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识字运动宣传计划纲要》。1929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一体于最短时间内举行大规模识字运动宣传,以期唤起民众对识字读书求知之兴趣”。各地因此兴起了创办民众学校的热潮。国民党人的文字下乡主要是为了宣传“三民主义”。】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因为他们常被人见到不知如何应付城里的事物(例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而被骂做“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48年,汽车在当时并不多见,乡村人进城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自然会闹出许多笑话。农村人进入大城市务工,因缺乏城里的知识而容易遭遇困难,在慌乱中就容易被坏人误导,从而上当受骗。】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在现今社会,乡下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和老师,这也许是清北甚少再有农村孩子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智力上来看,乡下孩子与城里孩子并无太大差异。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
【所谓“愚”的问题,一是容易出洋相,二是文盲。这两点都与乡下人缺乏城市里生活所需的知识有关,与智力无关。】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 Face-to-face Group,“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通常会说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直接对话是更有效的方式,如果使用间接接触的工具(文字)就很多余。】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不在同一空间或不在同一时间,双方无法当面讲话时,文字可作为媒介来代话。但是词不达意的话,可能引发悲剧,例如:情书表达不当就会产生误解。】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文字的缺陷主要有四点:1. 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2. 间接接触的工具。3. 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4. 需要讲究文法和艺术。】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面对面说话时,我们还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来辅助传情达意。而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要避免误会,就只能依着文法。汉字有多音多意词,有反话还有春秋笔法等,英文有多意词和主从句,这些文字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其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截然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进一步来讲,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和文字都是种族性的、社群性的。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一直生存在“面对面的社群”里,所以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语言越简单就越容易让对方懂。文字越复杂就需要更好的理解力来解读。德国出现众多的哲学家,这与德文的严谨性和语句的特长长度有一定的关系。】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
【通过“特殊语言”(动作和表情配合语言)来让对方明白所说的“这个”或者“那个”表明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使语言简化。】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如今,文字早已下乡,乡下的文盲也越来越少。如何让文字所记载的人类智慧下乡,能让更多的人沿着人类先贤和巨擘们留下的脚步继续前行是一个新的问题。在身边没有优秀老师的环境中,读古今中外经典书籍可以让人跨越时空找到优秀的导师,然后体会他们的人生经历,这是一种好的学习办法。
文字只是一种工具,那些倡导英文无用的专家应该明白,利用这个工具我们一边可以探索到古希腊时期人类哲学与科学的启蒙,另一边可以探索到当今科学与技术的最前沿。毕竟国际竞争需要我们去知己知彼,也需要我们学会使用这个工具。】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W46RyDp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