命。
-
因此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你想象一下自己死了,躺在那儿,然后周围的人过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说些什么,他们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更多地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撰写一个你的个人使命宣言,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个人宪法,你这个人这一辈子要遵守的那些基本的原则、方向、目标是什么?
-
-
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这样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Principle,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
-
史蒂芬·柯维在家庭里边,他还有一本书叫做《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就是拉着一家人写自己这个家庭的使命和宣言,很有效。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家的目标是要培养更多的爱,让大家互相帮助,让我们大家能够不断地能力提升,有成就,有了问题可以多沟通 多交流等等,这都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原则,把这个宪法写出来才能够做到以终为始。 那么人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中心?我们前面讲到了有的人以金钱为中心,有的人以事业为中心等等。如果你给自己的人生界定说我是分阶段的,我在18岁以前,我是以考大学为中心;18岁到25岁以求学为中心,我要拿到更好的学位;25岁到40岁我要以工作为中心,我需要不断地提升;40岁到50岁我要创业,我要拥有自己的事业;50岁以后我享受人生。你看怎么样,我们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规划很棒,我的人生是这样规划下去的。 但你想想看,如果你的人生是以考大学为中心的话,做家务是不是就成为了负担。你妈妈说不用做家务,不用做家务你就好好学习就好了,人就是这样变得不会做家务,变得没有家庭责任感。当你以工作为中心的时候,你的孩子跑来找你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爸爸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你不要找我。你会不会因此忽略了你的孩子? 当你以创业为中心的时候,你的老婆有心事想要跟你倾诉,你说我这么忙,你天天还给我这么大的压力,我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的人,50岁以后再跟我谈吧。50岁后你创业成功了,你拥有了上市公司,有了很多的钱,但是孩子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小太妹,然后老婆跟别人跑了,你觉得你的人生成功吗? 我们在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是这样生活的,甚至把身体垮掉了都在所不惜,挣了很多的钱,身体垮掉了在所不惜,因为他的生活当中就只有一个中心,非常可惜。 所以史蒂芬·柯维讲说,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这样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Principle,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
-
-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 ,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
王阳明说一切都是以心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王阳明说在事上磨练,就是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读硕士学位,还是去工作、去创业、陪孩子都是事,都是事情的事。在这些事上要磨练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原则、是我的心性。
-
-
总结:第二个原则我们要学会以终为始,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则。写下你的人生的方向,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Smart原则设定目标,是领导力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
3、要事第一
(1)做最重要的事
-
时间管理矩阵
(2)木桶人生
-
我们在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人就是被大量的小石子占据了,我们每天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刷屏,耗费了很多时间看剧,耗费了很多时间去看热点。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上给你的信息,没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用焦虑的方法让你觉得好像不看就跟别人没法聊了,读书甚至都变成了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这时候你的时间大量碎片化,根本安插不下大段的时间。
-
所以,要事第一,就是你首先要把重要的事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要保证它能够推进。
(3)角色管理
① 列出你的个人/社会角色,如:
自我、(父母的)女儿、(孩子的)母亲、(配偶的)伴侣、(公司的)运营总监
② 然后写下每个角色本周的对应任务,如:
③ 勾选出每个角色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并尽一切可能保证它们与你的人生目标方向一致,然后优先完成它们。
(4)学会授权
-
-
指令型授权。当你是一个指令型的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你去干这个你去干那个,你发现你最多只是个领班,你没法授更大的权力给别人。
-
责任型授权。谈我让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咱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咱们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后,你发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被调动出来了。
-
要完成一个责任型的授权,你必须要做到的是预期成果要、指导方针、可用的资源、责任归属、明确奖惩这五点说明白。把这五件事做明白了,一件一件地写下来跟对方进行沟通,才能够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
4、双赢思维
(1)双赢思维它的前提:建立情感账户,要有足够的互信。
-
举例:史蒂芬·柯维邀请了一个人上台跟他掰手腕,说咱俩掰手腕,然后邀请了一个第三方,说这位先生我看您像是有钱的,您来赞助一下我们好吗?那人很紧张,问上来干什么。柯维说谁如果赢了你给一块钱,你觉得这事能行吗?那人说可以,这一块钱我有,拿了一块钱准备要给。 然后史蒂芬·柯维跟那个人开始掰手腕,两个较劲。注意,思维定式就是两个人都要较劲,因为掰手腕要使劲,半天谁也没挣到一块钱。后来史蒂芬·柯维就跟那人讲说,先生,咱俩商量一下,能不能这样你让我先赢一局,一块,让你赢一局,又一块,一块、一块、一块……然后旁边站的那人就傻了,说这得多少钱。 我们每个人习惯于要赢对方似乎才算是获胜,但实际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思路,双赢的思路就是你赢我也赢,咱们大家多挣钱这多好。
(2)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
当然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够达成这样的关系,所以柯维讲说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就可以选择不合作。
5、知彼解己
(1)先学会倾听
-
很多人不会跟别人倾听。就是当别人一说话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反应出来我们想说什么。这是沟通学里边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3秒钟之内,脑子里边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所以你会觉得跟他人沟通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
