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看完的书,现在貌似已经毫无印象了,感觉书的内容有点虚无缥缈,有点玄学的感觉,有佛教思想,印度教思想,讲了书的主人公悉达多个人的从抛弃了婆罗门生活跟随沙门去修行,然后到中间的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到最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然后在河边遇到了一个船夫到后面对人生价值的豁然开朗,认为修行不是去审视世界,解释或者藐视世界,这些也许是思想家的事。他最后觉得自己一生唯一的事,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他自己。
其实这是一本评分还比较高的书,也许是我自己看不太出来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其实是非常有名的,感觉对作者的解析比看这本书更加有兴趣一点,黑塞在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雨果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的剖析内心,黑塞的小说有明确的指导性,他那些年轻的主人公不管怎样彷徨,灵魂最后的归宿总是一些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文中的悉达多的内心感觉有点挣扎和分裂,最后在河边当了一个船夫),还有一段这样的点评: 纵观黑塞的一生,他同样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极”之间,一方面,他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有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他的作品里面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阅读黑塞,其实可以这样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洁净澄明的地方,获得对爱和美的追溯。
回到这边书,首先得知道印度种姓制,就是所有印度人都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婆罗门在种姓制度当中是地位极高的存在,这一等级的人基本都是印度教当中的僧侣或是整个国家的贵族。书中的主人公放弃了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生活然后跟着沙门去修行也许在外人看来是一件不被理解的事情,但悉多达厌倦了这种生活;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 于1919年12月,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之后,几乎一贫如洗,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而不得不一再住进精神病院,他被迫将三个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与此同时,时代的大环境对作家的内心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和震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每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如何才能使刚刚发生过的悲剧不在未来重演?而对于始终关注着人类和世界前途与命运的人道主义作家黑塞来说,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显得尤为迫切。有人说书中的悉达多其实更多的是在折射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抄一段最后悉达多的感悟吧: 在我看来,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来,死如同生,罪孽犹如神圣,聪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数,一切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这样于我有益,一会促进我,从不会伤害我。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涉及。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的世界对照,而是接受这个时间,爱它,属于它。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G9kOuXP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