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和大学的数学是一个短板。丧失了基础的逻辑思考能力,我的决策思维便自信爆棚。
认知的四个层次,我一直停留在不知不知中,还乐天的觉得自己极度聪明。
直到工作四年,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才开始思考,我到底输在哪里?
多次犯错总结,“决策太快”都是罪魁祸首。
我便痛定思痛,想解决这个问题。
引申出来两个方案:
1.每次做重大决定前,让自己暂停24h。
2.在这24h内,不停的推翻自己的结论。
那么如何推翻?
这要利用到一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再思考。是一套独立思考的方法。是从思维和信念层面重新认识自己。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在批判什么?
批判的是思考过程。
它不是批判某个人,也不是断然否定某个观点, 它批判的其实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的想法对不对,也不会直接否定你的观点来源,它只是评判你的思考质量高不高。
所以,首先要成为高质量的思考者。
如何成为更高质量的思考者,至少做到两件事:
第一,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在“思考”这件事上面。
作为高质量的思考者,我们优先追求的是思考质量,而不是决策速度。粗糙决策最典型的例子是股票市场里的散户们。他们只关注买卖股票的决策速度,不肯花时间去研究市场涨跌背后的真正逻辑。
本来如果肯拿出两个月,仔细研究一个行业和几家公司,他可能能选出一只值得持有10年的好股票。但是热门概念股一涨,散户们很容易有的心态是“来不及了,快上车”,股票一跌,心态又变成“来不及了,快逃命”。
这么反复来回,追涨杀跌,本金就不断被那些更有策略、更耐心的机构和资本收割走了。所以有人说,散户的散,并不是钱少,而是心思散。
比粗糙决策更严重的是放弃思考。
如果我们一直以来都因为反应快速而不断尝到甜头,那么等我们面对一个真正的难题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放弃这个问题,只研究更轻松的问题。
第二,我们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且借助批判性思维去不断优化它。
那什么是思考框架呢?简单来说,就是你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一套相对通用的分析和处理回路。你的思考框架越明确,你的思考就越有章法,你也就越容易检查思考当中有没有陷阱和漏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框架,可能各不相同。但我们的思考框架都会有三个必备要素:知识储备、思考技术和思维倾向。把思考比成做菜的话,知识储备是我们手头的食材,思考技术也就是我们的刀和灶台,思维倾向则是我们做中餐还是做法餐这类偏好。
思考技术有很多种,最基础也最通用的模型就是:论题、论证、结论,议论文的标注写法。
那怎么审视知识储备和思维倾向这两个要素呢?
知识储备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有没有局限、有多大局限。这个很好理解,中国的老笑话里,老农民认为,京城的皇帝每天都用金锄头犁地,因为这位老农的知识储备决定了他对“享福”的想象力有限,对皇帝真正该干什么也没概念。批判性思维没法丰富你的知识储备,但它能让你意识到你思考局限的存在,从而,让你作判断时更谨慎。
思维倾向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公正性,而信念、立场和情绪欲望都会造成我们有思维倾向。
什么是信念?
信念是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也是引导你作出选择和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我们的思考过程当中,信念是一种最为坚固的隐藏假定。
在人类社会里,但凡是被上升到“主义”层面的观念,对信奉者来说就算信念。他们会以此为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
比方说“乐观主义者”都相信生活可以,也应该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不太恋旧。“保守主义者”也会坚信保持现状才更稳妥。这都是思维倾向。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你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信念怎么识别?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它们,识别清楚我们到底持有哪些信念,或者我们坚信的哪些看法能算是信念呢?
有一种方法叫“抵触情绪排查”法。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持有的某个观点,遇到别人的反对时,请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在情绪上,人们非常容易把对信念内容的否定等同于遭到人身攻击。
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编织的意义、你坚信的信念,构建起了你的精神世界。你的信念被反对,你在感受上会非常接近于你这个人被否定了。
所以,下次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这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为某个观念愤怒的次数尤其多,那么它很大概率是你的信念之一。请你继续抓住它,继续用下面两个问题去排查:
第二个问题: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两个信念很有意思,第一个是揣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第二个信念就是他坚信自己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怀着这两个信念,盖茨在退休后投身慈善。
所以面对一个观念,我们还得问第三个问题才能判断它是不是信念:
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找出一个信念之后,我想要请你做的事情是,把它当作普通观点,运用我们前面讲过的批判性思维审视它,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动摇或颠覆掉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刚刚说完,动摇信念也就是动摇自我认同,是让我们特别恐惧的事,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去动摇它呢?
答案特别残酷:你坚信的东西,未必是对的。
批判性思维不是呵护你混沌的自信心,而是帮你变得更清醒和明智。在信念和世界的本来面貌之间,选择后者。
什么是立场?
