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森林》终于读完了。
回头再想这本书,作者从1959年11月一直写到1960年的5月,足迹从纽约出发,经百慕大群岛、马广尾藻海、向风群岛、巴巴多斯、特立尼达等加勒比海地区,沿亚马孙河而上,经热带雨林,到达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再到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再向北返回去了巴西的马托格罗索,最后写了在雨季从秘鲁的库斯科出发,顺乌鲁班巴河而下,最终到普卡尔帕的旅行经历。
书中写了海洋、亚马逊河、安第斯山脉、印加文化、火地岛、乌鲁班巴河(亚马孙河的支流)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探索发现,内容极丰富。时间延续到现在,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书中写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定是都不一样的了吧。
“如果还想看一眼地球上最后一块野性的土地,那就要抓紧了。除了无边的海洋和南极,最伟大的地方不在非洲,而在神秘的南美大陆。”
作者美国人彼得•马修森,介绍说是小说家、自然学家、生态作家。这是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拖拉了较长的时间。《云雾森林》是“远行译丛”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19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带槽圆脊本。
一、缓慢的阅读
我读这本书的缓慢不畅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查阅地图。读游记类书时,总是执着于查阅地图,书中提到的地名、河名、山名,总是想在地图上找到,以此认为才能把握游者行进的方向和地域,有一个整体观,好像会面对地图看着他行走。但是执着于此,会浪费时间,也会中断阅读,有一种停顿和不顺之感。特别是有些地方不论纸质地图还是电子地图均没有那么详细,是查阅不到的。
二是对书中写的海洋、岛峪、气候等地理知识的查询,往往会额外的温习回顾一下那些差不多忘记或模糊了的地理知识,以及与此相关扩充延伸的地理、气候知识。这会中断阅读,延缓阅读进展。
三是别的事影响打断了阅读,这有时会使阅读中断一、两天时间,甚至更长,等到再读时上下的衔接就有了陌生感。
四是外国地名、人名的长而不易记,前后易反复忘记,以及思维记录的跳跃性也有影响。
二、文明与野蛮
书中写的是1959年至1960年间的南美州,多次提到这个地区的法制,“什么都不合法,什么都行得通”,“法律在这里不起作用”,“你知道的,这里没有法律”,等等,至少是在作者游历的时间,这里充满了文明世界认为的愚昧、落后、野蛮、残忍、暴力、贪婪、原始等因素,“给人们的印象是,文明只触及了这些部落人的外围部分”。
但其实南美洲也有过辉煌的印加文明、十五世纪极盛时期的疆界,从今天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就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南美的印加文明是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的。取而代之的当地残留的印加文明与侵入的西方文明的融合。
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殖民者的入侵,没有新文明的入侵,就没有印加文明的灭亡。所以地理大发现,虽以现在来说是一种文明的推广,但当时及结果也只是利益的促使而已,是以另一种文明的灭亡为代价的。
我们现在的文化大概是把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功德,却有意的忽视了另一个文明的毁灭,和无数印地安人及其它原住民的种族毁灭,人口的死亡。虽说这世界就是一个强者存弱者亡的残忍世界,但作为强者的人们总是要粉饰一番,掩盖自己的残忍,把自己的历史塑造成理所当然的正义,把弱者写成活该合理的死亡。历史大概都一样。
其实我明白,每一个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充满血腥、暴力和死亡。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以死亡和血腥为代价的,没有例外。而被暴力摧毁的文明,大多是落后的文明,这是社会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将来也如此。
书中在“火地岛”这章中有一段引用尔文的文字,认为南美洲有当时地球上最原始的雅甘人,“有一天,当我们快到达沃拉斯顿岛的时候,我们的船和一艘独木舟停在了一起,那上面有六个火地岛的岛民。这些人是我见过的最不幸、最可怜的生物。东海岸居民(奥纳人)……有骆马皮做的斗篷,西海岸居民(阿拉卡卢夫人)有海豹皮…但是这些独木舟上的岛民却赤身露体……贫穷影响了他们的发育,丑陋的脸上涂着黏黏的白色颜料,皮肤又油腻又肮脏,头发缠成一团,嗓音尖锐,行为野蛮。不见到他们,你都无法想象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竟然还有这样的同类”,这种落后怎能不灭亡。
南美洲的贫穷落后是暴力的孪生子。“马托格罗索”这章不长,却写了许多的暴力,“所有的争执,即便是最小的,都是用刀子或者手枪解决的,两都都用的也不算罕见”,这里“只要有权力,就是法律的化身,警察成了云淡风轻的哲学家”,而更多的贫民只能逆来顺受,他们无力抗争。贫穷使他们像鸟一样静止,好像是一种简单的优雅,“唯一让他们不够优雅的就是悲伤的时候,或许悲伤本来就无优雅可言”。
全书在记录着自然景色时,又处处写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大概可称的上是既是自然文学,也是一本南美人文的社会文学。
三、高山、火地岛和河流
我喜欢书中的“高山”“火地岛”和“河流之外”。
高山写的是安第斯山脉中的印加文明及其遗传,崎岖高耸的山脉,奇特美丽的风景,曾经辉煌历经沧桑的印加文明,沉默死寂的印第安人及他们的生活,动乱的社会。给人一种踏实感。
火地岛空阔荒凉人迹稀少,火地岛及海峡的大风大浪的恶劣环境,火地岛生物风景的奇特,仿佛是世界的尽头。这里有世界上最南的城市,有麦哲伦海峡,有合恩角,有冰川,有原始的地理地貌,也有顽强拼搏的人们。“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生命不是主旋律,死亡才是。”给人的是苍茫荒凉之感。
