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收到了张老师的赠书,很早之前自己也了解过这本书,也听过樊登老师对此书的讲解,之前听到的时候就有很多收获,如今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做为妈妈,我也遇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场景和困惑,再重读此书的时候,又有很多感悟、启发和收获。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著,书中倡导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 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掌握好的方法是非常关键,否则很容易因为我们父母的不自知,起反作用,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惩罚和骄纵,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走向某一个极端。
以下分享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点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我们要避免对孩子惩罚和说教,保持大人情绪的稳定,尊重孩子,多用启发性的问题,来跟孩子沟通,关心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共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有了共情和良好的关系,我们的管教方式才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中多加运用和练习。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惩罚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这一方法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是无效的。当孩子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不良的行为,甚至在长大成人以后,存在很多问题。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父母和老师,往往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最下意识的反应是爱用一些惩罚手段,因为这个在短期来看,是立杆见影的。我们总是想用最快的速度让孩子的问题行为不再发生,是一种压制的手段,治标不治本,也是外在的作用,没有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符合这四条标准,第一条则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以下是正面管教的实操方法
1、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
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
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注意:当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啰嗦,不要说“我早就说过……”。这样的话语,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无益,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
2、多问启发性问题
在孩子犯错时,不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而是多问启发性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下次怎么避免呢?”。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引发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积极的暂停
当发生冲突时,给双方情绪缓冲期。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暂停”,如一起阅读。如果孩子比较大,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如果发生冲突时,你会先暂时离开现场,等你们都冷静下来了,再一同商量解决方案。
4、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
当孩子反复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不要去唠叨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告诉孩子你自己会做什么。如孩子总是将脏衣服乱扔时,不要去强制要求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脏衣篮里面,你只需告诉孩子你只会洗脏衣篮里面的衣服,并和善而坚定地实施。
5、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在犯错后垂头丧气。在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便是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的错误,同孩子一同寻找解决方案。
6、定期开家庭会议
每周可以设定固定的一天开展家庭会议。由家庭成员轮流主持。
家庭会议的内容:
①表达对家庭成员的感谢,并举出实例。
②专注于前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并达到全员一致意见。如未达到一致意见,该问题推迟至下次家庭会议。
③讨论家务事分配,鼓励孩子承担家务活。
④计划家庭活动。⑤分享错误经历,并一同讨论解决方案。
总之,对待孩子,要拿出100%的耐心和责任心,要花时间去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为此感到生气、沮丧、懊恼时,请停下来指责孩子,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方式哪里没有正确,我们应该在修正中前行,而不是在指责和傲慢中失去了我们跟孩子的良好关系。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最适合我们的,一定是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不断磨合、改进出来的。但我相信当我们能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时候,我们总能生出我们作为父母的智慧来。我始终相信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身教大于言传,让我们跟着孩子一起,终生成长。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3HlF1eN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