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阅读思路
这一周读了两次蛤蟆先生,第一次按照以前那种随意阅读的方法去读,第二遍便是带着预设的问题来读。由于已经读了一遍,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了相当的认识,因此提出的问题不仅是自己重点关心的,也相对切合书本内容。因此,上周提出的以重点问题去阅读书籍的方法需要改进一下,即通过阅读书籍目标或者速读书籍一遍之后,提出自己关心的几个问题,并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去阅读或者精度这本书。
先说一下这本书。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并且从名字的选用角度(动物拟人化)能够初步判断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或者适合大众阅读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从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后开始咨询心理医生苍鹭,分析了蛤蟆先生对于别人的指责或评价郁结于胸的原因,指出了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来应对成年人世界的现状和问题,跳出儿童状态,以“成人自我状态”来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处境,理性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即不要隐忍堆积也不能过分激烈释放。这本书还重点分析了愤怒这种情绪的处理情况,并从多种角度提示蛤蟆先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需求。最后,蛤蟆先生明白并改正了自己以儿童时学到的情绪处理方法的问题,以更主动更理性的方式去面对社会和他人。
第一遍阅读不再详谈,重点介绍一下第二遍阅读的感受。首先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蛤蟆先生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说是蛤蟆先生有什么心理问题;第二,书中说到蛤蟆先生好像缺乏愤怒情绪,而这一点我自己也和蛤蟆先生一样,好像别人对某些事情总是会生气,而我自己好像不会生气一样,不论是外卖迟到半小时或是身边人做傻事,我自己总觉得好像对我没有致命影响,我没必要太生气。那为什么我和蛤蟆先生会有这种老好人式的不生气或者不愤怒现象呢,或是我真的不会生气吗?第三个问题,这本书解决蛤蟆先生心理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或者心理学方法是什么,我平时能够从这种方法中学到怎么的处理情绪技巧!
二、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
对着这三个问题,我重新读了这一本书。首先第一个问题。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觉得生活一团糟,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生活一直都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别人对待他的方式让他难以忍受。那别人是怎么对他的呢?他自己说,他对河鼠讲述自己历险的时候河鼠说他吹牛、寒碜和丢人现眼,獾则总是批评他。朋友当着众人的面对他的批评总是让他难以忍受和不自在,但是他总是选择忍受,希望大家再去喜欢他。总结来说,蛤蟆先生抑郁的问题在于他难以忍受别人对他在他看来是无理的批评和侮辱,但他又只能选择忍受,并希望大家能够再次喜欢他。
三、“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与法官判我有罪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蛤蟆难过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什么蛤蟆先生对于他认为难以忍受的批评和侮辱选择忍受呢,这也是我的问题。这里面我认为涉及到两个层面:即到底是不是难以忍受,以及为什么我会忍受而不会愤怒呢。对于这两个层面,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来解释:“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作者认为,儿童自发地拥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以及恐惧四种情感,这四种情感也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可是在童年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由于父母既是照顾自己关心自己的比自己强壮许多的人,又是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人(小孩子难免经常出错),所以儿童一方面会顺从父母的指挥和安排,另一方面则会忍受自己的愤怒,比如故意不吃晚饭和破坏玩具来让父母明白自己很生气。这种便称之为“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仍会保持儿童时的习惯和经验,并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发泄,下图是小孩子经常表现的愤怒。