立场是你在下一个判断的背后,你所代表的身份和所抱持的态度。
立场的第一个意义:约束观点的作用边界。
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比如说“钱就像空气”这句话。站在普通人的立场理解,意思可能是“没有它就活不下去”,但站在王思聪的角度理解,意思可能就是“钱就像空气一样,从来就在那里,不可能没有”。
为什么一家公司不同的人评估同一个业务该不该做,CFO可能只看值不值,但对CEO来说,就还要看它对不对,因为CEO还对企业价值观负责。
你的对手立场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在帮我们看到思考盲区。
调转立场,你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自己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这能破除一种特别容易闯进的思考盲区,叫自我本位。就是潜意识里总觉得“我总是对的、我总是最重要的”,只从自身角度去理解世界和别人。
换成别的人或别的事,你的这个态度能保持一致吗?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在审视具体某个观点的立场,那么这第三个问题,我们其实就已经在讨论一个思考者的立场一致性了。
立场一致性,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稳定。 这是我们建立思考框架的原点,就像我们研究平面几何,也需要先确定几个公理,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等。这些也是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点,基于它们,其它的推算才能继续展开。
比如我这个朋友,假如他买农夫山泉愿意掏钱,看电影就只肯看盗版,那他自己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对刘晗也不公正。
一个个人的立场如果不一致,它的不公正性伤害范围还有限。但要是你代表的是某个群体意志甚至某种权力意志,那你的立场一致性就太重要了。
什么是情绪和欲望?
情绪是我们在遇到各类事情的时候,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比如喜怒哀乐、惊慌、嫉妒、羞愧、自豪,这些都是我们的情绪反应。
欲望呢,是我们想要达成某种目的的本能要求。想买个包包,困了想要睡觉,想被爱,想占有更多资源,想不被打扰,都是欲望。
情绪和欲望更多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也就是判断“世界应该怎样”。
村上春树有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要在坚硬的高墙与击墙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会永远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如果你也喜欢这句话,那么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是被村上春树的逻辑与事实打动,还是被他的修辞所打动?鸡蛋对你来说,代表的是弱者还是正义?
如果打动你的是这个比方,这就是情绪和欲望在思维倾向上给你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问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第二,如果一个怀有相反情绪的人来面对这件事,他的结论会不会跟我不同?
第三,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基于这个情绪作出的判断?
我看见小王做出了成绩,可能说,这是他运气好。我不承认他有能力。我要忽视他。
那这句话的背后,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是嫉妒。
如果换一个相反情绪的人,也就是欣慰和欣赏王富贵的刘秋香,她可能结论是,王富贵有过人之处,值得研究和学习。
那到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这一年我忽视了王富贵的优点?我一定会后悔。因为要是这一年来我正视和学习他的优点,我的进步一定更大。
如果说情绪是“我感到怎样”,那欲望就是“我想要怎样”。
怎么识别我们的判断背后有没有欲望在影响呢?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想通过这个观点和主张,得到什么?
第二个,如果有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已经拥有了我渴望的东西,我还会持有这个主张吗?
如果我们借助这些问题不断地练习,在各种场景、各种问题之下去识别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是怎么样影响思考的,这个练习还会带来一个自我觉察的价值:你其实就会越来越清楚,你人生中最在意、最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再跟你的信念系统一结合,恭喜你,你比别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时,批判性思维又要发挥一次重大作用了: 它不是去评判你的人生目标好不好,而是去帮你评判,在你的整个人生和每一个中短期阶段里,你该重点思考哪些问题。
作为一个高质量的批判性思考者,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成体系地思考。可是思考什么?答案来了,思考你该怎么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发现没有,你的情绪、欲望是什么,怎样对待它们,其实已经是人生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愿意在自己的人生主线目标上投入多少,在副线上投入多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批判性思维能让你用一个更明智、更开放思考框架来思考它们,而且你能清醒地意识到你进行了负责任的思考,不是只作直觉判断。这就是我们说的“思考自由度‘’。
最后,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局限吗?
第一种局限,批判性思维不能够帮你打开视野和格局。
批判性思维只能做到判断信息是不是“优质”,但没法做到“大量汲取”。
怎么办?办法就是去大量汲取信息,拓展知识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课程一开始说过,海绵式思维有它非常重要的正面价值。
批判性思维的第二种局限,是它作为一个思维系统,是不完备的。
什么叫系统的不完备?就是你在系统之内,能意识到某个问题的存在,但你没法基于这套系统去解决它。
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观点,他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我们的思维是靠语言来组织起来和推进下去的。那么, 一个语种对世界的描述能力不完备,肯定就会导致对应的思维体系的不完备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两种思维模式:
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跟批判性思维做个简单比较的话,这几种思维活动最直接的区别体现在思考目的上。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审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不对、好不好。
成长性思维的目的是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提升自己。是探索问题的新解法。它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视为自我成长的工具和手段,问题要是解决了,我从经验当中获得成长;问题没解决,我从教训当中获得成长。
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呢?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是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发散能力、直觉这些跟心智相关的特质。它们经过有意识的觉察和训练,也是可以内化为能力的。
一个人要是关心世界,你透过他就能看到世界。
所以,不过度使用思考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决策和行动,相信本能、相信主流经验、相信专业就够用了,我们没必非要重新发明轮子。尤其是这些本能、经验和专业能力被反复验证过了的时候。在俗话里,它们叫常识。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时间放在最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