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大家所表现的一些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是大相径庭,心理学的书籍往往是我们拨开这团迷雾的上帝之手,很有幸拜读行为心理学的初级读物——《墨菲定律》。
首先,我想讲讲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个小故事,近期一段时间一直在做作品集想给自己谋求一份心仪的工作,2月份就报名了星球21天作品集打卡,很有幸有机会在线讲解自己的作品集,让群中的大佬,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因为是大佬的点评,当天下班也很晚,前期也没有梳理自己的作品集。也给了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我很看重这次机会,内心深处把它当作一场真正的面试。无意中形成了不理性的压力,让我变的患得患失,在语言输出组织上和逻辑表达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最后的预期效果也是惨不忍睹。
第二个小故事是去年双十一买了5大箱洗衣液,当初售后客服就询问我是一家人的用量吗?我说是一个人,接着还劝说我不要因为有优惠,就不理性的消费,一个人买这么多可能会浪费。客服说可以让我退两件免邮费,我当初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一个人用的完,没有不理性消费,不用为我担心。结果到今天,半年过去了,两箱都没有用完,其他的还占地方,我现在后悔当初的消费不,现在这个答案就是显而易见。
上面的第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书中作者阐述到的——瓦伦达效应,也就是越在意,就越容易失去。生活中,不良的压力和恐惧会让人你感到无助、灰心、失望。严重的会让你感到身体不适。过度的在意某件事,你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反馈到自己的行为上就会变形,思维上也会变得迟钝。第二个故事也是书中所说的——承诺一致性原理效应,事前我已经承诺了,我是自发的对产品的认可,已经对产品潜在风险有了认知,就会给自己锚定一个不后悔的想法,所以也不好意思退货。承诺一致性原理能很好的运用说服性技巧中,想办法让对方做出承诺,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最后对方后悔的可能性很低。
《墨菲定律》作者从人际交往、投资理财、消费、管理经营、情感交流多领域出发,用举例论证,讲故事叙述的方式去解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活动所造成的现象反应,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述,辅助了读者对大众心理活动的新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制定了新的指南。书中还有两个心理效应也让我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自己的潜能就很难发展出来,瓦拉赫是一个优秀的化学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很早前瓦拉赫的父母希望他学习文学,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而老师说他的文学素养欠缺,让他转学绘画,学习绘画一段时间后,绘画的老师发现他虽能对绘画一丝不苟的专心创作,但是他缺乏创造力。后来,他化学老师发掘他做化学实验一丝不苟,积极的引导,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化学家。之前我对个人发展的计划中,也会陷入瓦拉赫效应,是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了,也是自己一直矛盾纠结中。还有我们听腻了的“木桶效应”好像是和“瓦拉赫效应”相对立的,其实我个人的思考和理解,瓦拉赫效应运用更加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是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而“木桶效应”在经营管理中才更加实际贴合。补齐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团队更加有竞争力。对“木桶效应”我也曾经阅读到一个特别不一样的角度,是不是我们该把木桶倾斜,那么我们补长我们的长板,才是决定我们这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了。
虚假同位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渡人。
我们经常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和事物,常常把自己个人的感情、意志、想法投射给对方,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始终无法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还要一直问为什么,总是寻求一个答案,紧接着自己陷入一个人的思考,得出了一些定义,然后不断的自我回答,是这样的,我没有猜错,我意料的很准的。其实我们去移情的换位思考一下,你真的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吗?,并真正的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人际交往中,没有和对方有深入的了解,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和贴标签,你的思考和结论很可能就是片面的,也会给双方的关系推入深渊。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