所以说蛤蟆和我并不是没有愤怒,而是将自己的愤怒转变成了小时候学会的而且一直保持下来的撒泼、任性以及郁闷拖延等等。我的父母对我们三姐第的关心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但是对我们的批评也不少。我们为了打到父母的要求,三个人最终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而且都读了研究生。但是我和二姐都养成了那种不愿意也不敢去争对错的性格:别人说的可能也对,我说的也不一定对,这件事也不是很重要,没必要去辩论,争的面红耳赤多不体面!可是在面对让自己更难过的事情时,大部分选择也是习惯性退缩,忍让久了便没办法再忍让,可是又没有直接爆发的习惯,因此便会生闷气,不理别人,不吃饭,自己偷偷掉眼泪等等。这种行为是一种被动行为,需要别人的安慰才能缓解。而且更进一步,这种行为让你产生更多的无力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只知道生闷气。
作者没有停下,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深入分析。每个人都会生气和被激怒,从而产生激烈的反应,只是每个人忍受的程度不一样。这种愤怒被称为“父母自我状态”,它像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一样,是一种愤怒情绪主导的状态,比如我们经常见到暴躁骂人的老板和学校里天天批评学生的老师。
因此,作者把父母状态比喻成一位判别人罪行的法官。经常暴躁的人总是会判别人有罪(工作马虎、上班迟到等等,当然这些是问题,但是总是愤怒也是一种问题),那不会愤怒的我们的法官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去盘别人的罪行?因为,我们的法官一直在判自己有罪。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论谁的错,我们都会判自己有罪,说别人利用时间多学习惹得别人生气则判自己多管闲事,聚会上别人拿自己开玩笑自己难过的要死则判自己不会社交,第一次使用某个工具失败被亲友嘲笑则判自己愚笨不已······这些让我们难过并忍受的小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会怪罪自己。
总结来说就是,由于保存了“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而总是以怄气、任性、郁闷等幼稚等行为来代替愤怒,心中的法官却与经历的糗事一起合谋判定自己有罪,这便从事实和情绪两个方面把自己一棒子打死,直到忍无可忍法官的判决,便会一鼓作气做出让人后悔的过激行为,最严重的比如杀人或自杀。
四、我该如何愤怒
明白了我的不被人理解的敏感与难过是因为愤怒没有及时正当表达而堆积起来的问题,也明白了每一次引起愤怒的事件都会让我判定自己有问题。这两个方面让自己无法呼吸,时时刻刻折磨着自己,解决的方式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那就是:
做一个公平的法官,及时下发判决!
这样你便是一个成人自我状态,在出现问题时你不会过分愤怒而不管不顾,也不会怯怯懦懦忍受,你能够根据真实情况进行理性的判断,明白是谁的问题,并应在做出怎样的回应。这样你便不会被愤怒或是忍让的情绪牵着走,而能够主动做出判断,即使出现问题,也是自己主动的选择,从这种主动性中你能感觉到力量,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无力的的结果,带来的是对自己的进一步怪罪。
举一个例子,如果聚会上朋友让你难过,首先这不是你的问题,你口齿不清晰或者思路不灵光说不过对方没关系,但是事后躺在床上不能责怪自己脸皮薄不会社交,这不是你的问题,否则你以后便不愿意参加这种类型的聚会,留下的只有心里的恐惧。
明白自己没有错,便是一步,那是谁的错呢,是那个调侃你的人吗,这个时候便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对调侃你的事情非常介意,那么你会在现场怎么办呢?如果不知道可以去查询一些资料和信息,比如百度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我认为如果是不熟悉的人或者是故意扮你难堪的人,那就完全是对方的问题,你就不需要留有情面,直接义正严辞的讲出自己的不满,这样的朋友不联络也没有损失,而且也能够让身边的人明白自己的立场;如果这个是自己的一个很要好的人,那么可以通过玩笑讲出“你这样让我很难看啊”或者大方承认自己的缺点(如果是自己承认自己缺点的话,一旦自己承认,别人反而不好说你什么,更会来安慰你),这几种方式都能够解决问题。注意你先已经开始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沉浸在自我批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你便会懂得如何处理,而且随着熟练掌握,你就更能够现场理性分析处理,提高自己的反应。其他问题也是类似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先问自己判官应该怎么判决,判决之后便可以根据判决进行处理了。
本书的核心便是这样一个解决思路:做一个公平的法官,以公平的判决为准则处理问题。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