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基本信息
书籍名称
|
《怎样读古书》
|
作者
|
胡怀琛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
2012
|
版次 |
1版5印
|
总页码
|
198
|
字数 |
160,000
|
印数
|
|
豆瓣评分
|
8.1
|
阅读人数
|
230
|
阅读记录
阅读遍数
|
上篇、1遍
|
阅读起止时间
|
2022.6.15-16
|
阅读方式
|
精读
|
阅读缘起
-
学习前辈学者阅读古书的方法。
内容总慨
-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实际上是胡怀琛先生写的两本小书《古书今读法》与《中国先贤学说》的合集。这次(2022年6月15-16日)我主要读了上部分,这篇笔记也是有关该部分的内容的。书中主要讲了五个问题:是否有必要读古书、如何读古书、中国古典学术与古书源流、现当代人读古书需要用到的工具与材料,以及作者总结的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特点(作者的读古书所得)。胡先生的书写得详略分明、观念质朴而清晰,是一本介绍研读古书的方法的好的入门书。
摘录与批注
页码
|
摘录
|
批注 |
5
|
中国旧有的人情、风俗、哲学思潮、文学思潮等,完全没有受过西洋影响的,我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人情、风俗等等;凡记载或说明这种种的书籍,我们认为是古书。
|
胡先生所定的中国古书的概念。
|
8
|
我们所以要读古书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古”,其二是“致用”。
|
读古书的目的,也回答了胡先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必要读古书的)
|
8
|
致用是活的学问,何以也要读古书?因为我们对于一件事,如何处置,最好是先彻底明白了这一件事的历史。一社会、一民族,今日的情形,决不是和今日以前的事没有因果的关系;所以历史是一件重要的东西。然所谓古书,换一句话说,也可以说他就是历史,只要我们把一切都当历史看。所以章学诚说:“六经皆史”。
|
|
9-10
|
中国旧式的儒者,分为汉儒、宋儒两派。汉儒专门解经,他们的话要字字有来历,处处有证据,很有考古的精神,和我们所谓考古很相近。但他们所考的不出经的范围,而在文字方面所用的工夫尤多,所以只能认他是考古中间的一小部分。
宋儒的学问,只注意身体力行,和我所谓致用很相近。但是他们的致用不出于个人修养的范围,也只能承认他是致用中间的一小部分。
汉儒的结果变为琐碎,宋儒的结果变为空疏。这是人家所知道的。却是汉、宋儒的范围太狭,而考古和致用又不能连成一气,这个毛病,知道的人很少。现在我们读古书,就要明白了这个毛病,然后不至于再患。
|
这三段以汉儒、宋儒对比引出看古书要“考古(汉儒方法)”与“致用(宋儒方法)”并重。
|
30
|
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
P34: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
|
这是读古书的根本方法——因书因人制宜、无定法。
|
31
|
三错例:
|
|
35
|
研究一种专门学的人,往往有许多的好资料是在毫不相干的书里寻出来。尤其是中国的旧学,我们要找材料,不能指定往某个地方去找,有时却于无意中于毫无关系的书中找到。
|
|
39
|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得不先定一个目的,读古书也是如此。读古书之目的,也可以说是读古书之标准。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乃另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终要照这个标准做去。
|
|
39-40
|
胡适:“读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现在我再根据他的话,把他扩充一下,用三个字来做读古书的口号,叫做“精”“博”“通”。
|
|
40
|
“精”就是所谓“要能高”;“博”就是所谓“要能广大”。再加上一个“通”字。“通”字涵有二义:其一,能够贯通,而不为见闻所限,不为门户所拘。其二,能够通达,就是读死书而能活用。
|
这是关键——治学的根本目的。
|
40
|
这三个字的口号,似乎比较的完备而且简单。所以我就定了这三个字做读古书的目的。古今读书的人,有只能做到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很难把三个字都做到。我们何敢自己说大话,要把三个字都做到!但是我们之目的不得不如此定。我们把目的定了,讲三个字平均做。不要只做这个,丢掉那个。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到哪里是哪里(原文为“走到那里是那里”),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
|
发上等愿
|
46-47
|
精而不通的弊病,是执固。
勃而不同的弊病,就是喜欢拿奇字僻典骄人。
“精”的典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博”的典范——赵翼、俞樾;
“通”的典范——章学诚。
总之,“精”的弊病是仄狭,“博”的弊病是琐碎。“通”比较的好,然通而不精,就流于浮泛;通而不博,就病于空疏。所以“精”“博”“通”三字都不可少。
|
大家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特点: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读之,如同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但其主旨大意已了然于胸矣。
|
拓展与延伸
阅读收获
他山之石
附件与其它
-
目录思维导图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T39rBps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