河流之外最吸引我的是作者一行沿乌鲁班巴河的丛林跋涉和河流漂泊。丛林跋涉的艰辛和一路所见,坐独木舟和木伐在湍急河流中的沉浮,特别是穿越梅尼克的蓬戈惊险刺激。篷戈的意思是表示一条山沟或峡谷,河流穿过山脉,梅尼真的篷戈对当地人来说是熊的地盘,有河怪或熊模样的恶魔潜伏在水中,使人溺水。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条最糟糕的河道,狭窄的山谷两侧是数百英尺高的陡峭的岩石,时速有四十英里的迅速的急流,连续的巨大的旋涡、高达八到十二英尺的波浪,突出的礁石和隐在水下的礁石,阴沉沉的天,冷冰冰的雨,入口门荒凉的岩石和高高的波浪,像地狱之门。木筏经历旋转颠簸,倾斜、跳跃、后退,被吸到旋涡转上几圈又突然被腾空抛出,而清澈的水却又是黑色的,“就像童话故事里一样黑”。而当木筏冲出峡谷,“我转过身向后看着峡谷。黑暗的崖壁在远处融合在一起,向我们关闭,远处的山脉升起,消失在云雾森林的迷雾中”。这是段扣人心弦的漂泊。终于到了水流平稳之处,所有人都放松了,“我感受到了极大的欢乐和美好的生活,想要唱起歌来”。
此外,关于巴西丛林的描述也很迷人,各种树木,各种鸟类,水中的生物,诡异而静谧的丛林,“踏进热带雨林之墙,就像爱丽丝穿过那面镜子;再往前走几步,墙就在身后合上了。第一感觉是柔软和黑暗的气氛,大概可以形容为‘悬而未决’,因为叶子、蕨类植物和树干都交缠在一起,任何一种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凝重的空气中只能看到垂下来的藤蔓,好像跟土地失去了联系。这种感觉因为泥土本身而变得更加强烈,泥土与家里廉价的硬木地板很不相同;这里的树干像是从堆积的腐殖质中冲出来的,似乎地面在底下很深的地方。这里的树既纷乱又奇特,自成一体,没有一种可以让人分辨出来的特征,而是全部累积在一起。在一棵诡异地扭曲着的棕榈树树干旁蜷缩着一株巨大的蕨类植物;茂盛的寄生植物像长长的红色烟斗通条上长了橄榄核,纠缠着延伸到高高的枝头;丝光木棉的树干隐约可见,只有在树顶才能看清楚,它穿过绿色的华盖直冲天际。”
同样美好的还有探险即将结束时,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对河流的描写。清澈的溪水静静的徜徉,水中有各种贝壳,鸟叫、蛙鸣、猴吼,在凉爽的寂静那么和谐,心里平静而踏实,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四、书中的一些知识延伸
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环流中心的美国东部海岸,约2千海里长,1千海里宽。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主要是由马尾藻组成。海水透明度高,最世界公认最清澈的海。
向风群岛:西印度群岛一列岛屿,构成小安地列斯群岛的南弧,位于加勒比海东端。多米尼克岛为其最北岛峪,书中四处误为多米尼加。
背风群岛:西印度群岛一条弧形岛链,构成小安地列斯最西部和最北部,位于加勒比海东北端。
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脉,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从北到南全长约89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从南美州南端到最北的加勒比海岸亘约成一道屏障,把南美洲西海岸与大陆其余分开,是除亚洲之外的最高山脉,平均海拔3660米,最高峰位于阿根廷阿空加瓜山,6962米,是西、南半球最高峰。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1.5万公里。
山、山岭、山峰、山脉、山系的简单区别:山,具有一定高度(海拔高度和比高,也叫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并具有一定形态(山顶,山坡,山麓)的地貌结构,称为山。山岭,按一定方向呈带状延伸的山体,称为山岭。山峰,山岭上的最高点称为山峰。山脉,走向大体一致的规模巨大的一组或者一束山岭,叫做山脉。山系,走向大体一致的连续或者断续分布的一系列山脉,称为山系。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面积48700平方公里,东部属阿根廷,西部属智利,隔麦哲伦海峡与南美大陆相望。
洋流: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流动。洋流的形成主要有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种,分暖流、寒流两大类。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洋流流动方向在南半球,洋流逆时针流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顺时针流动;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逆时针流动。
墨西哥湾暖流:世界第一大暖流,虽有部分来自墨西歌湾,但大部分来加加勒比海。南北赤道流在大西洋西部汇合后,进入加勒比海,一小部分入墨西哥湾,大部分转向东从佛罗里达州海峡进入大西洋,沿北美海岸线流动,直到纽芬兰沿岸,湾流向东北流动穿越大西洋,形成北大西洋漂流,一部向北,一部向南流,形成加那利洋流。
贸易风:古代商船都是帆船,是靠常年风向不变的风航行于海上,故名贸易风。
亚马逊平原:位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560万平方千米(巴西占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
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美州三大文明。
泛美公路:是贯穿整个美州大陆的公路,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全长约4.8万公里,主干线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至智利蒙特港,迈2.6万公里,除巴拿马至哥伦比亚之间未修外,美州大陆各国都通过这个公路网连接。
库斯科:秘鲁南部城市,印加文明中心。
这是一本旅行的轻松与当时社会的沉重交融的书。也许不执着于各种查询,读《云雾中的森林》会更让人愉悦一些。
2022.4.7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F1rJNRX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