-
举例配眼镜:你去眼镜店配眼镜,你说那个大夫,找眼科医生,说我的眼睛看不清楚了怎么办?医生说没事儿,来,把我的眼镜给你,戴着。你说不行,我戴着这看不清、头晕。这个眼镜我戴看得特别清楚,我戴好多年了,非常清楚,没问题你戴着吧。我真的头晕,我恶心、我受不了,你这样看病是不行的。大夫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矫情,哪儿有你这样的人,真是好心喂了驴肝肺。大夫也很痛苦,你也很痛苦,因为大夫认为这个眼镜真的看得很清楚。没有这么荒谬的大夫,所有的大夫都应该最起码给人验一下光、测一下,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就会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就非得推给别人,说你一定要试一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对方来讲,那就是一副没有配过的眼镜。
-
而这里边缺了哪一环呢?就缺了倾听的这一环,知彼解己的这个习惯。所以当我们在跟别人沟通,要讨论一个事情,要达成一个合作的时候,其实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少说话,多提问,多让别人说一说。
-
(2)自传式回应
-
1、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否定。
-
别人一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这是价值判断。
-
-
2、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
-
我估计是你小时候,童年有过问题,头受过伤。
-
-
3、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
-
你应该这样,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我上次试过那个就挺好的,我给你介绍一个大夫吧,好为人师。
-
-
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
(3)移情式聆听
只要我们将自己代入接收方的角色想一想,就会发现此言不虚。
移情式聆听,就是需要身为倾听者的我们,代入倾诉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了解对方此番谈话的真正目的,并掌握准确清晰的事实,再通过对对方情感的客观反馈,来实现真实有效的沟通。
-
记住:说出对方的感受,不做评判,不要给对方下定义,不要急于引导对方。“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呢?”这种话不要说,你就准确地反映对方的情感。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明白的,他会一步一步地跟你敞开心扉,觉得你尊重他。这是知彼解己,就是倾听的技术。
-
举例:孩子想学修车:一个孩子过来跟爸爸抱怨上学真的是无聊透了,那个我们班那个谁人家就辍学了,回去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人就挺好的。你看,当儿子抱怨这样的东西的时候,爸爸的反应一般是什么呢?说你现在还小你没看到,那未来知识很管用的。这样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家长了吧。大量的家长会说,你懂个啥,别胡思乱想,好好读书。这全是自传式的倾听。我们不去表演那个错误的方法,在你们家就看得到。 我们来表演一个正确的方法,儿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爸爸说的是,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这叫做反映对方的情感。因为儿子说上学无聊透了嘛,所以爸爸说我能看出来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败感。没错 ,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儿子接着抱怨。 父亲说,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你发现父亲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不是,而是移情式地在说对方此刻的感受,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儿子说对,学校的不一定都对我有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父亲还是在陈述,没有评判。 我相信这时候父亲很痛苦,父亲的内心肯定想讲出自己的想法。但你讲出你的想法,儿子就会跟你辩论,儿子一旦跟你辩论,最后达成结果就是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 父亲说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述了他的感受。儿子说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或许他也会后悔,父亲也没有兴奋。父亲这时候说,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儿子说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的。 然后父亲接着说教育很重要。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妈。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知道?儿子说,不是啦,跟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你看,讲到这儿,孩子跟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于考试成绩很糟糕,你发现父亲做什么了?父亲什么都没做,父亲只是一遍一遍地讲出对方的感受。
6、统合综效
(1)什么叫统合综效?
-
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
-
就是树、灌木、草、微生物、动物在一块儿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
-
-
统合综效是一种心态
-
“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各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
(2)沟通的三个层次
-
互相提防——一般的沟通从互相堤防开始的,这个叫做输赢的思维;
-
互相尊重——这个是妥协;
-
统合综效——就是双赢。
(3)达成统合综效的两个步骤:
-
1、尊重差异
-
你看到别人跟你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你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不同意这个想法,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
-
2、调动创意。
-
当你能够尊重差异并且能够鼓动大家一起来发挥创意能力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达到统合综效,让所有人在这里边发挥出作用来。
-
7、不断更新
(1)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为了保证我们成熟而灵活地运用前六个习惯,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非常重要。
-
关于身体的建议——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
-
关于精神的建议——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与大自然相处、思考与独处。
-
关于智力的建议——不断学习知识,靠阅读、写作、参加课程等身体力行的方式使用智力。
-
关于社会或情感的建议——不需特意花费太多时光,可在日常与他人交往中完成,但也需要保持警醒,给予自我激励或鞭策。
(2)螺旋式上升
-
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分了三步,就是学习、实践、坚持。当你学习了一个新东西,就要想办法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坚持把它变成一个习惯。你又学到一个新的东西,你再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坚持、不断地上升,你才能够变得越来越厉害。
总结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DHy4usN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