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不确定性是金融发展最初的动力。
随着人们认知的升级,金融手段不断发展变化,在提高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一、金融认知的两次升级
1.商品不必有形
金融衍生品起初是从有形商品开始的,目的是“对冲风险”。
采购商与农民事先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用某个价格交易一定数量的商品。
如果交易时的市场价高于事先的约定价,农民固然会少收入一点,但如果市场价低于约定价,农民的收入则会高一些。对于采购商也是一样。
这种远期合同通过锁定价格波动,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再分配,相当于一份兜底的保险。
为了增强流动性,人们又发明了标准化的远期合约,明确了商品的等级、数量、交易时间等,便于在商家或农户间转让,这就是“期货”。
无论远期合约还是期货,都是由商品衍生而来的,而相应的商品就是这些衍生品的“基础资产”。
后来,期货的交易内容更是进一步涵盖了货币、利率,由买卖商品发展为买卖商品的权利(即期权),由有形的实体物品拓展到了无形的抽象概念。
2.交易不必交割
交割即“钱货两讫”。起初的期货,到了合约规定的时间,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换。
1982年,美国废除了期货必须实物交割的要求,允许采用现金交割。也就是说,只要给钱就行,有没有实际的东西无所谓。
从以商品所有权转换为履行合约的标志,到以现金转移的方式履行合约,这是人类金融认知的又一次升级。
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人们发明金融衍生品,本意是对冲风险,提高市场的效率。但是衍生品的一些特点,在逐利人性的加持下,却给市场带来了新的风险,也造成了多次危机。
所有的衍生品都存在杠杆,用好了可以增加收益,没用好也会放大损失。
比如购买股指期货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如果市场的变化与预期方向相反,就必须补充保证金,否则会被强制平仓。
历次股灾中,有很多人在不断下跌的市场中借钱补仓而欠下一屁股债,还有人没能及时缴足保证金导致被平仓而血本无归。
还有“互换”。这种交易模式是指两个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现金流的合约,本质是一个取长补短、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置换。
21世纪初,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做了大量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AIG对这些交易背后的基础资产——房屋贷款——的质量视而不见,反而更激进地为质量很差的次贷产品做担保。
2007年美国房价猛跌,大量次贷产品违约,AIG公司濒临破产。为了避免引发更大的金融海啸,美国政府最终出手救助了AIG(与此次救助硅谷银行颇为相似),同时取缔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三、写在最后
在数学模型的加持下,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步伐大为加快,交易量迅速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形成了规模达数十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巨大的利益吸引来更多关注,更多投入又带来更多利益。
但是,衍生品自身的风险、人性弱点引发的风险以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消除,衍生品带给人们的,仍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thbGeMO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