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疫情防控,周末居家,从“微信读书”中看到了《赋能》阅读。
总体感觉“一般”。不过可能因为疫情管控等原因,因而感触更多了些。
《赋能》一书,说的主要是在现有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遇到很多局限。
其主要的理由是:
一是新的时代,我们要拥抱“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
二是学会“分布式决策”“权力的去中心化”。人们天生喜欢“稳态”、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但在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层可以很快掌握更多的信息、全面的信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尽在掌握”变得越来越难。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们为应对困难所做的大部分准备,如果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操作,都会因为遇到“新情况”而束手无策。
二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情况如此,今天有了更加的高科技的手段,情况依然如此。
过去一两个世纪,我们主要用“物理”学原理去研究世界,解决问题;未来更多要用“生物学”原理,要用生态视角去思考问题。回过头来,要好好的去理解“生态思维”。
过去强调“效率”,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效率”;未来,可能更需要应对变化的“韧性”,用这种“韧性”,去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管理上,作者给出了“共享信息”、“充分信任”、“授权协同”等做法,但实践起来还是需要各自去探索。
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歧视就如凯文凯利大师的三部曲所说的观点是一致的。“不可预测”
“非线性增长”、“蜂群效应”、“生态思维”、“非稳态社会”等。因此,我们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不是靠更强有力、更有纪律性的执行,而是如何发挥各层级积极性,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式。
从管理学视角,当信息掌握的非常全面时,高层领导就获得了更加充分的信息,似乎也有了掌控战略全局的能力。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即便高层掌握了更加全面的信息,但是很多小的变化“蝴蝶效应”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因此,信息共享、充分授权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想当年解放军之所以在武器装备不如人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一线的灵活作战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打造“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保持充分的“信息共享”、“信任”,克服“囚徒困境”…。用文化、规则、目标,来确保组织行程一致的行动和保持高效;而非依靠自上而下的命令。
“高效率”不等于一定“有效”。
稻盛和夫的“答案永远在现场”、华为任正非的“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等理念,则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理念层面,老子的“因势利导”、“无为而无不为”“顺天应时”的理念绵延了几千年,似乎一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从事件层面,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这也体现了中外思维的差别。中国古代先贤圣人有着很高的哲学素养,或许很早就明白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但是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西方人的科学思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用物理学理论提高效率;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理论研究新的思路,并给出具有的做法和建议。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sONx3fl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