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个人以及事业的定位
前面两篇就是《定位》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最后,我们来看看定位理论和我们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有什么实在的帮助,你看了这本书,到底能用什么方法给你最重要的产品定位——你自己本人。
为何要给自己定位?
你是什么?人和产品都面临相同的错误,即想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问题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在心智中让一个产品占据一个概念,就已足够困难了。一个产品要占据两三个或者更多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做定位最难的地方,是挑选出你要占据的那一个特定概念。如果你要获得潜在用户心智的关注,那就必须做出选择。
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你在生命中的定位是什么?
你能不能用一个简单概念来概括自己的定位?
还有,你的事业能够利用这个定位吗?
在赛马比赛中,获胜次数最多的未必是体重最轻、最聪明或最强壮的骑师。最好的骑师赢不了比赛,赢得比赛的骑师通常是所骑的马最好的那位。
所以,要给你自己选一匹好马,然后全力去跑。
个人品牌定位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品牌定位,我们参考什么来给自己定位呢?有六匹马可以选择(练习一):
第一匹马是你所在的公司
如果你为注定失败的公司工作,那么无论你多么优秀都无济于事。
现在你去银行你有没有发现大堂经历越少,而服务的机器多了?你现在去就餐有没有发现服务员少了,都自动下单了?你开车在过收费站,有没有发现人工收费少了,ETC多了?
这个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你应该押宝在成长性行业上!那么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或组织,是一个夕阳行业,还是一个成长醒的行业呢?你应该在上面行业工作,这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匹马是你的老板
要永远争取为你能找到的最聪明和最有能力的人工作。因为既然能成为你的老板,在当下这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很有可能是在你之上的。他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看见目前你所看不见的风景。所以,这也是一匹好马,你的老板如果能够成功,你大概率也是顺势起飞。这就像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跟着有结果的人学习,成功的概率就会大的多。
第三匹马是朋友
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里能有所成就,通常和这个领域朋友的支持的分不开的。
骑好友谊这匹马的方法,是要经常和你商业圈子里的朋友保持联络。这个联络除了一些问候之外,你还可以提供一些他感兴趣,对他有价值的资讯,比如一篇行业内的干货文章、调查报告等。
商界的朋友越多,你越可能以他们为镜子,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第四匹马是一个想法
有时一个好的定位会来自于灵光咋现的想法,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还有什么可能性呢?
但是要注意了,你要想骑上“想法”这匹马,你必须准备好受他人奚落和反驳,有时甚至还要逆势而行。只有你愿意冒险,愿意接受别人的不认同,否则你不可能第一个提出新的想法或观念。
第五匹马是信心
你对别人以及别人的想法有没有信心?刚才说到自己要有独特想法的时候,很多人心理回答退堂鼓——哎呀,我这个人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啊,怎么办?没事,你还有一种策略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尤其当一个机会来临过的时候,敢不敢去相信他人以及他们的想法?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这有一定的风险,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有人叫你一起做项目,但是选择和什么人为伍,就是选择的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主动选择,并且为之负责,是对自己莫大的考验。
第六匹马是你自己
最后一匹马就是你自己。完全靠自己,要在商业或生活上获得成功,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比如像牛顿独自一人就能把我们这个世界框定在机械宇宙的界限之中,但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因此这是一匹最难驾驭的马。如果你的天赋、资源并不是超越常人班的存在,建议你慎重考虑。
个人事业定位
刚才我们通过寻找六匹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乘风而起。
那做一个定位项目,该如何开始呢?
做好定位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直接找答案。其实,更好的做法,是在匆忙得出结论之前,先有思考清楚你的处境。
为了帮你理清思路,《定位》这本书为我们设置了以下六个问题。
-
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
也就是短期定义是什么?
这里要注意,定位不是从自身开始,而是从潜在顾客的心智开始。 不要只是自己绞尽脑汁思考是什么,而是要问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已经拥有了什么定位,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可以问问你的闺蜜,你的好友,粉丝等等,看看你在他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最擅长做什么样的事,关于什么的问题,他们第一个会想到你。
2.你想拥有什么定位 ?
也就是长期定位是什么?从长远看可以拥有的最佳定位是什么。
注意,这里“拥有”是个关键词。如果你想拥有的定位,在你的圈子当初如果已经被占据,建议你采取刚才说的追随者策略,重新切一个细分领域,做你圈子中的第一人。
这里有个忠告,你最好让自己聚焦在某一项专业上,建立专家的独特定位,而不要成为什么都干的通才,至少在成为专才之前不要。
3.你必须超越谁?
如果你要建立的定位,需要和你圈子中的头部选手硬碰硬,那就算慎重思考了。最好策略是绕过障碍,而不是强行突破。
往后退一步,想办法去选择一个没有被别人占据的定位。比如,在翻转文化的圈子中,我最先占据了个人成长教练的定位,如果你也做个人成长教练,相对难度会较高,不利于大家识别你。但你是不是可以一个笔记教练,绘本阅读教练,知识变现教练?
4.你有足够的钱吗
有的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定位需要花钱呢?定位不就是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但实际的过程当中,建立定位,需要花钱;保住已建立的定位,同样需要花钱。
花钱很好理解,比如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你要更多的人知道你,你就要推广,而推广活动很多是要付费的。
除了花钱,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花时间”,也就是第五点
5.你能坚持到底吗?
定位是积淀而成的概念,利用了广告能长期积累的特性。
你必须年复一年地坚持。大多数成功的公司,很少会改变已经证明有效的定位。农夫山泉有点甜喊了几年?怕上火和王老吉你听了多久? just do it ,在你犹豫不决时,会不会想起?
企业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你选好的定位你是需要投入时间,持续的积累的。你今天卖卖面膜,后天做做健身,然后突然有一天突发奇想,我想做讲师给大家上上课了。你说这样的定位能在现在用户的心智中留下什么呢?你会和这样的人学习,还是会和一个专注教育的老师学习呢?
6.你的传播体现自己定位了吗?
这点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好不容易建立了定位,但是我们有没有在传播的时候让他人感知到呢?
最常见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下自己的微信头像、签名以及最近的几条朋友圈。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假设有个朋友第一天加你好友,他能不能从以上信息中大致判断你是做什么的,你的定位是什么。
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在传播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体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先前的准备在落地的时候没有呈现很好的效果。
我们在做传播的时候,始终不要忘记的自己定位,建议至少要有60%-80%的内容要围绕你的定位。
总结
连续三篇文章就是《定位》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回顾一下全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过去广告业认为做营销就是要把产品的卖点告诉用户,但是定位理论却认为大多数的传播其实不被用户记住的,因为他们的心智空间非常有限,而你要做的就是用定位的方式进入潜在用户的心智中占领一个有价值的位置。
那有什么方法呢?进入用户心智有三种方法:第一,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领导者,因为人们只能记住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二,如果已经有了领导者怎么办呢?那就做一个跟随者,想办法找新的空当,最常见的是尺寸空档和高价空档;第三,如果前两个领域都被竞争对手占满了,那又该怎么办?还有第三招,那就是重新定义你的对手,改变消费者对它的已有定位认知,把别人拉下马,让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一个合适位置。
最后,我们还联系了定位和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关系。你可以通过你的公司、老板、朋友、想法、 以及你自己帮助你进行个人品牌定位。你也可以通过书中的成功六步曲,设计你的事业定位。
翻转文化用书会,一年和你一起读透用好50本书
欢迎链接、交流。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g5ps0PA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