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对应悲观。
悲观来源于无助。
有一个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之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在笼子里反复被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这是因为狗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感觉,所以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选择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塞利格曼把这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换成日常生活中,就是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复失败,形成了“我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结果”的信念后,就容易有无助感。
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这种情绪?
值得欣喜,无助可以习得,乐观同样可以习得,而且一旦学会,形成习惯,就像骑自行车,不容易忘记。
给大家分享我学习到的三种习得性乐观的方式
一:遇到不好的事,就想:“这不是常态的,过一段就会有改变,我们看看再说。”
当你打算出行时,发现车子轮胎扁了,影响了你出行。
立刻叫了拖车,去保养维修。
结果在保养的时候,汽修师傅说还好及时保养了,刹车皮已经临近磨平了,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
你也开始庆幸这一次事故,还好只是轮胎扁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呢,糟糕的事不是常态,可能随时会有改变。
二:遇到不好的事,“天塌不下来,你死不了,只是在……上有问题,改了就好了。”
乐观的第二个核心,那就是不把“问题”和“人”混为一谈——遇到了问题的我们,只不知道怎么样重新获得价值的问题,但是问题不等于人——当问题解决,人就会变得有价值。
可以用脚弹钢琴,用口写字,失明按摩师,失聪画家……
只要上帝整不死我们,那我们就可以把问题往死里整。
没有毁灭性的灾难,只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遇到不好的事,“这不光是我,每个人这辈子都会遇到类似的事,要允许自己经历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事。”
19年底的时候,我面临着失业停滞归零的情况,心情很压抑。更加糟糕的是,因为我的综合因素,女朋友也和我分手了。
那时的我很是压抑,话少酒多,缺了方向。
后来一位恩师专程登门和我谈心,简单的一句话:“请你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别太自恋认为世界都随着你转。”
接着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几刻钟的时间,我也从怒颜转成汗颜。和他的经历一比,我的事也就不叫做事儿了……
隔几日便收拾行囊,开始走下一步路……
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一句犹太名言——“你需要同时揣着两个真理上路,一个真理是,世界是为我创造的;另一个真理是,我只是泥巴和尘埃。”
三个方法,第一个让你改变看法,第二个让你准备行动,第三个让你开始行动。
乐观是随机的,悲观是常驻的。
乐观需要自己发掘,而悲观随时可能溢出来。
所以,请随时开始随机发掘自己的乐观~
寻找自我价值。
—-
本文来自: https://ift.tt/4StzgXh
本站仅做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